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光华谋定辅政新策略
作者:王文达   巅峰对决千古玩帝之终极较量最新章节     
    太后还政,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和震动,朝廷各方势力,主要的股肱大臣之间的角力和明争暗斗也拉开了新的大幕。虽然在太后听政期间,这些现象始终存在,但因为太后的听政,毕竟是一个阶段性的,太后何时还政、还政之后怎么办,谁都心里没数,因此全都隐忍不发,等待时机;再加上太后毕竟经验丰富、手段老辣,许多人许多事只能在水下进行,并且没有人敢于大张旗鼓地折腾。现在,到了各自谋划、公开角力的时候了。
    首先要说的当然就是杨光华了。正常来说,杨光华当然应该是代表皇帝一方的,也是势力和实力最强大的一方,甚至是战无不胜的一方。可事实上并非如此。
    太后还政,杨光华是第一受益者。皇上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他已经为皇上设计好了,也已经得到了皇上的高度认同。现在的问题是,他自己,作为大宋朝忠臣良将后代的他和南唐后主李煜的他的复合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这才是摆在他自己眼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太后在慈德宫宣布还政的当天晚上,杨光华由于白天一直在跟徽宗讨论和研究朝廷当前及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主要事项和应对之策,所以晚上他不得不同时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思考他自己的事情。第二件事情呢,就是要把他正在做的、为皇上物色和推选人才的问题进行条分缕析,深度研究,便于及时向徽宗提供。
    当考虑第一件事的时候,他低着头,两手交叉相扣,双手拇指顶着太阳穴,眯起眼睛陷入了沉思。他模模糊糊地看到眼前有一张巨幅宣纸,上面用标准柳楷写着几行大字。他分明看到上面写着:太后还政,重大机会,务必把握,莫失良机。一要巩固在徽宗心中的地位,支持徽宗做成做好几件大事,让他在朝野赢得满意的声望,以此获得他更大的信任,更坚定的依赖;二要按徽宗要求,抓紧物色一批他喜欢满意和垂青的官员,并尽快提拔起来;与此同时,把章惇及其党徒逐步驱离朝廷,消除徽宗执政的障碍。三要深度全面的研究徽宗的爱好兴趣,利用皇上可以为所欲为的特权,鼓励引导他成为享乐帝王。
    看到这里。他突然听到门外有人走路动,睁眼一看,屋里灯火通明,再细听并无任何动静。
    他回想刚才看到的那张纸上写的三条内容,记忆犹新,他立即写在纸上,放在了最隐秘的地方。
    如果说,作为南唐后主李煜的魂灵,刚刚附体在杨光华身上时,他还是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可现在他越来越清晰自己的真正身份了。他必须做好双料演员,人前是杨家后代的杨光华,人后则是南唐后主李煜;既要当一个优秀的皇上秘书、杨家的好子孙,又要巧妙地把自己的复仇计划的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这就要做到严谨精细滴水不漏。
    眼下他迫切要考虑的,就是在童贯被皇上认可之后,尽快地再物色能够靠近皇上的人选。就宦官来说,有了梁杨童三人,已经足以能办成和办好皇上的日常事项,然后就需要在官员序列当中再去物色选拔。在他的视野中,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象那三个宦官一样的人选。突然,一个名字从他的眼前蹦了出来:高俅。
    杨光华在研究徽宗过往经历、研究徽宗和王诜之间关系的时候,注意过这个人。太学院有个同学,是苏轼邻居的孩子。他说高俅原来是苏轼的小吏,生性机灵,写一首好字,还能写点诗词文章,并且会几手拳脚,特别令人惊奇的是足球踢得特别好,据说冠绝东京城。后来,苏轼觉得自己不善于官场周旋,担心影响高俅的前途,就把他介绍给了好友王诜。再后来,王诜让他给当时的端王爷送梳头篦子的时候,被端王爷看中,就又成了端王最志同道合的球友和玩伴。
    这个小球球,不但会踢球,而且但凡当着众人面踢球的时候,他都要输给端王,并且每一次都是踢到关键处,眼看着高俅就要赢的时候,一个失误却让徽宗给赢了。端王对他这一手感到非常快活,并且高俅还教会了他很多高端的踢球技艺。该当高俅走运,端王不久就成了徽宗帝。徽宗特别喜欢这个小球友,就想重用他一下。可是朝廷有一项特别规定,凡是没有中过进士和举人的,一律不得提拔为文职官员,这是章惇就任宰相后为强调官员文化素养专门制定的。就这一条,把高俅就堵在了官场门外。尽管高俅写字不错,也能写点诗词文章,可是他没有文凭没有功名,连个小小的秀才都没考过。这样的人怎么能够担任文官官职呢?
    那时,徽宗刚刚当皇上,除了太后,没有一个是他熟悉的。他第一次上朝的时候坐在龙椅上往下一看,黑鸦鸦一片全是陌生的面孔,心里就发凉。他当时就想,如果高俅这样的人在里面有那么几个,那该多好啊?杨光华也曾想,不是有杨震吗?不不不,当时杨震还是刚刚提拔起来的副总管,仅仅是一个六品官,没有资格上朝,至于当上三品官,那是在提拔大总管之后的事了。所以徽宗那时候一心想着朝堂上能有几个自己熟悉的人、喜欢的人,可惜没有。
    而这个高俅,不能提拔当官,那怎么办呢?徽宗就找王诜。王诜给他说,“我的伟大皇上哎,文的不行来武的呀,武官不需要功名,不需要考试,只要有战功就行。”
    徽宗说:“他有什么战功啊,去哪里弄战功啊?”
    王诜说,“哎呀,我的皇上,你还是个小王爷的思想呐!我给你出个主意。”
    王诜附在他的耳朵上叽叽喳叽叽喳,说了半天,最后这个高俅就被派到了西北边疆,当上了军队中的文职小官儿。王诜又假托皇上之名,向当时的宋军统帅刘仲武做了交代,说这是皇上的人,要给他记功,尽快地提拔。
    那么现在提拔到什么官职了呢?杨光华心想,要抓紧了解这个情况,一拍大腿:对呀,曾布不就管枢密院吗?向他一打听不就得了?
    放下高俅的事,就又想,如果章惇被拿掉,那么有谁来接替宰相更合适?眼下陆佃是参知政事,算是副相,可是论品级,他跟曾布是同级;但是曾布的实权和地位仅次于宰相,况且陆佃仅仅是个摆设,凭陆佃的性格及能力也做不了宰相。那么曾布将是宰相的人选之一。从太后听政的时候选拔使用韩忠彦可以看出,无论太后还是徽宗,都对韩忠彦有着很好的看法。所以在尚书之中,韩忠彦无疑是排在最前面的。那么他也最有希望担任宰相或者副相。
    不过,杨光华又考虑到一个情况,那就是徽宗有个最大的特点,耳根子软,喜欢听奉承的话,只要奉承恭维他,他一高兴就可以答应你的任何事情。由此杨光华突然想到了一个人:蔡京。五十多岁的蔡京,是徽宗刚刚登基的时候,在不太明了情况的状态下听了几个御史的话,看了几个御史的奏书,就向太后要求,将蔡京的翰林学士和修国史职务给革掉了,让他去做太原知府。
    但实际上,徽宗跟蔡京是有特殊关系的。蔡京,当时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特别受徽宗的欣赏和推崇。有一年夏天,蔡京还是四品官的时候,他的两个仆人,每人拿一把扇子给他扇凉。蔡京看他们很辛苦,就把扇子拿过来,在每一把扇子上题了两句诗。隔了三天,这两个仆人手上的扇子都不见了,两人的衣服也都换成了绫罗绸缎的。蔡京觉得奇怪,两个穷鬼哪来的钱买这么好的衣裳?一问才知道,他们两人的扇子上因为有蔡京的书法,所以每一把卖了两万贯钱。再细问,方知是端王爷买走了两把扇子。由此可见,徽宗对蔡京书法的欣赏喜欢程度。而既然徽宗喜欢蔡京的书法,那么对这个人的印象也差不了多少。尤其是杨光华还了解到,蔡京喜欢给太监和后宫的妃嫔来往,并且经常给他们一些小恩小惠,所以这些人也就经常说蔡京的好话。由此他又想到那一次,他跟曾肇巧遇蔡京的时候,蔡京那么大年纪,又曾经是四品官,而自己当时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舍人助理,蔡京却能主动讨好他,说了那么多好听的话,可见这个人恭维人的功夫,非同一般,既然有这个功夫,又加上他的文笔很好,书法有那么好,且深受徽宗欣赏,那么只要他杨光华在其中用点功夫,为徽宗所用,也只是个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