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重阳
作者:寒庐煮酒   大明修道六十年,朕白日飞升最新章节     
    九九重阳,人们登高、吃席。
    御花园西侧的几座四角亭,菊花开得灿烂盛大。
    两位太后和朱厚熜,正在亭间谈笑。
    蒋太后望着远处放风筝的朱厚烽,脸上的慈爱又多了几分。
    麦福缓步走来,躬身道:“陛下,两位太后,重阳宴已经准备好了,可以开宴了”
    朱厚熜龙袍一甩,微微颔首。
    “开——宴”
    麦福一声高呼,身着吉服的宫女太监鱼贯而出。
    御花园两侧,宫廷的乐师奏起丝竹管弦,伴随着宜人的音乐酒食也就上桌了。
    糕二碟,小点心一碟、菜四色。
    汤二碗,酒六锤,兔一盘。
    朱厚熜笑着指了指中央的兔子,“重阳之日,兔子的美味不可不食,起来尝尝这迎霜麻辣兔!”
    张太后闻言却是有些感怀,不由念诵了一诗。
    “玉兔迎霜秋宴开,花城时伴暂徘徊,哀家有好几年没吃这兔子了。”
    “兔子趁热吃好,来!”蒋太后是将门之女,虽然后来当了王妃,但豪爽的脾性却没有多大改变。
    她拿起桌子旁的长竹筷,掀起袖子就夹了一只兔腿到张太后的斗彩盘中。
    张太后失声一笑,轻轻点头将兔腿轻咬了一口。
    朱厚熜也夹了一筷子往嘴里塞,鲜美肥嫩的兔肉。加上令人欲罢不能的香麻。
    他闭上眼睛细细品味,一睁眼却看见了嘟着嘴的朱厚烽。
    运筷、挑肉一气呵成,朱厚烽还没完全反应过来,小嘴里便含着一块兔肉了。
    “香……香……”
    “呼……呼……吸”
    小家伙大口喘着气,亮亮的眼睛却眼巴巴地看在盘中央的兔子上。
    “哈哈哈”两位太后见状相视一笑,一时间氛围无比和谐。
    酒席被撤下,麦福端着一盘重阳糕笑着走了过来。
    重阳糕上插了彩旗,上面用面皮塑了几朵菊花,星星点点的枣粒点缀其间。
    朱厚熜拿着小刀将糕点分成几块,亭内的几人就着糕点一边闲谈。
    “熜儿,虽然国事重要,但也不要因此累坏了身体!”蒋太后的话中充满了关切的意味。
    她是知道朱厚熜的作息的,三更天就起,天不亮就要上朝,每日还要批阅如小山一般的奏折,铁打的身体也扛不住啊。
    朱厚熜只是轻声说了一句:“太祖八天内审阅了一千一百六十件奏书,处理了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国事,朕还远远不如。”
    蒋太后轻叹了一声,但也就不再多言。
    日中过后,几人一起去登高远望。
    先是到了西苑的兔儿山,这是一座人工堆砌起来的假山。
    朱厚熜带着两位太后,走上了旋磨台沿着兔儿山的南面,一路拾级而上。
    看着身前高高耸立的白塔,张太后双手合十念叨了几句。
    蒋太后母子的目光却在四周的风景上,从北海徐徐吹来的风,裹挟着水气扑面而来让人顿感凉爽。
    蒋太后感慨道:“离开了京城十多年,到老终究还是回到了这里,也不知能在这里待多久。”
    朱厚熜宽慰,“您想待多久就待多久,若是待不惯了回到安陆也行!”
    蒋太后笑着摇了摇头,目光却不经意往南望去。
    朱厚熜顺着她的目光,看到了中央的群岛。
    张太后也行完了佛礼走了过来,她看向琼岛说道:“那曾经是元朝的宴饮之所整个帝国的中心,如今倒也荒废了!”
    她的话中充满了叹惋之意,除了对盛景不再感慨,也有对自身命运的感伤。
    中年丧夫,老年丧子,终究是独留她一个在这世间。
    朱厚熜轻声道:“伯母,《武宗实录》朕打算命毛纪主修,不知您意下如何?”
    “嗯”张太后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还是蒋太后轻轻拉了她一下。
    “熜儿!”这一声,张太后喊得无比真诚。
    “哀家谢过陛下!”
    朱厚熜摆了摆手,正色道:“堂兄的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朕只需如实记录罢了!”
    “唉!”张太后有些失神地挥了挥手沉声道:“陛下无需自谦,这礼哀家就收下了。”
    到了此时,张太后一直梗在心里的那口气,才缓缓吐了出去。
    她是真的已经确定,朱厚熜不会抹黑先皇来抬高自己。
    终究是她,小看了这位天子的气量。
    顺着蒋太后的目光,朱厚熜看向下水中的浮岛。
    “天上广寒殿,人间清暑宫,元朝在那里修了一个广寒殿,那朕就再重修一座清暑宫!”
    “也好盛夏酷暑之时,让两位长辈前往避暑。”朱厚熜笑道。
    蒋太后皱眉,正要劝阻他的想法。
    如今朝廷上下皆需用钱,怎么能为了他们耗费如此巨大?
    谁料他刚想出言,张太后就先发声了。
    “广寒盛景为昔年一绝,哀家也想再看看!”
    她看向蒋太后笑道:“也不让陛下破费,这笔钱就从哀家的内库里出,届时清暑宫赏景也不失为一桩美谈!”
    “好,那就依姐姐!”
    ……
    重阳时节正是膏黄蟹肥之时,这应了节气的吃食,在宋朝便成为了馈赠亲朋好友的美味。
    北京城的集市熙熙攘攘,唐伯虎也饶有兴味地,在一个酒馆前拿着毛笔绘图。
    他穿着一身青色的士子服,木质的板上夹了几张画卷,颇有一些写生的味道。
    唐伯虎仔细地观察着来往的行人,寥寥几笔,众人的神态便跃然纸上。
    在来京城之前,他的画里只有才子佳人清风朗月。
    对于这红尘万象,世事纷杂,他并非不屑去画,只是不想去画。
    人间的画,提起笔便重若千钧。
    但此刻描绘着市井百态,唐伯虎的心却无比畅快,他日夜观摩着朱厚熜的那一幅画卷。
    他曾经无数次在口中念诵:“为生民立命!”
    到了后来他才猛然醒悟,要为生民立命,首先心里要看得见百姓。
    不见众生怎见自己。
    于是他来到了闹市中替人绘画换酒钱,不拘来者何人即使是泛黄的草纸他也欣然提笔。
    就在他专心绘画之际,一股极其热烈的醇香却在挑逗着他的味蕾。
    “黄酒,膏蟹,美呀!”唐伯虎哈哈一笑,远处也是一声大笑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