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西域定三日同空,诸曹败司马倾朝
宣武三年
三月
西域平定,白关遣长史带着诸国使者团朝邺。
四月
益州刺史、军师将军诸葛亮领兵三万,由金牛道而出,攻打南郑,阵战叛将寇封,曹韩汉中太守退守西城。
诸葛军与曹军与西城相拒,司马懿遣部将贾嗣领兵四千,往西城支援。
诸葛亮多次攻打没有战果,长时间出征,造成蜀地负担,便退回南郑驻守,与西城遥拒。
六月
丞相孙邵、大都督陆逊率领群臣上表劝孙权称帝:
“曹刘皆为帝位,独主公以王位拒之,恐被天下人小看,无法平等相交,恭请主公登大宝,称朕建元。”
经过照常的三辞三让。
六月十三日
孙权在武昌登基称帝,国号为“吴”,建元“黄龙”。
六月十八日
孙权下令迁都建业,并封大都督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董督军国事务,驻守武昌。
八月
听闻孙权称帝,又新得汉中,曹丕又升起南征之心,但是自己的身体最近出了问题,无法亲征。
随即派大将军曹真领兵七万,南攻荆州。
曹军一路气势恢宏,很快就攻到庐江郡,吴军不能挡。
陆逊知道这次曹军来势凶猛,凭借吴国之兵,不能力敌,故而密令鄱阳太守周鲂诈降曹韩。
曹真听闻大喜,只要周鲂投降,曹军就可直入吴国核心地带,且在江南有了落脚点,距离吴国国都建业,也不远了。
只要建业攻破,吴国可不战而降。
如此巨大的诱惑,曹真自然抵挡不住,虽然司马懿一再劝说此事恐是陷阱,但是曹真接连的胜利,让他得意。
认为就算是陷阱,凭借吴国羸弱的兵马,又岂能对自己造成伤害?
随即亲自带着主力抵达皖城,又命司马懿领兵东向,以作接应。
曹韩国内得知了曹休的行军路线,前将军满宠对曹丕上书说:
“大将军虽然明智果断,勇武有余,但却很少用兵。
这次他的行军路线背靠湖泊,傍依长江,容易进军,但是难以退却,这是战争中易于受阻之地。
如果大军进入无疆口,应该严加戒备,否则恐有大败之嫌。”
可是满宠的上书还没有得到回应,曹真主力就已经与吴军在石亭这个地方展开大战。
其实在一进入石亭,曹真就意识到周鲂是诈降,可是自恃人多兵强,也没有太过于担心。
石亭战场,陆逊领兵四万,自己亲自统率中路大军,命朱桓、全琮分别为左、右翼,三路并进。
曹真多次冲击吴军中军不成,想要后退又十分困难,下令撤退,想要将吴军引到自己伏兵之地。
谁知被吴军朱桓、全琮领兵冲击,伏兵被冲散,于是佯退变成了真溃。
曹军被吴军掩杀,曹真带着败军拼了命的向后跑,跑到了夹石这个地方。
夹石险要狭隘,吴军只要五千人就可挡住曹军数万的溃军。而此处也自然被陆逊早派出军队占领。
就在曹真绝望之际,早有预料的司马懿,带着水陆大军三万,从上游而下,击溃了把守夹石的吴军,曹休得以逃出生天。
不过此战,吴国依旧斩杀、生擒曹军一万余人,缴获牛马驴骡车辆上万,以及曹真此次南征的几乎全部军资器械。
而远在洛阳的曹丕听闻南征大败,才病愈的身体,又一次发病,陷入昏厥之中。
十月
诸葛亮听闻曹韩南征失败,损兵折将,知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于是果断率军再次进攻西城。
这次西城无援军,连续攻打两个月,西城被汉军攻破,守将阵亡。
宣武四年
正月五日
汉军攻抵上庸,被守将孟达所阻。
得知司马懿大军已经回师襄阳,诸葛亮引军撤退,来日再战。
三月
大韩皇帝曹丕崩逝,时年三十八岁,群臣上谥号“文”。
曹丕逝世前,命镇军大将军刘晔、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叡。
五月
自从曹丕逝世后,失宠的孟达重新被诸葛亮拉拢,图谋叛韩。
可是孟达一直拖着,没有动作,诸葛亮恐他言行反复无常,想促他速叛。
得知韩兴太守申仪和他有矛盾,便派人到申仪处诈降,有意泄露孟达投汉其事。
孟达闻此泄露,果然准备马上起兵。
然申仪将此事密告司马懿后,司马懿害怕孟达突然发难,便亲自给他去信,详为慰解:
“今先帝新逝,朝中混乱,故而冷落了将军,我听闻将军有意投汉,此不是天方夜谭吗?
于是当场责罚了诬陷之人,他人不知将军,我还不知吗?将军乃忠贞之士,先帝在时,常与我诉说将军之才能,以古之俊杰比之。
先帝待将军如此之厚,将军又岂会背弃大韩。
况将军此前背汉,诸葛亮恨不得饮将军之血,啖将军之肉,又如何会接受将军呢?难道不害怕将军再次反复吗?
因此我连夜写了这封信,是想要安将军之心,以防小人从中作祟,损害大韩之利。”
孟达得信大喜,于是又犹豫不决起来。
而此时司马懿正在宛城平定因为曹丕之死造成的叛乱。
写完信后,下令诸军继续进军,然后自己仅带着数名骑兵,连夜从宛城赶到襄阳军中,亲自率军日夜兼程前去讨伐孟达,八天便抵达新城城下。
五月二十日
汉、吴两国的援军都派出援兵解救孟达,被司马懿派部将拦阻于西城的安桥、木兰塞等地。
也正是有吴国的劝降信在手,这才让孟达左右摇摆,犹豫不决,期待各方开出更高的价钱。
此前,诸葛亮就有书信告诫孟达,司马懿狡诈,让他加紧防范,以免被司马懿突袭。
可孟达认为至今如今被三国相争,如今重要之人,司马懿不会轻易动手,又去信说:
“宛城和洛阳相距九百里,距离襄阳也有一百里,离我处也有一千二百里,上表给天子,来回路程,少需一个月,那时我的城池早已修固,诸军都作好了准备。
况且我驻扎的地形深险,司马懿此时在宛城平定叛乱,必不会亲自来,至于其他部将前来,则不足为患。”
没想到司马懿凭借辅政之权,先斩后奏,仅八日就兵临城下,这时孟达悔不当初,又写信给距离自己最近的诸葛亮,惊叹:
“我想要举事,而司马懿八日就兵临城下,何其神速也!还请先生速救。”
上庸城三面环水,孟达在城外树立木栅,加固城防,使得原本就难攻的上庸,更加坚固。
直到兵贵神速,到达上庸的当日,司马懿就挥师渡河,摧毁了上庸城外的木栅,直逼城下。
修整两日,司马懿将麾下三万人分成八队,从八个方向,昼夜不停的急攻。
六月十九日
仅仅十六日,城中压力剧增,军心不振,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打开城门投降,韩军入城,擒斩孟达。
六月二十三日
得到上庸城破的消息,正在安桥作战的汉军与木兰塞的吴军,见军略失败,引军撤退。
七月
孟达首级被传首京师,作为最大的反叛军,落得如此下场,各地的叛乱被迅速遏制。
此战,司马懿俘虏万余人,威望大增。
司马懿回军,仍驻襄阳,奖劝农桑,禁止浪费,使得南方吏民心悦诚服。
曹叡授予司马懿以抚军大将军、益荆都督的身份,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回到洛阳,曹叡向司马懿询问,如今大韩四面受敌,到底是伐赵还是伐吴?
司马懿回答道:
“吴国认为我们北兵不习惯水战,所以才敢散居东关。只要攻打敌军,一定要扼住敌军的咽喉而撞击他们的心脏,而夏口、东关就是吴军的心喉。
如果在陆上以军攻打皖城,引孙权的兵马东下,派水师攻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一定能大破吴军。”
曹叡对他的看法深以为然,再次命司马懿屯兵襄阳备战。
然而大司马曹休不依计划,以大军直攻吴国,最终导致惨败,威望尽失。
曹丕立下的四个辅政大臣,刘晔文臣,没有掌握兵权,曹真才遭遇大败,如今曹休也损兵折将,曹韩能够依赖的,似乎只有司马懿。
再加上司马懿被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军政两把抓,就连曹叡也不能肆意妄为。
与赵汉的丞相制度不同,曹韩没有设立丞相,而是以尚书台作为下发诏令的部门,九卿、诸曹都要受其限制。
曹丕登基后,见尚书台权利过于大,便又设立中书台,分尚书台之权,使得尚书台只有颁发诏书,执行命令的权利。
中书台则是负责草拟诏书,审核诏书,负责长官为中书令。
而司马懿身兼给事中,有与曹叡商定战略的权利,又录尚书事,就是说决定执行,都可以一人而决之,自己加盖印章,自己执行,不必通过他人审核。
再加上抚军大将军的军职,掌握着驻扎荆州的数万军队的军权,使得司马懿的权势一日更重一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