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收花生了
作者:可可红茶   美食博主在古代发家致富最新章节     
    夜幕低垂,一轮弯弯的月亮悬挂在天际,犹如一把银色的镰刀,收割着夜空的宁静。
    漆黑的乡间小路上,断断续续地响起哼唱的歌声。
    “还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
    宋芫脚步轻快,温柔的微风中,萤火虫的微光在树梢间穿梭。
    从林间出来,眼前豁然开朗,一群萤火虫在稻田的边缘轻轻飞舞,微小的光芒在夜色中闪烁,像是无数颗小星星在田间跳跃。
    宋芫目不转睛,沉醉于眼前如梦似幻的美景,心中感叹:真美啊。
    这是钢筋水泥的城市永远都无法呈现的自然之美。
    忽然,一只萤火虫轻盈地落在他的肩上,宋芫转头凝视着这发光的小生命,不忍打扰,连脚步都放轻下来。
    回到家中,肩膀上的萤火虫忽然振翅飞起,最终栖息在花丛之中。
    宋芫洗过澡,将草席铺到院中,正准备躺下,只见旁边又多了张草席。
    宋芫:“?”
    黑夜里,二林解释道:“屋里闷热,我也出来睡。”
    宋芫打了个哈欠:“那你记得再抱床被子,外面夜里凉快,省得着凉了。”
    二林低低应了一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后,二林跟着躺在宋芫旁边,兄弟俩的草席紧紧挨在一起。
    接着,宋芫迷迷糊糊中叮嘱二林:“挨着我点,蚊子多。”
    二林好像回了一句,宋芫没怎么听清。
    大约是困极了,不多时,就只剩下清浅的呼吸声。
    二林笑了笑,也很快睡过去了。
    秋老虎尚未过去,天气依旧酷热,宋芫却再也没嫌弃这样的天气,晒谷子杠杠快。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宋芫便起来,先将成堆的谷子均匀地铺洒在地面,用钉耙耙开,晒上一两个时辰,再耙一次。
    经过两三日的连续曝晒,就可以收起来了。
    收回来的谷子掂了掂重量,总共才十五石,也就是一千八百斤。
    比预计少了三石。
    宋芫琢磨了下原因,可能是因为他坚持不用茅厕里的肥料,肥力不足导致的减产。
    这么一想,也不是不能接受。
    宋芫再一次感叹,他怎么就不是学农业的呢,再不济报个化工学院也行,说不定穿到古代,他还能自己配化肥。
    以他贫瘠的农业知识,就只知道鸡蛋壳、水果皮加淘米水能配营养液。
    可从材料上,就做不到大量生产,顶多做来浇一浇花罢了。
    十亩地的庄稼,那得要多少鸡蛋壳才够。
    罢了罢了,他就不是种田那块料。
    粮食刚刚收完,县衙的税吏便上门征收税款。
    宋芫家有十亩地,总共需要交纳三百斤粮食,连同那两亩花生地也包括在内。
    宋芫一算账,才发现真黑心啊。
    除了田赋外,还要交“人头税”,宋芫家有四口人,但丫丫尚未达到交税的年龄,因此暂时免交。
    宋芫自己需要交纳一百二十文钱,而二林和二丫每人二十文,总共一百六十文钱。
    虽然宋芫已经不差钱了,可仍是有些肉痛。
    更别提那些人口多的家庭了,像张正明家,一家子几十口人,交完人头税后,脸都黑了。
    不久之后,村里传来了张正明家有媒人上门的消息。
    再过几日,就听说张正明的三闺女已经定下了亲事,等明年开春就出嫁。
    牛婶听了后,背地里好一阵唉声叹气,本来她早已看好了张正明家的三闺女,等着阿牛回来,就带他去相看,然而,张月儿的事情突然发生,打乱了她的计划。
    于是牛婶便打算拖到年底再说。
    但她万万没想到,张正明这么心急就将闺女定下了人家。
    那闺女勤劳能干,而且长相端庄,与她家的阿牛可以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夜晚,牛婶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牛叔则在一旁安慰她:“明年再看看吧,阿牛还年轻,等几年也不迟。”
    牛婶无奈地叹气:“也只能这样了。”
    等收完稻子,县衙的税吏过来收税时,宋芫才想起,他还有两亩花生还没有收。
    宋芫还想再喘口气,歇上两三天再说,然后就发现,他家的花生被人刨了!
    整整被人刨了一分地!
    宋芫气得半死,他辛辛苦苦种的花生,居然被偷了!
    大胆小贼,竟敢偷到他头上,气煞我也!
    宋芫再也不躺了,气冲冲跳起来,扛着锄头就去刨花生。
    到了花生地,宋芫双手叉腰,目光扫过那片被刨去的一分地,他磨了磨牙,心中默念:别让他知道是谁干得好事,不然非得叫他好看!
    哥是连老虎都敢打的狠人,敢偷哥的花生,不要命啦!
    生气归生气,当务之急还是先把花生收了。
    花生熟了,叶子也开始变黄,用锄头刨松周围的土,然后用巧力一拔,整株花生便从土中拔出,上面挂满了饱满的果实,每一颗都沾满了新鲜的泥土。
    宋芫摘下一颗花生,剥开壳,露出了里面饱满有光泽的花生仁。
    花生仁的外皮还带有些许湿润,他轻轻一咬,那股新鲜的香味立刻在口腔中弥漫开来。
    “阿牛,你们快来尝尝我种的花生。”宋芫高兴地喊道。
    阿牛小心翼翼地剥开一颗花生,将其放入嘴中,慢慢地咀嚼。
    花生刚一咬开,便释放出淡淡的甜味和油脂的香气,满口都是自然的甘甜和脆爽。
    “真好吃。”阿牛竖起大拇指道,“宋大哥,你这花生长得可真好。”
    那边,二丫早已经吃上了,两腮帮子吃得鼓起来,脚边落了一地的花生壳。
    宋芫轻轻弹了下额头:“馋丫头,别只顾着吃,快帮忙干活。”
    就这两亩花生地,宋芫就没有再请人来帮忙。自家三兄妹,再加上阿牛,一天的功夫就将花生拔完了。
    拔出来的花生堆成了小山,抖掉上面的泥土后,一担子一担子挑回家里。
    这还没完。
    第二日起来,继续摘花生。
    牛叔牛婶也搬着小板凳过来帮忙。
    人多力量大,两天时间终于把花生全部摘完。
    摘下来的花生用箩筐装着,再挑到河边,洗上两遍,差不多就洗干净了。
    花生挑回家后,宋芫借了牛家的院子晒花生。
    顺便煮上一锅盐水花生。
    锅里放一把盐,随着水温的升高,花生在锅中翻滚,慢慢煮熟,外壳的颜色变得更加深沉。
    轻轻一剥,便能感受到那股鲜美,吃起来口感脆爽,又融入了盐的咸香,让人忍不住一颗接一颗。
    牛婶也毫不客气地端了一盆盐水花生回去,吃不完,就摊院子里晾晒,晒干后的花生放到过年都没问题。
    接下来闲得没事,宋芫就带着龙凤胎俩剥花生。
    花生壳晒得干脆,轻轻一捏,便发出清脆的声响,圆滚滚的花生仁随之滚落到地上。
    这一幕让宋芫的思绪飘向了远方,脑海中浮现出爷爷的身影。
    爷爷剥花生时总是乐呵呵的,嘴里常念叨着那句俏皮话:“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
    这句话仿佛带着魔力,总能让人忍俊不禁,也成了宋芫心中一份珍贵的记忆。
    再过几日便是中秋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