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重建太学
作者:一品红楼   她穿越后,三国群雄有了世界地图最新章节     
    巡视一圈回去,张祯想到件大事,令人去请外叔祖蔡邕。
    蔡琰正巧没事儿,也跟父亲一起来。
    这父女俩都是风雅之人,张祯也不请去中堂或者书房,在后花园几棵玉兰树下设席相待。
    闲话过后,张祯徐徐道,“外叔祖,如今百废待兴,朝廷急需人才,如何是好?”
    目前这一两代,因她看过三国,甄选人才一选一个准。
    可再往后,她不知道该选谁。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惊才绝艳的人物也就这么多,朝廷全部用上也不够。
    而且他们会老,会死。
    是时候考虑后面的传承了。
    蔡邕捋须笑道,“此事不难,再下一次招贤令。”
    他也感觉,随着朝廷越来越兴盛,人才有点不够用。
    远的不说,就说盐务司,是从别的官署抽调人员才凑齐。
    张祯摇头,“经过前几次的征召,有意入仕的都来了,不愿入仕的,再招也无用。何况,征召而来的也未必合适。”
    神悦这话也对,那要怎么办呢?蔡邕陷入沉思。
    蔡琰手里摇着团扇,轻轻一拍张祯,嗔道,“神悦,我和你外叔祖都是实诚人,没那么多心眼,有话你尽管说。”
    这小女郎,分明早已有了主意,又不直说,非让他们猜。
    蔡邕也醒悟过来,“神悦,你说。”
    张祯便也直抒己见,“不如,重建太学!”
    她这位外叔祖乃文坛领袖,此事找他准没错。
    蔡邕万万没想到她说的是这件事情,怔了怔,有些激动地道,“可以么?!”
    重建太学,这是他长久以来的心愿。
    之前数次想提,又因朝中总有要事,感觉时机不太对。
    这事儿他没和神悦说过,谁知她也能想到。
    由此可见,神悦乃全才。
    朝政托付给她,诸公尽可放心!
    张祯斩钉截铁地道,“自然可以!”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作为最高学府却是汉武帝初建,设立于长安,目的是“置明师,养天下之士。”
    讲解的科目一开始只有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之后增加了一些,但基本都是儒家经典。
    也就是说,儒家书籍是太学法定的教科书。
    老师称为五经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子。
    规模最大时,曾筑舍万区,博士弟子高达一万多人。
    到了王莽时期,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学士们怀揣书籍四散而逃,太学凋零。
    后汉光武帝于洛阳重建,鼎盛期间太学生达到三万多,是朝廷的人才储备库。
    但书生意气,一腔抱负,事不平则鸣,看不惯则论。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太学生勇敢地站出来与宦官对抗,遭受了严重打击。
    刘表就是其中的一员,被迫逃亡。
    曹操也曾上过太学,参与过太学生运动,他能摆脱“赘阉遗丑”的恶名,得到诸多名士清流的好评,原因就在于此。
    后来骂他的人,也很少提及他的出身,除了陈琳。
    等到董卓乱政,西迁长安,太学更是不复存在。
    换言之,这几年,朝廷忙着生存,压根没有官学。
    张祯久有重建之心,只是跟蔡邕一样,总觉得时机不成熟。
    而现在,她感觉成熟了。
    “如何重建?神悦可有章程?”
    蔡邕急道。
    张祯:“略有些想法。首先,朝廷下诏,招收太学生,有意者可到各地县衙报名,经县衙初步考核,举荐到太学。若对县衙考核结果不满,还可直接到长安太学重考......”
    蔡邕打断她,“太学在哪儿?”
    曾经的长安太学,早在天灾人祸中化为废墟。
    蔡琰听得入神,也道,“若要建造学舍,得快着些。”
    她也盼望着太学能尽快重建。
    张祯笑道,“不用,学舍有现成的,稍作修葺就能使用。”
    蔡琰:“哪呢?”
    她咋不知道长安还有这样的地方。
    张祯成竹在胸,“未央宫。陛下尚无子嗣,后妃也少,许多宫殿都空着,借来当太学,他会同意的。”
    蔡琰:“......好主意!”
    若是别人去借,小皇帝会让禁军叉出去。
    若是神悦去借,小皇帝连他的寝殿都能让出。
    蔡邕不大赞成,皱眉道,“神悦,借皇宫做太学,并非长久之计,不如重造。”
    张祯笑而不语,低头喝茶。
    蔡琰知道她不好说,叹道,“阿爹,你莫不是忘了?要迁都!”
    寻址的使者都派出去了。
    白玉京,还没开始建造她就很喜欢。
    蔡邕还真是一时忘了,脸有些红,好在上了年纪肤色暗沉,女儿和外侄孙女都看不出来。
    “神悦果然好主意!”
    太学当然要建在新都城。
    若是这样的话,确实没有必要建造新学舍。
    等到了新都城再造不迟。
    张祯见他明白过来,继续之前的话题,“朝廷诸公、文武大臣、各地官员,也可举荐学子。但范围应当更广一些,不限于儒家。”
    蔡氏父女对视一眼,感觉这话大有玄机。
    蔡琰开口,“神悦,说清楚些。”
    张祯一笑,“姨母,我以为,重建的太学里,除了儒家之外,还应有墨家、法家、农家等科目。”
    蔡邕倒抽口气,大为震惊,“你想重现春秋时诸子百家的盛景?”
    他熟读史书,深知儒家得以独尊,原因之一就是太学的盛行。
    如今神悦却想引入其它学派。
    ......也不是不行。
    诸子百家,本来也分得没那么清。
    他只是没想到,神悦还有这等大志向。
    张祯微笑,“外叔祖,我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这些有用。”
    她哪家都不是,对学统之争没兴趣。
    况且,历史早已证明,华夏最擅长、最伟大的就是融合。
    凡有利于我,都能融合于我,管它是什么。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出于当时的政治需求,现在没这方面烦恼,大可开放些。
    蔡琰激动道,“我赞成!”
    诸子百家,她向往已久。
    蔡邕:“......我也不是不赞成,但是,农家还有,墨家、法家的名士,却甚少听闻。”
    想开这科目也找不到老师。
    张祯轻咳一声,正了正衣冠,郑重道,“外叔祖,姨母,实不相瞒,我乃墨家传人!”
    “你是墨家传人?!”
    蔡氏父女双目圆睁,先是惊讶,后是恍然。
    跟初听此事时的吕布和王允一样,感觉很多事情都能解释通了。
    蔡邕喜道,“那你能授课?”
    张祯:“我能,还有一些墨家同门也能!”
    虽然她只有理论知识,但也能讲上一讲。
    蔡邕欣慰道,“好,好!至于法家......”
    沉吟片刻,大义凛然地道,“若实在找不到授课的博士,由我来兼任!”
    大不了今晚回去就翻典籍。
    蔡琰急不可待地道,“还有道家、阴阳家、兵家、医家、小说家、纵横家......”
    张祯不得不示意她打住,“医家也有用,但这学科太专业,不好学,以后再说。至于其它家嘛,还是不设为妙。”
    例如纵横家和兵家、名家,怎么,怕这世道不乱,专门开个学科传授精髓?
    还有阴阳家,介于科学与神学之间,太深奥了,说不清那是个什么。
    蔡琰还不想放弃,笑道,“神悦,你那贤兄张鲁,不就是道家?要不也让他当个博士?”
    张祯断然道,“万万不可!”
    蔡琰:“为何?”
    张祯:“因为,太学是朝廷人才储备之所,我可不想让太学生加入天师道。”
    更不想让天师道影响朝政。
    作为民间组织,搞搞外交就好。
    蔡琰也不是普通的才女,当了几年的官,有一定的政治敏锐度,猛然反应过来,羞赧道,“是我想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