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报纸一份群带动(外十二章)
作者:农家一锅出   大明守村人最新章节     
    “对对,哦陛下说得对。臣觉得那个飞艇啊比热气球好用,战场上盯着敌人的中军大帐炸。”
    被追杀出心理阴影的齐齐力对大明的武器最喜欢研究,研究如何应用,比如追杀别人。
    朱元璋微微颔首:“是矣!”
    其实无须齐齐力说,大家在看到飞艇后,全想到了这种操作。
    双方打仗有中军,主帅所在之处,帅旗明显,或者叫大纛,讲究帅旗不倒,死战不退。
    若主帅被天上的飞艇撵着跑,军队士气何在?
    关键飞艇速度快,主帅骑马跑必须不停地变换方向以躲避。
    多几艘飞艇去围剿,主帅估计得投降。
    飞艇不是寻常的热气球,飞艇大,载重多,除了从上面往下扔爆炸物,亦可架重机枪突突。
    重机枪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在射击的过程中能够修正弹道,没有掩体的情况下躲不过去的。
    感觉目前大明打别人,如大人欺负婴儿,敌人只能钻进深山老林之中,利用地形优势来抵消武器上的弱势。
    地震区的百姓不关心武器的事情,大家看到雨停下,余震的间隔越来越长,震幅越来越小,纷纷露出久违的笑容。
    “明明地动,咱咋还有一丝开心?家里菜地都被水给冲毁了。”
    一个平日里在下丘村外面市场卖精品菜的菜农,双手卡着腰,一脸纠结地跟站其旁边的人嘟囔。
    旁边的人吧嗒两下嘴:“你菜地的菜不是已经提前把能摘的全摘了么?”
    “还有小的没摘,咱想等等看,还未到罢园的节气,家人都在这边,那里给了衙门安排的人照料,雨停了,应是会给放水。”
    卖菜的人说着难过的话,偏偏面上不见愁容。
    “想是无事,小的损失一部分,还能长,最近一些时日不好买菜喽!
    有朝廷在,地震便地震,人活着就好。
    这房子坏了朝廷给修,哪朝哪代管过这等事情?给免个租赋即大恩大德。”
    买菜的人愁了,菜要断,只能将就着应付一下,他可是买精品菜的有钱人。
    卖菜的眼睛一亮:“是呢是呢!不震咱其实更担忧,朝廷说得不准了,那还了得?”
    ‘啪!’另一个人卯足了劲一拍大腿,不理会被拍到腿的人嗷一嗓子的抗议,点头:“正是,怪不得不着急,天灾提前知晓怕个甚。
    若能躲的知道后安排好如何躲,明知躲不开的,命啊!
    如整个天地翻覆,躲无可躲,管他贫穷富贵,还不是一样。”
    “咋会呢!朝廷有高人,下丘村,不,太子村的,天地翻覆,高人必然出手。
    眼下的地动算小灾害,高人出手估摸要短寿,弄不好一条命搭进去。
    咱们不过是躲躲而已,高人得活着,其乃咱大明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又一个买菜的富贵人家的开口,会自己脑补。
    “对,西游记里说的定海神针,西游记是谁写的?只说下丘村,没个具体的人。”
    之前买菜的人跟着附和,说起西游记。
    西游记按照历史还早着呢!朱闻天不想弄红楼梦,时代不对,三国演义和水浒已经由罗贯中整理写完了。
    目前罗贯中正在创作其他的作品,朱闻天实在不好意思白占人家便宜,给了不少润笔。
    其他的白话评书等作者同样获得了不菲的润笔,大家创作积极性非常高。
    有一些还是专门找人写的宣传大明皇帝和军队的小说,顺便把军民鱼水一家亲给代进去。
    ……
    “咱们的憨憨便是定海神针,说起来报纸的销量越来越高,越是之前归入大明的地方销量越好。
    新占的地方百姓识字的还少,得加强教学,明教咱不担心了,他们那一套比不得咱憨憨。
    连带着百货商店的一些商品销量也变得多了,尤其是肥皂。
    工业果然能够带动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所有点滴的改变都能促进整体的提高……”
    朱元璋也说起西游记,不过他并非单独说西游记里的情节。
    西游记里所透露出的内涵,还能比得上朝堂?
    朱元璋强调报纸在其他方面的作用,百姓愿意看报纸。
    报纸中的一部分内容,比如生活小常识、趣闻趣事,这些是固定的。
    专门有人把编纂好的书发到各个地方,那边进行报纸印刷,每天拿出来多少,全国统一。
    包括某一本完本的小说,在报纸上连载,一天一点。
    时事则是通过电报传递,白天上传出去,下午排版,晚上印刷,凌晨的时候在各个州府卖,县里一般要到快中午的时候才能收到,就是时事晚一整天。
    村子里谁订了报纸给专门送去,哪怕一个村子只有一户人家订,送报成本高过报纸价值几百倍,一样送。
    州府府城的百姓获得信息的速度最快,其次是非治所县县城的百姓,最后才是村子的。
    百姓讨论时事,也说小说里的情节,男人一般愿意凑在一起谈论时事,女人则是生活小常识什么的。
    谁家订了报纸,一般都会拒绝借别人看,借完了不好还回来。
    那报纸除了上面的内容,还能够拿来练字、糊墙、包东西。
    更大的价值是攒报纸在百货商店换东西,肥皂最好换,针头线脑的也能换。
    借了别人看,缺了一页换不到怎么办?
    在换的过程中,百姓发现订报纸的钱其实可以通过攒报纸换东西赚回来,相当于白看报纸。
    还能留一部分报纸,不需要整份报纸,只要每一版的专门地方剪下来即可。
    百姓愿意订,相当于没花钱,这是百姓自己认为的。
    实际上百货商店换的商品是正常销售价格,里面含利润。
    百姓订报纸多,商人才愿意在报纸上打广告,每一个地方的商人在当地打广告。
    有的商人要带着货物去某个州府卖,则提前到州府商议在报纸上打广告的事情。
    朝廷真正赚的是商人的广告费,也是商人销售商品的税,打了广告货物才好卖。
    百姓则在订报纸的过程中强化了学习的字和数学,天天看,不停地强化记忆。
    百姓聊天需要报纸上的内容,不愿意学习识字的人跟其他人聊不到一起去,没办法只好努力学。
    学会了识字和算术,家中的孩子念书大人可以辅导。
    原来孩子有机会去读书,家中花钱,孩子可能不好好学,回来家长也不晓得,只觉得自己孩子读书就是有出息。
    等家长都会了,孩子回家一问,敢说谎,直接挨打,骗老子是吧?
    整体上国家的教育就提高了,竞争会非常激烈。
    学习本身的目的不是学习固定的知识,而是应用,也就是格物致知,属于再学习能力。
    给百姓一个东西加上说明书,百姓看完说明书就会操作。
    日常生活中,发现某一种情况下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用上,那么就去分析和研究,最后获得便利。
    至于为何换肥皂最容易,那是因为肥皂应用的地方多。
    除了正常洗衣服的清洁,还能处理伤口、吃东西吃错了喝肥皂水、吹泡泡……
    当更多的人愿意用肥皂,并且有肥皂来清洁的时候,生病的概率则低,得破伤风的概率也低,生存几率增加。
    百姓们不晓得这些事情每一步都是策划好的,他们只管按照自己的本心订报纸、换肥皂。
    而朱元璋最担心的明教在这等宣传之下,无力搞事儿。
    明教一般就是通过给人治病、为穷苦的人提供一些粮食来笼络人心。
    其实明教真正需要的是有钱人,有了钱财才能干大事。
    有钱人也需要精神上的需求,明教就用他们的钱来让穷苦的人支持他们。
    故此,朱元璋才开办惠民药局、生药库、养济院,可惜历史上他没什么钱,好在明教也没什么钱。
    如今他有钱,真能把免费医疗和社会福利体系给铺遍大明。
    当然,条件有限,特殊的好药没有,只有简单的药材,抗生素目前分不到各个地方,抗生素使用需要培养,还有麻醉药也一样。
    “皆赖陛下恩泽天下。”里长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了,甭管朱元璋说什么,先夸就对了,政治正确。
    无论什么事情,哪怕上个茅房都要先说一下在某某某思想的指引下才拉出粑粑。
    “宜长,咱就喜欢你满嘴胡话的样子,你说咱有功劳,咱高兴,啥叫‘皆赖’,咱有那本事?饮胜!”
    朱元璋摆两下手,端啤酒杯,喝,继续喝!等喝到天黑就睡,其他事情明天再说。
    ……
    天亮了,地震终于熬过去了。
    百姓们纷纷就位,该收拾的收拾,该计算损失的计算损失。
    还有家中去世的,该哭哭,安排后事。
    这个……地震有一定的影响,却不是主因,不地震难道那么多的州府就不死人?
    每天都有人出生,每天亦有人离去。
    地震影响了环境、气候、磁场,确实可以让待产的孕妇提前或者延后,也能让人……
    但不是直接的作用,比如砸死的、大雨淋死的等等……
    百姓们来不及又太多的悲伤,现在开始准备迎接下一场地震。
    时间、范围全告诉了,下次可就冬天了,冷!
    冬天除了振州,也就是三亚,其他地方没一个不冷的。
    广州府的冬天又潮又冷,冷的时候零上五六度,平时冬天十几度,关键在于潮湿。
    南京同样不暖和,好在大家都适应了,不适应的怎么办?从婴儿就开始死,适者生存。
    “都安排妥当了?”朱元璋昨天睡个好觉,他熬的时间长,太困了,故此给他用上了安神香,还有一点药,他深度睡眠时间长,一睁眼,十一个小时过去了。
    上了洗手间,又洗个温水澡,精神头十足。
    昨天晚上七点睡的,即十九点,现在还是七点,早上的,他上厕所、洗澡用了一个小时。
    六部官员全在等待,每人面前放着一摞纸,随着余震减弱和消失,消息传递频率增加,下面的官员接到后整理一番给送过来。
    大家仍旧在下丘村,为了让他们加班,他们的家人也在下丘村。
    昨天七月十一,应该放假,却无人敢提这茬儿。
    “父皇,目前并为收到因地震原因直接死亡的数据,或许有,但无法确定。
    如地震之前举家出去躲避,引起的身体不适,从而让其他病症爆发致死。
    或地震过程中的地面震动、下雨的气候造成的死亡。
    这些数据难以确定和统计,百姓也并没有把家中有人去世归结为地震。
    十几个州府,每日有离世与出生,想来等稳定下来,统计一番。
    统计平日里正常情况下的死亡数据,和去年同月份的死亡数据。
    如此方能得到一个并不准确的数字,按照年份来说,出生率与死亡率并不同。”
    太子朱标先拿到数据,看过一遍,进行简单地汇报。
    想要在京城呆着,不愿意回两湖地区搞农耕的胡惟庸赶忙接着说:“太子所言极是。
    陛下治国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出生的幼儿年年增加,去世的人日日减少。
    此乃衣食足所致,百姓躲开了天灾,又没有了人祸。
    加之懂得卫生,惠民药局的药免费布施,人活得久,成亲的多,幼儿出生自然成正比。”
    其他大臣立即附和,他们有的非常反感胡惟庸,却不得不承认这个前丞相说得对。
    卫生知识学了,又有药材,关键无须整日提心吊胆,兵灾结束。
    可以吃饱饭,菜里多了肉腥,身体营养摄入好,寿命增长。
    现在知道了,以前有许多人是营养不良死的,缺少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叶绿素等乱七八糟的东西。
    再喝河里有病菌的水,吃饭不洗手,更不用说肥皂了,皂角都是有钱人的好物。
    眼下这些全解决了,一块肥皂能用很长时间,洗衣服只要未沾油,是舍不得拿肥皂的。
    有的和尚不吃肉,但他们吃豆子啊!豆子属于蛋白质。
    以前的豆子并不便宜,大豆可以榨油,和尚还吃香油,不缺脂肪与蛋白质。
    已往寻常百姓何来那等条件,如今有,大明大豆多,茶叶的那个籽榨的油处理一下也能吃。
    铁锅不再是奢侈品,炒菜挺香。
    生孩子奶水不足,有羊奶,百货商店有奶粉,确定母亲奶水确实不够,会免费给奶粉,生孩子朝廷抚养。
    关键生孩子就给钱,超过六十岁的老人也给钱。
    一个保证出生率,百姓愿意生孩子,生活无压力,同时更善待老人,不需要孝来支撑,给钱啊!
    至于六十多岁的老人能干什么?劈柴火、种菜、收拾院子、砌墙……
    尤其是砌墙,用不规则的大石头加上黄泥给砌一道院墙,年轻人根本就拼不出来。
    石头形状不一,大小有异,怎么拼凑出来墙呢?许多老人就有这手段。
    编筐挝篓更是小菜一碟,他们小时候也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
    关键老人活得久,对大部分家庭有个凝聚力,同时也让其他人知道自己同样能活很多年。
    六部侍郎及尚书们就如此哇啦哇啦说,反正都是好话。
    朱元璋听着听着蹙眉头:“好啦好啦,咱知道啦!那个憨憨……呃……再看看,莫要让地方隐瞒损失数据,亦不可夸大。”
    朱元璋说着想起憨憨了,猛然发现此刻是朝会,憨憨无官无职,不参加这个,虽然在下丘村开的朝会。
    关键憨憨不愿意吹捧,只有宜长才捧一捧,憨憨只说正事,还得自己私下找,此刻估计在实验室呢吧!
    其他人继续汇报数据,地震之后朝廷要花很多钱,不过不白花,顺便把路修好。
    把原来地势低洼之处的百姓家院子垫起来,路面绝对不能高于房子,否则下雨的时候雨水全流别人家去了。
    加上明沟暗渠,把茅房也给确定位置。
    如此规划一番,把原来不好做的事情给做了。
    两个多小时,快到三个小时,朝会结束,群臣回去有一个半小时进行部门安排。
    朱元璋带着太子儿子继续批注题本,同样一个半小时,如果多的话,下午继续。
    好在这种管理模式,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
    如果整天坐办公室批文件,看着勤勉,实际上属于管理不够科学化。
    领头的把战略方向把握好就行了,事无巨细全管,那管理层是干什么的?那么不放心?
    军权在握,提拔起来的一堆尚书还不能分忧?
    十一点,正好是午时,开饭。
    “憨憨呢?”朱元璋自己找爱吃的饭菜,四下里踅摸,人哪去了?
    “陛下!咱在这呢!”朱闻天匆匆赶来,他确实在实验室呆着,要做的事情多。
    大家不拿餐盘,推个小车,车上放餐具,看到什么饭菜想吃就盛一点,避免洒了,餐盘端着怪累的。
    餐厅大,像推车逛超市一样。
    “如何!”朱元璋露出笑容,他一看到憨憨就安心。
    “从工业区的数据上看,电池生产可以扩大规模,只是手电筒涉及到一个玻璃使用的问题,对外出口和对内销售。”
    朱闻天说实验室里做的事情,与工业区连通,手电筒用的电池可以提高产量了。
    手电筒需要一个聚光圈和灯泡、玻璃片,卖多少钱合适?
    卖便宜了,夷商知道后还愿意花大价钱买吗?卖贵了大明内部不好卖。
    “可有法子?”朱元璋接着问,他不相信憨憨提出问题会少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走私!大明禁止同样的东西出口,然后暗中派人进行走私,跟夷商走私,这样价钱就好办了。”
    朱闻天给出个方案,手电筒和电池在大明内部哪怕免费送,跟出口有什么关系?
    不允许出口,夷商想买,只能通过暗中的走私渠道,这渠道就是官方弄的。
    如是夷商不但不觉得贵,反而认为占便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