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贤明君子
作者:孤妤   哀家涅盘重生了最新章节     
    柳洛尘走进书房,恰巧听见陶恒的话,于是接了一句,“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
    陶恒无奈道:“君子难得,贤明君子更是难得。”
    柳雨璃挽袖研墨,柳洛尘上前帮忙,“妹妹,我来。”
    陶恒连忙铺纸,不知姑娘这次要写什么。
    柳雨璃沉吟片刻,执起笔,写下道、德、仁、义、礼五个字。
    “还请姑娘赐教。”陶恒向来喜欢听柳雨璃说教,总令人醍醐灌顶。
    “先说这个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其律。”
    “德者,人之所得,依德而行,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柳雨璃又将这五个字连在一起,“这五者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柳洛尘不禁问道:“这和治国有何关系?”
    “这五者亦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刚二哥说,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这句话,其实还有后话。”
    柳雨璃再次执笔,洋洋洒洒地写下一段话,“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柳洛尘似懂非懂道:“这话我也常常听夫子说起,只是理解的还不够透彻。”
    只听柳雨璃接着说:“只有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才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和存亡的道理,通晓成败规律,明白政法修明与纷乱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处境不适宜之时,应当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一旦伺机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若所欲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只有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之典范,名重于后世千古。”
    陶恒眉毛挑得老高,“姑娘这话,意有所指。”
    “你倒是聪明。”柳雨璃瞥了他一眼,也不否认。
    柳洛尘不知先生和妹妹在打什么哑谜,“你们说得什么?”
    陶恒故意问道:“二郎,你认为谁担得起贤明君子?”
    柳洛尘不假思索道:“自然是王爷。”
    两人相视一笑,柳雨璃提醒道:“在外不得乱说,会给王爷惹麻烦的。”
    陶恒拱手,“王爷贤明,不必口传,自在人心。”
    …………
    果然不出所料,还不等皇上下令处罚,案子又有了转机。
    原本失踪的张三主动跳出来,揽下罪责,他承认与高博有私怨,所以指使王祥去谋害高博。
    至于那刺客,他一无所知。
    刑部尚书李根不死心,自然也不信张三的话,于是接连发问,与高博有何恩怨,又问哪里来的一大笔钱收买王祥,雇凶杀人。
    张三说是因为眼红高博考中举人,至于那银子是他赌钱赢来的。
    最后,李根问他和沈家是否有牵连?
    张三却说,他知晓高家曾得罪过沈家。所以,在两个月前,他想借由收拾高博,替沈家出口恶气,好从沈家那里得些好处。
    他让在沈家做工的叔父老奴,将此想法告知沈家。不料老奴当日便被沈家撵出府去,说沈家和高家从无过节,断然不会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让他早日断了念想。
    叔父因为自己丢了差事,还吃了数落,自己对高博更加怀恨在心,所以才雇王祥谋害高博,制造意外溺水的假象。
    张三这话说得合乎情理,完全挑不出错,看似实话实说,却句句在撇清沈家。
    李根不甘心,对张三进行严刑拷打,最终也没能问出个所以然。
    皇上看完这份供词后,也觉得张三不像说谎,毕竟那老奴是在两个月前就离开了沈家,时间和缘由也能对上。
    再加上,那令人起疑的刺客腰牌,实在蹊跷。
    不管怎么看,沈家都像是被人冤枉,莫不是有人故意栽赃陷害沈家?
    皇上心中正疑虑万千时,太子听闻张三的供词后,心急如焚,不顾许丞相的阻拦,直言进谏。
    不分青红皂白便说张三弄虚作假,定是有人买通张三,揽下罪责,实则是替沈家做了替罪羊。
    太子这一跳脚,恨不得把沈家挫骨扬灰的模样,更加坐实了皇上的疑虑,看来沈家当真是被冤枉的。
    二皇子党羽瞅准时机,弹劾太子私自做主,调动京畿大营弓箭手一事。
    皇上龙颜震怒,原来太子早已插手此案,更是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私自调兵,目无法纪朝纲。
    京畿大营,是离京最近的精锐之师,隶属于皇帝。没有皇帝的命令,即使是军机大臣也无法调动大营的驻军。
    京畿大营,不仅要卫戍京畿,更是皇帝坐稳京都的定心丸。
    只听令于天子的京畿大营,居然被太子染指,想到这里,皇上后背有些发凉。
    太子辩解说,为了捉拿刺客,事出紧急。
    皇上追问,刺客在何处?
    太子却答不上来,说刺客跑了。
    皇上气得头昏脑胀,看着不争气的太子,突然萌生了易储的想法。
    眼下,众皇子之中,除了太子,只有二皇子是最合适的人选。
    只是高博溺水案,二皇子也并非无辜,皇上对二皇子也有几分恼意。
    三皇子和四皇子尚且年幼,储君之位,国之根本,轻易不能动。
    太子被罚不得过问朝政,禁足东宫。
    皇上下旨京畿大营原统领被撤职,但新任统领却没有合适人选。
    年纪太年轻,没有军功的人怕镇不住。
    只有忠君且有军功之人,才有威信接任统领一职。
    宁远侯聂咏举荐兵部郎中魏鸿之。
    程太傅、邵丞相、忠勇侯江照、镇国公钟老公爷等老臣纷纷附议。
    魏鸿之曾跟随先帝打江山,为先帝挡过一箭,立下军功无数,可谓是赤胆忠心。
    魏老夫人叶知秋更是巾帼不让须眉,是我国唯一的女将。
    京畿大营统领由魏鸿之接任,实至名归。
    皇上的心里却泛起嘀咕,先前魏鸿之因削藩一事,替西凉王说话,受了训斥,接连被贬。
    若他是西凉王的党羽,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