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演讲之后的演讲
作者:笔名视角   琳琅视角最新章节     
    这次演讲校方本无邀请媒体和网红参加,但截止乔一凡演讲开始,有大量的媒体朋友不断涌入,校方在征得一凡的意见后,从央媒、电视台,门户、网络媒体,行业、视频媒体,kol、网红,中国军方媒体,外国媒体等各遴选两个可以进行现场直播,选用的这些媒体必须是无污点的良心团体,否则一律不得走进演讲会场甚至大学校园。
    演讲在清华大学的大礼堂进行。
    清华大学最大的演讲厅是清华大礼堂。清华大礼堂位于清华大学中部,与二校门隔大草坪相望,与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并称为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这座融合了希腊式与罗马式建筑风格的大礼堂,始建于1917年9月,1920年3月落成,建筑面积为1840平方米,体积立方米,拥有900多个座位,是当时中国大学中最大的礼堂兼讲堂。
    清华大礼堂不仅在规模上占据优势,其在历史和文化上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自1921年建成至今,清华大礼堂已经走过了110年的历史,见证了清华的发展,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座标志性建筑不仅用于学术交流、文艺演出和电影播放活动,还是清华师生和校园游客的必访之地。
    此外,清华大礼堂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图书馆,由美国茂旦洋行的建筑师亨利?墨菲和达纳共同设计,以19世纪典型的美国大学校园布局为蓝图,规划了早期的清华校园。
    大礼堂位于大草坪的正北端,大礼堂平面呈正十字形,南端为门厅,北端为舞台。礼堂采用古城堡风格的大圆顶,属古罗马的拜占庭风格,四周各堆砌了一块巨大的三角顶楣,十字形的坡顶与最高处的铜面穹顶相辉映。门前有四根汉白玉爱奥尼柱。石柱约两丈多高,约两人合抱,柱上纵向凹槽若干条,各凹槽的交接棱角上设计了一部分圆面,涡券式柱头形似羊角,整体柱型设计规范而细腻,充满生气,属古希腊的爱奥尼风格。礼堂有三个圆拱形刻有富丽精致浮雕的大铜门嵌在汉白玉的门套之中,白色的门廊和红色的砖墙形成鲜明的对比,门上部的圆拱中有粗细相间的十几根钢条拼接出的图案,在礼堂整个朴素端庄之中又添了一分生动活泼,每个正门上方有一个大型窗户。
    早期的清华大礼堂里高悬着两块匾额:一块“寿与国同”,一块“人文日新”。“寿与国同”是指清华成立的1911年刚刚建立的民国,然而民国命运多舛,在1949年后,大礼堂的“寿与国同”因时过境迁拆下另存了。“人文日新”的匾额悬挂着,每次礼堂整修时都会重新油漆这个匾额,常被人用以称颂清华初创时期对人文的重视高于技术的那个年代,并用以鼓励全校学生提高人文社科修养。
    在清华近现代校史上,大礼堂见证了多次反帝爱国运动在这里的酝酿出发和胜利凯旋。1949年以前,清华大礼堂是支持共产党的青年学生聚会的地方,这一派被称作“大礼堂派”;另一派是“同方部派”,指常在同方部聚会的支持国民政府的青年学生一派。年深日久,大礼堂成为最有光荣历史的建筑物之一。它被清华师生视为自己坚定、朴实、不屈不挠性格的象征。
    大礼堂还承担着丰富师生文化活动的功能。自建成以来,周末放映电影,同学自由购票观看。最初的电影多为西片。1918年前后,美国凶杀片(如《黑衣盗》、《毒手盗》等)和宣扬色情的影片风行一时,引起了学生的不满和反对。学生们在《清华周刊》上发动了“改良清华电影”的讨论,写文章痛斥“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的坏影片,一度刹住了放映美国电影的不良风气。1949年至1990年代,大礼堂仍然承担电影放映功能,学生会负责选片,电影组负责放映,每周一到两次。同时,各个院系大型活动在此举行,北京高校重大演出活动,也常常选址礼堂。礼堂正对的草坪,被认为是高校校园民谣的发生地,1990年代的学生身穿白衣,在这里抱着吉他弹唱。歌曲已经传出清华,成为一个年代的见证。
    2001年,清华大礼堂作为“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一部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序号5-476。
    2011年4月清华大礼堂修缮后可容纳观众1011人,其中池座面积583平方米,可容纳观众642人,楼座面积317平方米,可容纳观众346人,舞台面积162平方米。
    是个地球人都清楚,中国的枪支管理法案是全球最严的,一般人是很少能见到实物的,除了运钞车和军队里比较常见,连警察办案都很少会使用它。当然了,这也是为了防止犯罪分子利用枪支进行破坏活动。但是有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我国并不是只有警察和军人可以合法持枪,除了他们,持枪的人还不在少数。
    清华大学的安保部是允许配枪的。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一些特定单位的保卫部门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可以配备枪支,这些单位包括厂矿、企业、机关、学校、科研等单位。然而,一般情况下,大学保卫处并不配备枪支,校园内的武装力量通常由公安机关负责。清华大学作为一所知名高校,其安保措施非常严格。清华大学保卫部负责学校的安全防范工作,包括技防系统开发与运维、安全防范体系建设、安保相关制度文件的编写和修订等。清华大学保卫部在安全防范方面有着详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
    待一凡与校方负责人对接后,于8点50分步入大礼堂会场。这次演讲除了特约嘉宾包括随同家属共17人外,其他的参加成员全部由本校师生组成。这也是乔一凡自毕业后第一次重返母校。
    当乔一凡走上演讲台时,大家都从座席上站了起来,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当掌声平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即《义勇军进行曲》再次奏响在这里。一凡和会场的其他人员都肃立着,国歌旋律唱出自己的自豪感和使命担当。
    根据相关规定,奏唱国歌时,在场人员应当肃立,即站立并保持身体挺直,双手自然下垂或放在胸前,目光注视国旗或前方。对于有特殊身体条件的人员,如残疾人士或老年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坐姿,但同样需要保持庄重的态度和举止。这种站立或坐姿的规范,有助于增强国歌奏唱的严肃性和庄重感。
    在奏唱国歌时,虽然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必须跟随国歌旋律唱出,但鼓励在场人员能够积极参与,用歌声表达爱国情感。当然,如果因个人原因(如嗓音问题、不熟悉歌词等)无法跟唱,也应保持肃静,不得交语、击节、走动或鼓掌等,以免影响国歌的奏唱效果。通过跟随国歌旋律唱出或保持肃静,可以共同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让国歌的力量和精神得以充分展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结束后,大家都感受到了深深的激动和振奋。
    这首歌曲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还预示着美好的未来,激发人们的自豪和骄傲。国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让人动容,讴歌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程和辛勤努力,让人们感受到对祖国的崇敬之情。此外,国歌中的民族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韧性、勇敢和团结精神。
    国歌的旋律和歌词中蕴含的深情厚意,让人们在听完后心中充满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国歌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是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深深热爱,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卓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重要场合如天安门广场和奥运会等,听到国歌时,人们心中的自豪感尤为强烈。
    国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也让人感受到其深远的影响。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曾激励中国人民奋勇抗战。它在1949年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并在开国大典上首次奏响。国歌的歌词选自《诗经》,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璀璨和多元,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以下是乔一凡的即兴演讲,全文如下:
    老师们,校友们,朋友们:
    今天我自1995年毕业后看首次来到母校。
    走进清华园,看到同学们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我心里非常高兴。清华是一块教育和学术圣地。清华园人杰地灵。一百年来,从这里走出了许多中华民族的精英,可谓人才荟萃,桃李满天下。“水木清华”,“婉兮清扬”。我当年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文中描绘的宁静恬淡的意境,至今记忆犹新。清华大学已经有121年的历史。121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已为期颐高寿,但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却正值盛年,或者说还是青年。
    站在这里,我首先想起曾担任过清华教授的梁启超先生。1914年11月梁先生第一次来清华作演讲,题目是《君子》。他引《易经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话,勉励学子们树立“完整人格”。我以为,他这次演讲,对清华优良校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以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就成了清华的校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强不息”的品行,是古代先人的智慧和境界,它深深地融入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的身心意识中,使其刚健而不屈,独立而不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作为客观事物的发展,以其“刚健”的品格,自行运动着,真正有见识的“君子”当知天时、任时命,顺应“天道”自然规律,以“天”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客观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厚德载物”就是要像大地那样广博宽厚,容纳万物。这是我国古代人生修养的积极方面。孔子就说过:“宽则待众”,要“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不念旧恶,怨则用希”。孟子主张“君子莫乎已,与人为善”,“利人者即为,不利乎即止。”厚德,就是要加强道德修养。清华老校歌中说:“器识为先,文艺其从”,意思是说上学受教育,首先学习的是“气度”和“胆识”,学文学艺是第二位的。这里的胆识和气度其实就是泛指做人的问题,文艺其实就是为学的问题,为人与为学相比,不能不占首位。
    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华精神集中表现于两个命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是奋斗精神,一个是兼容精神。这两种精神,在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内忧外患,历经磨难,仍得以繁荣昌盛,靠的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品德。
    清华大学历经百年沧桑,与祖国同甘苦、共患难。在老一代清华人的身上,充满理想主义的情怀,他们不仅有着卓越的才智,而且满怀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事业的坚韧,表现出为国家和民族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清华一位老校长说过:“我们的清华大学,我们清华大学中的每一个成员,不是离开国家、离开人民孤立地存在的。我们学校的命运,我们学校中每一个人的命运,是和我们伟大祖国的命运密切地联系着的。”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南迁西南边陲,敌机狂轰滥炸,物质条件极端恶劣,但没有改变师生勤于治学、弦歌不辍的斗志,一大批学子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成才的,一大批老师也是在这里创造一流业绩的。在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清华人第一次践履“我愿以身许国”的忠诚誓言,隐姓埋名从事“两弹一星”研究工作。有的虽然留学海外,但在获得学位后不到10天就返身回国参加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师生踊跃投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喊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时代强音,取得高温气冷堆等一大批先进科研教学成果,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我的事业在中国”的豪迈誓言和爱国情怀。长期以来,清华人在真理面前不苟且,不低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在困难面前逆势而上、敢于担当。今天在座的各位青年朋友,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担着将来建设国家的重任。怎样建设好我们的国家?也是每一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借此机会,在这里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是这五千年是在艰难曲折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从有文字记载的殷商时代开始,经历过几十个朝代的更替,几十次分分合合。远的不说,就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距离我们这里不到一里之遥的圆明园遗址,就是祖国母亲身上一道永远难以愈合的伤痕,是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历史见证。虽然历经磨难,但我们的民族没有倒,国家没有散,愈挫愈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我们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所蒙受的奇耻大辱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此,中国人民站立起来,当家作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走过弯路,犯过错误。我们搞了多年社会主义,并没有真正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我们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探索中前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从不成熟到成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和实践,走符合国情的道路,使社会主义得以巩固和发展。
    当前,我国生产力仍不发达外,还存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上层建筑的许多方面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又出现一些如收入差距扩大、司法不公、贪污腐败和环境污染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新问题。要彻底改变中国的面貌,真正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但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而且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的自由平等。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自由平等,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其内涵、形式、途径都不尽相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为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一定基础。必须继续前进,而不能倒退。这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是时代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成功的根本保障。要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是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任何政府如果不加以监督,任何权力如果不加以制约,都会蜕变和腐化,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我们之所以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就是要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保障宪法赋予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建立有效制约权力、并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的制度。人民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源泉,领导者应该恭敬人民,相信人民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从而依靠人民。
    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们党从革命到执政,所处的地位和环境以及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职能和领导方法就要相应地转变,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宪法和法律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具有任何人必须严格遵守的不可侵犯的力量,是执政和治国的基石。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坚持司法独立和公正,是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为大众所分享,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势必威胁社会稳定。必须毫不动摇地改善民生,改革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使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还要看到,我们追求的目标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的进步。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保障每个公民的自由平等和发展权利,让每个人生活得有乐趣、有尊严、有安全感。面对社会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只要我们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并通过不懈的努力而取得明显成效,大家对国家的未来就会充满信心。我希望,在我们的社会,有对人心、人道和人本身的尊重,每个人都有其尊严、选择和发展机会,确保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提倡人间的同情和关爱,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社会的每个角落,让人间永远充满青春、奋斗和自由的气息。这是公平正义的真正内涵之所在。
    自由平等是对每个人人格和权利的尊重。人生而平等,每个人在尊严和权利方面都是平等的,享有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权利。自由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进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自由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言论、信仰等基本权利的实现。人类的进步就是在各种不同的思想的争鸣中萌发的。中国要有一个真正光明的未来,必须发挥全体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特别要鼓励人民的创造精神,提倡独立思想和批判思维。社会活力和凝聚力来自社会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自社会文化的“个性化”,来自崇尚理性、尊重科学的精神,来自国民教育的普及。要创造更加平等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更加自由的学术氛围,让人民追求真理、探索自然的奥秘、社会的法则和人生的真谛。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地逐步推进,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民主道路。我们相信,只要全党和全国人民不懈地奋斗,一个繁荣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一定会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今天和大家谈谈心,我感到很高兴。我们从清华的校训、清华的精神,谈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从我们国家的历史,谈到中华民族的现在和未来。其实,个人的命运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在我的一生中,经历过许多真实的苦难,这些苦难使我懂得了我们这个民族所经历的灾难太深重了。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爱我的祖国,我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都浸透着对我们民族的爱,都流淌着对伟大祖国的深情。我的一切都是祖国和人民给予的,即使将来我化为灰烬也属于祖国。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深受无数为救国救民和民族独立解放所献身的志士仁人的影响。孩提时代,父母给我讲爱国英雄人物的故事,告诉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的人民,我一边听,一边流泪,立志长大后要报效祖国,献身人民。祖国和人民培养了我,给了我诸多荣誉,我也必为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管未来怎样,我都是一名中国公民。
    清华大学建立以来,为共和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专家学者,他们以渊博的学识、聪慧的才智和严谨理性的气质,诠释着一代大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箴言,上续民族惠民,下行“内圣外王”之道,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不计名利,忧道不忧贫,始终保持高尚的境界和爱国的热忱,在艰苦的环境中洗净铅华,彰显本色,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今天我们要培养和重塑民族的道德理性,就必须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倡导心存敬畏、行己知耻、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观,对社会要有奉献精神,对他人要有责任感,对弱者要有同情心,养成情操高尚的人格。这不仅是对社会的责任,对他人的尊重,更是人的自信与庄严。我相信,新一代清华人一定会牢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大力弘扬清华精神,努力学习,勤奋成才,将来为祖国的将来做出更大的贡献,谱写清华大学更加辉煌的篇章!
    乔一凡的演讲完了,直到校方负责人再次登上讲台,“老师们,同学们,请少静。根据我们的校友乔一凡同志的要求,除了央视媒体和军方媒体外,其余人员请在校方人员的引导下,依次离场。因为还有一个简短的演讲后的演讲。”
    “我就说嘛,爸爸必然会有夹带和干货...”艾璠望着乔一凡的方向,喃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