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都江堰
作者:封少水   战国:让你弱国苟活你却逆天改命最新章节     
    俱酒命人在玉垒山搭起行军帐篷,自己就下榻在山上,日夜不停操持水利工程。
    新王上如此勤政爱民,新政权一时气象更新。
    蜀人削除了奴籍,分得了田地,对新政权的拥戴热情高涨。俱酒又将巴蜀两国剥削百姓得来的粮草等物,全部用于工程保障,确保施工人员无后顾之忧。
    并且还调集了水师部分船只与水鬼,军队中部分负责开路先锋的部队,参与整个工程建设。
    这是历史性的开创,在过去,军队只负责打仗,根本看不起百姓,甚至还欺负百姓。和百姓一起参与工程建设,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但纵目王都在玉垒山上打地铺了,大家都没有一丁点的怨言,心中共同憧憬着一个风调雨顺、旱涝保收的未来世界。
    俱酒决定利用枯水季节,一次性建设好宝瓶口、鱼嘴分水堤、飞沙堰三大工程。并为此画出了详细的示意和施工图。
    民夫、军队、水师等都到齐了,但面对坚硬的玉垒山,滚滚的岷水,众人犯了难,累点苦点不怕,这活该怎么干呀?
    俱酒不急,咱是看过纪录片的穿越者。
    对于宝瓶嘴施工,要利用古蜀人已经开凿的玉垒山口,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但又不可过深过宽,大约控制在口宽五丈、水深三丈左右,才能实现自动控水功能。
    此时枯水季节,加上多年淤积,宝瓶口开凿完全没有水患之忧,俱酒命人积薪烧石,然后再泼冷水,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开山挖渠,修筑宝瓶口。
    建设鱼嘴分水堤和飞沙堰,需要在水中作业,一时难坏了众人。俱酒祭出了“四大堰工技术”,分别是竹笼、杩槎、羊圈、干砌卵石。
    竹笼:利用蜀中遍地的竹子原料,发动万千蜀民,纷纷剖竹为蔑,编竹成笼。笼中装上遍布河滩的卵石,投入江水,筑底建堤。鱼嘴与飞沙堰的基础工作就是靠竹笼来完成的。
    竹笼
    杩槎:这玩意儿俱酒用过一回,当初截断汝水的“人字坝”,和这个差不多。就是用竹绳将三根木料捆扎成三角鼎足锥体形,再加上辅料所形成的挡水结构,杩槎主要用于截流,有时也用来调节流量,抢险堵口,搭建护岸或搭交通便道等。
    杩槎
    羊圈:是用木桩打入水中,形成一个方形框,再将卵石倒入其中,紧束在一起,如群羊被关于圈内。它有较强的消能抗冲能力,多被用在河道的急流险工段,作基础防冲工程。
    羊圈
    干砌卵石:是将卵石并排,按一定坡度砌成紧密、坚实的整体,其工程主体结构全部由卵石构成,广泛应用于灌区渠道边坡等工程,造价低廉,施工简便。
    干砌卵石
    俱酒为啥知道这些,因为穿越前到都江堰去旅游过,这些堰工技术都有实体模型摆在那里,让人一看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特别是杩槎,景区还搞了一场“砍杩槎、放水”的大型表演,令人印象深刻。
    每一项技术都是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改进、优化才渐渐成型的,战国时期的蜀人显然科技水平尚未达到这个高度。俱酒的四大技术一出台,一时惊为天人,众人皆高呼“纵目王万岁!”
    俱酒抖了抖身上的尘土:“行了,干活吧!”
    同时下令成都平原各县,纷纷开挖分水渠,将来宝瓶口引水成功,所引之水,呈扇形层层分流,最终浇灌千万良田。
    俱酒的野心很大,计划毕其功于一役,利用自己先知优势与信息优势,将古人几年、几十年才能完成的事情,在雨季来临之前初步完成,初见成效。
    当然光有野心还不够,各种省力、省劲、省时、提效的器材和机械也全部用上。
    山上水边,数百台大型桔槔如同后世的吊塔一般,接力运输巨大的石块、庞大的竹笼、粗壮的树木,极大地节省了人力,成倍地提高了效率。
    整个工地上,数千台独轮车来回穿梭,运输土方石料,蜀人们很快就熟悉了这种灵巧实用的运输工具,在一些崎岖陡峭路段,还形成了“两人拉、一人推”的配合机制,效率非常之高。
    水碓、水车、水磨等一众水力机械也在岷水边找到了用武之地,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或淘水、或粉碎、或夯土,这是战国历史上,利用水力最集中,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十字镐、工兵铲、精钢斧头和锯子,也被后方大量生产,紧急运送到施工前线,有利器在手,施工人员事半功倍,既省力又新鲜,从而干劲倍增。
    墨匠堂专门运送来一批滑轮、滑轮组和纯手工打造的大中型轴承,安装在施工机械上,进一步达到了减力、省劲、省时、提效的作用。
    岷水中央专门从“浩军”调来了两台被淳于浩视为宝贝的“拍竿舰”,巨大的拍竿经过改良之后,变成了巨大的锤子,专门负责在水中、岸边打木桩,那场面,啧啧啧,so easy!
    拍竿舰立于水面中央,除了给自己留一条退路之外,其余三面的拍竿拉起拍下,声音轰响,简直就是一台拥有六条手臂的巨型打桩机,一天能完成数百根水下木桩的安装,把一众民夫眼睛都看直了。
    反正俱酒把能想到的发明与创造,全部给弄到工地上来了。
    先锋营是军队的开路先锋,所谓先锋,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是工程兵的前身。
    纵目王一声令下,两营先锋兵就开到了工地现场,专门负责急、难、险、重工程的施工。
    这一举措,树立了新政权军队的良好形象,开创了从古至今,兵民鱼水关系的第一次佳话。为俱酒推行军人荣誉制度,形成全社会崇尚军人的好风气,带了一个好头。
    俱酒还紧急从民间、军中征调了一批能说会唱、有艺术细胞的人,组成了工地宣传队,编写了加油鼓劲的段子、节目、口号,在工地上巡回演出,更是将全体施工人员的积极性调动到了最嗨。
    对各个工程,俱酒下令实行承包制、项目制,形成层层负责的施工团队,团队之间每天挂图作战,比进度,比质量,比安全,形成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竞争场面。
    整个玉垒山、岷水工地上人山人海,旌旗招展,号子声此起彼伏,机械声震天撼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壮观的交响曲。
    俱酒亲自在工地巡视,不时动手示范一二,他目光犀利,对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关。一旦发现有不合格的地方,他会毫不犹豫地指出并要求改正。
    百年工程,千秋大业,质量为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