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胸有乾坤,化家为国
作者:好像又饿了   轮回长生,从请孔圣当家教开始最新章节     
    数年前,赵鞅曾在河洛与孟阅见过一面,二人相处时间虽不算长,但绝对算不上陌生。
    而且正因那次颇为惊艳的相遇,以及夏谕引人注目的名声事迹,赵鞅回国之后一直在关注孟子ip的动态。
    事迹了解的多了,赵鞅心中越发火热。
    如今于军帐之内再见孟阅,赵鞅却几乎认不出这位故人。
    玉冠束发,五官俊美精致的不像话,身披一席青袍,宽袖纤尘不染,更兼身量修长,气质温和,任谁来都得赞一句翩翩君子。
    与数年前的少年意气风发、锋芒毕露相较,如今的夏谕依旧自信,但多了几分内敛沉稳的气质,令人心生信任之感。
    旁边的范鞅自认眼光够高了,还是被这个久闻其美名的孟子惊艳到了。忍不住多看了几眼,而后发出感叹:
    “昔日听闻鲁国国人见孟子之美,皆以花果掷之,盈车不止。”
    “今日得见孟子,方知所传不虚。”
    不得不承认,古人几乎人均颜狗。
    要是小时候的夏谕被夸了,心中多多少少会起伏一二,现在嘛……他主政汶上数年,长的不只是年龄,脸皮也厚了,面对“大实话”他已经能做到坦然受之。
    出言谦虚一二过后,夏谕点明来意,笑语道:“二卿此来是要贺我鲁国新君继位的吗?”
    赵鞅:?
    范鞅:??
    范鞅敛容整色,形貌颇有威仪,目视来使,声音严肃冷淡:“三桓以臣逐君,使鲁侯奔齐,天下物议汹汹,吾为问罪而来。”
    赵鞅则是气定神闲,不发一言。
    夏谕朗声回道:“先君稠已至夏城,国中群贤皆至,二位上卿可往顾之。”
    天塌下来了有高个子顶着,三公执政卿又不是摆设。真的所有事情都要夏谕来解决的话,他的封地至少得先扩大三倍再说。
    夏谕和季意如早就分工好了,他的任务是把姬稠给要回来作为筹码,季意如则是与晋国方面针对姬稠的安置问题达成共识。二人合计过,晋军堪堪万人所图不会太大,大概率是把姬稠囚禁在晋国之地。
    一来晋国面子上过的去,二来也可借此在鲁国头上悬一把利剑,什么时候不听话了再拿来用。
    果不其然,夏谕话音刚落。
    范鞅便挑了挑眉毛,眼中忽明忽暗:赵氏摆明了出功不出力,凭他手中几千人怎么也奈何不了麾下兵徒数万的三桓。
    既如此……范鞅心中一动,心中暗下决定,面上容色依旧,只是微微颔首:
    “受君上之命,护鲁侯周全。今鲁侯既已弃齐归国,吾当亲往汶上拜谒。”
    又扭头朝着赵鞅看去:“上军将以为如何?”
    赵鞅一直目不转睛的打量着某人,闻声,稍作酝酿后出言也表示了同意。
    … …
    范鞅率兵一千去了汶上,动作很快,似是怕赵鞅和他抢任务。
    夏谕派了几位有司人员为其引路,至于他本人则是被赵鞅盛情挽留了下来。
    毕竟二人有着在河洛治安定乱、共辅王室的交情,彼此印象也都不错。
    赵鞅有约,夏谕有意,二人言语间拉扯客套几句,也就顺水推舟的同意了。
    一路行至营中赵氏大帐之内,赵鞅设席招待,宴饮之时言及河洛故事,王室积弊难反,多有慨叹。
    推杯换盏之间,夏谕握着酒爵遥敬一杯,冷不丁道:“周室多有顽疾,兽困于河洛,余观赵氏内外,亦是多病啊~”
    赵鞅对夏谕观感很不错,认为其人是当今天下数一数二的全才,当世管仲。这样的人,不会轻易信口雌黄。
    是已,赵鞅当即挥退侍者,盯着夏谕那张俊脸认真道:“孟子不妨直言,鞅敬听之。”
    “可有纸笔?”
    “自然!来人……”
    夏谕要纸笔当然是要写病因,他可是有备而来。以有心算无心,专门偷袭赵鞅这个老同志。
    “赵氏之疾多矣,上卿观之。”
    夏谕随手拿起侍者送到案几上的笔纸,提笔之间,笔墨挥洒,勾勒河山。
    墨染河川,大河自河源陇西而起,勾河曲,育三套,屏河东,盖河南,压青兖,尽渤海。渭、汾、洛、济、漳……诸川汇注,滋养北国。
    笔绘山岳,太行巍巍,八陉通晋,经纬九有之域,提挈四海之纲,测径轮于南北,考舆图于东西。吕梁、燕山、陇山……诸岳峥嵘,拱卫太行,立骨华夏。
    绘完中夏北国的山川,之后划分列国疆域。尤其着重界定晋国的庞大疆域,点出重要城邑,最后圈出六卿的大致势力范围,涵盖雍、冀、豫、兖、青大部的五州山河图便成了。
    一连绘了近半个时辰,夏谕图成收笔,神色悠然,无有疲惫之态。
    赵鞅在夏谕动笔时就摸到了旁边。夏谕绘了半个时辰,他也看了半个时辰。
    河流、山脉、山陉、疆域界定、列国都城名邑,绘图逻辑与全过程他都看在眼中。
    以赵鞅副国级领导人的眼界;十余年顶级贵族精英教育经历;半辈子经营赵氏太行内外封地的经验,他当然能看出图中的山川地理不是信手涂鸦,是真正的中夏列国形式地形图。
    春秋时的地图多绘于动物皮毛之上,不仅疆域势力模糊、范围小,山川河流也都长短难测。第一见这种精细的新式地图,赵鞅一看就移不开眼了。
    图中河川线条流畅美观,大山都邑详尽,关隘山陉齐全,列国大致封疆范围准确。
    赵鞅心中肃然:当今之世,能随手画出这样一张图的人,其人才思、眼界、谋略简直骇人听闻。结合这位孟子在外交、整军、治政、安民、礼乐方面取得的成就……
    就算一再平复心情,赵鞅还是招揽之心火热,看向夏谕的目光中也满是精芒:“孟子胸怀天下,笔下有乾坤,赵鞅拜服!”
    夏谕看了一眼79的好感度,心中大定,不由得淡笑道:“上卿过誉。”
    前世:历史系学生、系统的学科教育、p社甲级战犯、两年美术功底、观历代疆域图数年,山水古籍发烧友……一度被某人调侃能对着地图发情。
    今世:出身顶级卿族子弟;尊长卿贵领路;六艺精英教育培养春秋时代思维处事;三代兵书、典籍熏陶增强底蕴;孔子、晏子众多圣贤帮助开悟;自幼接触、处理家族事务试错;十几岁便有资格出使列国见世面、名动天下;加冠成人后起步县长治理万民积累为政经验……
    再加上外挂在手,cpu还被某位不知名存在强化了一波。
    多方结合之下,夏谕几乎成为六边形战士。
    磨剑十五年,今朝刃出鞘。
    不说什么运筹帷幄、治国安邦,画出这样一张图绝对算不上什么难事。
    而且早在解决周王畿内乱,自河洛归鲁之时,夏谕便重点收集晋国的情报:晋国公室,六家宗主、嫡系子弟、名城大邑、太行山道……
    他为何如此关注晋国?
    为了找准时机,辞鲁入晋!
    就封汶上之时,夏谕心中便有这个想法。
    此次轻纵鲁公奔齐引发的一系列动乱,汶上轻易就被波及,终于让夏谕下定决心,不再犹豫:汶上虽好,终难长久,人终究是要走出舒适圈的!
    后世有言:一部春秋史,半部晋国书!
    天下之事,在晋!他的谋划若想成事,成功土壤亦在晋!
    短时间内理完思绪,夏谕心中豁然开朗,嘴角一勾开始为赵鞅分析病因:
    “余观各家封邑:范氏独霸河内(安阳、鹤壁、半个新乡);中行氏五代开拓东阳(石家庄、衡水、邢台大部);智、魏积田于河东(临汾、运城、半个吕梁),韩氏扎根南阳(太行之南,济源焦作大部);各家皆有所重,唯赵氏大而不强,封地四散……”
    夏谕手指略过晋国山河图,只见山西高原、河北平原之上;晋国疆域之内六卿势力交错纵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怎一个乱字了得。
    六卿中没有一家是领地连成一片的,但其中五卿都有侧重点,有意往富裕的平原地带积累领地。
    晋国的精华在晋南的汾河平原,以及豫北的河阳、河内平原。在这两块平原地区,赵氏只有林星据点,其治下领地大部分都在山西高原之中。
    来看看赵氏的领地就知道了,这个家族在太原、河东、上党、河阳、河北地区皆有土地存在,但都不接壤。
    春秋时疆域界定模糊,参考近代的冀河省、并晋省、豫河省的地图行政区划。赵氏在这三州省的五块领地大致为:
    一、太原郡与小半个吕梁郡、朔州郡相连(北境边地)。
    二、运城郡一个县。(赵氏始封起家之地)
    三、半个晋城郡与小半个长治郡连在一起(上党高地)。
    四、豫河州北部的河阳,焦作郡的温县周边(面积小)。
    五、冀河州之地,邯郸郡大部、邢台郡西南数县(富裕但有问题)。
    介绍完位置,再看看这五块地存在的问题:前三块地均在晋并州之内,虽然分散但赵氏主宗还能控制。
    第四块温县虽位于豫南州,但离的近,且体量小,也容易控制。
    唯独第五块邯郸地区问题最多!
    夏谕稍作斟酌,开始为赵鞅逐步分析,指出问题所在:
    首先是实力问题,邯郸地区原本是殷商王畿的北部一带,土地开发的早、面积体量大、人口众多,几乎占据了赵氏三分之一的纸面实力。这里也是日后战国时期,赵国的都畿根基之地。
    然后是地理,这是一块孤悬在太行山以东的平原之地,困于古代交通,邯郸与山西地区的联系只有一道滏口陉,道路难行,通讯缓慢,联系不紧密。
    而且这块平原之地的外部环境十分恶劣,看看河北地图就知道了。邯郸氏北部是中行氏的大本营邢台,南边是范氏大本营安阳,东面也是范氏的领地,剩下的西部只有一条曲折难行的太行山道沟通赵氏上党领地。
    一面山、三面敌,只能用两个敌对家族嘴边的一块肥肉来形容这块地。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严重的是家族问题!这一地区并非赵鞅直辖,而是由一个半独立的赵氏小宗统治,因其族初封于邯郸,故被称为邯郸氏。
    而且,就在前两年,邯郸氏的宗主邯郸(赵)午娶了中行氏的一位嫡女,与中行氏、范氏态度暧昧。
    邯郸氏这个赵氏小宗就差把我是二五仔刻脸上了。
    邯郸氏有这样特殊的条件,但有反心,朝锁滏口,夕成一家。
    晋国本就有曲沃代翼的先例在,这样一个实力强、联系弱、还和敌人暧昧不断的小宗邯郸氏对于大宗宗主赵鞅而言,何异于如鲠在喉?
    地图的表现是最直观的,五州山河图上邯郸氏孤悬太行山以东,三面皆敌,又有夏谕在一旁“语音导航”,赵鞅听的剑眉微折,胸中生出浊气,连声音都低沉起来:“鲁侯之事,鞅可决之。”
    提出自己的价码,赵鞅随即郑重道:“赵氏之疾如何医治,还请孟子教我。”
    打窝,挂饵,扬竿,如今鱼线已动,终于到了起竿的时候了。
    夏谕心念稍止,直起身子,默默散开气势,墨眸星闪,又见好感度已至80,当即面容正色:“此间唯有二人,所言诸事,天地与闻,不传六耳。”
    夏谕的严肃表现让赵鞅也郑重起来,先正衣冠,后敛形色,最后俯身一稽礼,给足了诚意:“赵鞅立誓,此间诸事,不传六耳,但有违背,昊天厌之!”
    这个时代誓言何其重要,赵鞅如此作态,夏谕当即俯身还以一礼,随后语不惊人死不休:“制郡太原,合晋北之力。筑城晋阳,建治乱之都。”
    “北控诸戎,东结鲜虞……”
    “全据山东,立业河北……”
    “化家为国……”
    夏谕口若悬河,开头卖了个关子,点出了一条强赵之路。
    之后,夏谕说着说着,言语之间的尺度越来越大,赵鞅从两眼发光听到面色微变。
    待到“化家为国”一出,赵鞅眉心一跳,心中骇然,几度以为自己耳背,曲解了意思。
    尽管赵鞅心中慌乱,面上还是强作镇定,紧盯着身前气定神闲的君子,眼中是压不住惊异与不可置信:“化家为国?孟子何故出言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