第1100章 震惊四座
作者:木子蓝色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最新章节     
    高昌,
    汉代时曾被称为车师国、高昌壁等,属于中原王朝统治。
    十六国时,当今李唐的祖先所建西凉国被北凉所灭,西凉王室后裔李宝与娘舅西渡流沙,在吐鲁番盆地占据伊吾,羁縻高昌,建立伊吾西凉。为对抗北凉,向柔然纳贡。
    后来北魏灭北凉,北凉效仿西凉西迁,一番数方乱战后,北魏残余沮渠无讳赶跑原来的高昌太守阚爽,次年建立后北凉。
    而李宝后来入朝觐见北魏皇帝,留在京师,他这支也就东迁山东,便是后来五姓七家里的陇西李氏。
    五姓七家陇西李氏,其实就专指李宝这支。
    而沮渠氏的后北凉并没能维持多久,柔然处罗可汗帮阚氏复国,派遣大军南下攻克后北凉,杀死沮渠无讳的继承人沮渠安周,帮阚氏重返高昌。阚爽已死,柔然立阚氏族人阚伯周为高昌王,以高昌为国号,京称阚氏高昌。
    阚氏建立高昌国后,对外彻底断绝与中原王朝的官方关系,而以柔然为其保护国,
    二十多年后,阚氏高昌被高车王阿伏至所所杀,阚氏高昌灭亡。
    高昌人又先后拥立了张氏高昌、马氏高昌,不过这两朝也仅维持了十年,
    马氏高昌向北魏朝贡,请求举国迁往内地,北魏孝文帝同意了马儒的请示,但高昌人眷属本土不愿东过,相勾结杀死国王马儒而立右长史嘉为新王,
    氏高昌立国至今已一百余年,
    高昌以汉人为主,也基本没用了中原王朝的制度,设立四郡十八县。
    位篡位建朝开始,对中原王朝向来是臣服进贡的,同时也对柔然、突厥这些霸主称臣纳贡,反正谁也不得罪。
    隋初,突厥曾破高昌城,大业年间,隋军灭伊吾国,进驻伊吾,开始经营西域事务,还在高昌设置西戎校尉府统管西域事务。
    而氏也对强势西进的中原大隋表现的很恭顺臣服,高昌王前往朝见隋天子杨广,还跟随征高句丽,返回后,杨广把宇文玉波册封为华容公主,嫁给伯雅。
    宇文玉波一到高昌,伯雅的王后便退避让位。
    武德初,伯雅去世,其子文泰继位,按传统收继宇文玉波为王后。
    贞观四年,也就是大唐灭dtz后,文泰携宇文玉波到长安朝天子,进贡玄狐裘和玉盘,还请求让王后宇文玉波改姓李,列入宗室属籍,李世民也是赐宇文玉波国姓,并册封为大唐长乐公主。
    可以说,
    在大唐灭dtz的那个背景下,
    当时的高昌国对中原大唐是非常恭敬的,为此还为王后请改李姓,加入皇族,而大唐也很给面子,赐国姓,册封公主。
    在此后几年,
    文泰也一如既往的恭顺,西域的风吹草动都如实报告大唐,甚至是积极维护丝绸之路,加强贸易等,年年朝贡不绝。
    可是这好景并不长。
    大约也就维持了那么六七年的时间,
    这一切的变化,说到底还是欲谷设从漠北兵败撤到高昌附近开始,这个外来过江龙虽是兵败而来,可却在西域的混乱中很快崛起,
    氏高昌虽立国一百多年了,
    可毕竟是个小国,说是四郡十八县二十五城,其实也就不满万户,几万人口而已,只不过是个盆地绿洲小国,只是因处于丝绸之路上,
    工商贸易兴盛,所以才比较特别,真正的实力并不强。
    中原大唐虽强大无匹,可毕竟与高昌相距七千里。
    欲谷设可却就在高昌卧榻旁游牧驰射呢,
    而随着文泰老病,高昌国中事务也渐由其子智盛主持,高昌王这几年更是几乎沦为欲谷设掌握的傀儡。
    王子智盛相比起父文泰的八面玲珑,就显得更年轻激进些,他觉得咄陆可汗强大,必能一统西突厥,
    高昌国离大唐七千里,哪有舍近求远的道理,
    高昌就应当依附咄陆可汗,这才有生存的可能,再加上先前发生了一件事情,更是让高昌国上下都对大唐不满,
    于是在高昌王子智盛的带领下,高昌国集体西转,全面依附欲谷设。
    那件事情,就是焉耆国重开丝路南线。
    古丝路在西域原本有两条路线,一是经过高昌、伊吾,到达玉门关的北路。而第二条则是穿过白龙堆,经过楼兰国抵达玉门关的南路。
    随着楼兰古国的消失,南路无人维护也就渐被废弃,北路就成了唯一通道,自然成为黄金商路,繁华热闹无比,高昌国也因此十分兴盛。
    焉耆国归附大唐后,十分羡慕高昌的兴盛,于是向大唐提议重新修复南路,大唐同意了。
    没理由拒绝啊,对大唐来说,商路越多,越能促进贸易往来,尤其是焉耆还主动的表示愿意承担所有修路费用。
    焉耆国也想恢复以前南丝路上重镇的兴盛,可这却有损高昌利益,
    于是乎,高昌上下都反对修南路,但长安没理会。
    这就有了后来高昌国与欲谷设联兵攻打焉耆,既然你惹我,那我就搞你,
    驻伊吾的安西都护郭孝恪出面调停,可他们都没理会。
    在丝路南路这件事上,高昌跟大唐算是彻底闹掰了,他们完全倒向欲谷设,先是攻打焉耆,又谋划着攻打伊吾,还开始拦截丝路,明着加收关税,暗里还扮马贼抢掠汉商,
    智盛年轻,胆子也大,根本不惧得罪大唐,他甚至对大唐派去的使者放出狠话,高昌要做什么,唐国管不着。
    年轻人不气盛,还叫什么年轻人?
    何况对世子智盛来说,欲谷设不仅给了他许多承诺,同样也给了许多威胁,当然咄陆可汗也明言,只要他和高昌国依附追随他,那欲谷设愿意将亲女儿嫁给智盛为世子妃。
    欲谷设还把突厥手里的那些汉人,都交给高昌国,增加他们的人口和实力。
    早朝。
    李世民在金殿上道,
    “高昌这几年,不向我大唐进献贡品,也不行藩臣的礼节,连所设立官职称号,也与我大唐一样,
    还挖城掘沟扩军备战,这是想造反吗?”
    皇帝钦点虞部郎中李道裕的名,“你就把朕刚才的话,一字不落的转告文泰,朕还是希望文泰能够悔过,让他携王后常乐公主一起来长安面圣,朕跟他当面聊聊,”
    “朕犹翼文泰悔过,勿谓言之不预也。”
    派使者去高昌问罪,让文泰来长安请问,
    这已经是最严厉的警告了,
    表面看这是皇帝还在给他一次机会,
    实则,这已经不过是皇帝的一个烟雾弹了。
    早朝结束后,
    虞部郎中李道裕便准备赶赴高昌传旨,
    而在武德殿,
    皇帝召集了宰相和军方将帅们,
    老帅李靖和大将秦琼也请出来了,
    “怀玉,你跟大家说说你的计划。”
    众大臣们分别落座后,皇帝缓缓开口。
    大家好奇的望向武怀玉,朝堂上两年多没见了,
    这家伙又回来了。
    众多目光中,侯君集的那道目光最为复杂,
    他一直视武怀玉为对手,可却一直未能压的过对方,这次出兵高昌,他已经基本拿到了帅印,
    可是在这殿上看到武怀玉,尤其是听到皇帝刚才的话,
    侯君集心里却生出一股极不好的感觉,
    或许西征帅印,会旁生枝节。
    武怀玉起身,
    “给臣八千精骑,愿为陛下踏平高昌,生擒欲谷设。”
    一番豪言壮语,满殿皆惊。
    满殿紫袍金鱼的宰相将帅们皆沉默,
    侯君集先是震惊,目中满是不可置信,这也太能吹嘘了,八千骑就能踏平高昌生擒欲谷设?
    高昌虽仅数万人口,可大城就有五座,其余城也有二十余座。
    高昌也是能拉起万余兵马守城的。
    更何况,欲谷设现在号称麾下二十万控弦。
    侯君集想站出来嘲讽武怀玉,可转念一想,不对啊,武怀玉以往也不是这种说话不打草稿爱吹嘘的人啊。
    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难道武怀玉为了争夺帅位,所以什么大话都敢说?
    侯君集极力克制自己,不让自己站出来,他打算再看看。
    而武怀玉在一句给他八千骑,便可踏平高昌生擒欲谷设的话开场后,却实震惊所有人。
    接下来武怀玉简单的把他出兵计划说了一遍,
    表面上大唐皇帝现在派郎中李道裕前往高昌问罪,甚至给文泰一个机会,让他夫妇来长安解释。
    实则武怀玉将暗渡陈仓,他将从长安秘密带上三千骑赶往西域,在河西、灵武、青海一带再召五千骑前往,
    这八千骑携带神机火器,一骑三马,
    另在伊吾、焉耆再征兵,同时还向突厥、契、吐谷浑等再征召一两万骑,做为第二批部队。
    武怀玉这边秘密行军,那边朝廷放风,表示对高昌极为不满,放出风要征召二十万步骑远征高句丽,把声势弄起来,迷惑欲谷设和高昌。
    而实际上武怀玉八千精骑直捣欲谷设的北庭牙帐,
    这仗打的就是一个出其不意,虚虚实实,
    先取欲谷设,斩首战术,然后再让后续蕃属部队协从对欲谷设各部人马逐路击破,
    最终再来收拾高昌。
    武怀玉讲完作战计划,
    殿中更加安静,
    落针可闻,
    侯君集觉得武怀玉疯了,这样疯狂大胆的计划,他想都不敢想,武怀玉怎么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