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一字一句,缓缓说道:“后世确实有比一条鞭法更完善的改革。”
“快说。”
众人紧紧盯着杨帆,迫不及待。
“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火耗归公。”
杨帆伸出三根手指头,“此三条,相辅相成。”
摊丁入亩,别说朱元璋,就连后世很多人第一次听,都不明白这四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从秦汉开始,朝廷征税以人丁为主,地税和人丁分征,家里有多少人,就交多少税,人多多交,人少少交。”
“但如果人丁隐瞒不报,官府查不到,征上来的税就少。”
“没有地的人也得交税,可他们没有收入来源,只得流亡,成为流民。”
“最后,富者田连阡陌,竟少丁差,贫民地无立锥,反多徭役。”
“摊丁入亩,就是把人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简单说就是废除人头税。”
“田产多者多交税,少者少交税,无地者不交税。”
“这样做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地主,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
朱元璋听完,连连点头。
“咱最恨地主,就应该让他们多交税。”
“摊丁入亩,让底层老百姓有了活路,又保证了朝廷财政收入,一举两得。”
“咱没猜错的话,制定者十之八九参考了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杨帆嗯了一声。
“没错,摊丁入亩就是一条鞭法的发展和延伸。”
“不同的是,一条鞭法失败了,摊丁入亩成功了。”
杨帆也为此感到惋惜。
如果一条鞭法成功,满清恐怕熬不到入关。
张居正终究没有雍正那么大权力。
同样是正,但首辅和皇帝,天壤之别。
杨帆继续说道:“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就是字面意思,官绅也要跟平民一样,该交多少交多少,没有优惠政策。”
朱元璋眼前一亮。
这条也好得很。
他打压官绅是他做的很对的一件事,但打压得还不够。
都是大明子民,交税是责任是义务。
官绅手里的土地资源最多,但交的税却是最少的。
凭什么?!
朱高炽却插了一嘴:“摊丁入亩好是好,怕是难以推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更是难上加难。”
“这是要了官绅的命啊。”
“他们肯定会强烈反对。”
砸人饭碗,犹如杀人父母。
朱高炽已经预料到,如果推行这两条,大明朝还不炸了锅。
估计会有人为此煽动百姓揭竿而起。
难啊。
朱元璋和朱棣两人陷入沉思。
身为顶级帝王,两人如何不知道这两条推行出来,会被那些官绅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但实话实说,对普通老百姓是真的好。
朱高炽劝道:“太祖爷,还是谨慎些好,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动的是天下读书人的利益。”
“各地官员也只会阳奉阴违,一旦执行不好,恐怕这救世良方会成为灭国毒药。”
杨帆赞成朱高炽的观点。
“殿下说的不错,这两条无疑是在剥夺官绅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权力。”
“谁也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己利益受损而无动于衷,他们一定会强烈反对,甚至会死谏,或者做出更出格的事情。”
“但,后世有一位君王,雍正帝,一登基就力推这些改革,虽然阻力冲冲,但他还是力排众议,坚持推行。”
“即便被人骂成是暴君,也一往无前,并成功给大清续命。”
朱元璋得知雍正是大清的皇帝,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原本对他的佩服,也瞬间烟消云散。
“他满清鞑子能做到的,咱大明皇帝一样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
朱元璋目光逐渐变得坚毅,“老百姓日子好了,咱大明只会国运昌隆。”
“那些宵小要敢反对,咱就杀。”
“把他们杀怕了,看他们还敢不敢反对。”
“把反对的人都杀了,不就没人反对了吗?”
你可真是个机灵鬼。
朱元璋的字典里就没有投鼠忌器和瞻前顾后这两个词。
论勤勉,朱元璋和雍正半斤八两。
而且,做起事来,朱元璋比雍正更心狠手辣。
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杨帆也相信,雍正能推行下去,朱元璋也一定能推行下去。
困难自然有。
但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更要上。
“至于火耗归公,相比前两个,推行阻力较小。”
“老百姓交上来的碎银子,要重新烧铸成官银,期间会产生火耗,百姓得补上。”
“可这个火耗是多少,当地官员说了算。”
“遇到清官,老百姓能少交点,但遇到贪官,老百姓就遭了秧。”
“火耗归公,就是朝廷确定火耗是合法的,并将火耗的折率确定到一个很低的水平,然后把这些银子收上去,再分拨给各省当做办公经费,或者用来增加官员俸禄。”
“火耗归公后,官员俸禄从几十两几百两增加到了几千两。”
“因此火耗又称之为养廉银。”
朱元璋对此很有意见。
“火耗本来就是贪官污吏欺压百姓的手段,朝廷如果这样做,岂不是陷朝廷于不仁不义,陷皇帝于不仁不义?”
杨帆却道:“看来太祖爷重视自己的名声,甚于百姓的生计。”
“请问太祖爷,除此之外,可有阻止火耗贪污的办法?”
朱元璋等人想了半天,还真没有。
除非火耗这东西,国家补。
开什么玩笑。
杨帆又说道:“那位雍正帝宁愿背负千古骂名,也要实行火耗归公。”
“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噌。
朱元璋的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
“杨帆,你的意思是说咱不如满清鞑子?”
“好,那咱就做给你看,咱大明的君王比他满清强百倍千倍。”
杨帆笑笑,“如果大明后世君王能有一两个像雍正这般勤勉,这般有魄力,国祚突破三百年大关,不是问题。”
可惜啊。
出不了雍正也就罢了,还出万历这种已读不回的。
朱棣不服。
“杨军师,雍正能有我父皇勤勉?”
“我父皇明天要看200多份奏章,处理400多件政事,乃是天下最勤勉的帝王。”
朱元璋和雍正都是皇帝中的劳模。
可朱元璋没心思跟雍正比谁更勤劳,他仍对火耗归公耿耿于怀。
“那帮官员身为父母官,俸禄低是应该的,养廉银是无稽之谈。”
“老百姓没有好日子过,你父母官有什么资格过好日子?”
“老杨,咱告诉你,永远不要相信所谓的高俸养廉,高俸永远养不了廉,你也说过,人心的贪欲永远无法满足。”
杨帆反驳了一句:“养廉银不是为了让贪官变清官,而是让清官不至于囊中羞涩而同流合污。”
朱元璋冷哼一声,轴劲儿又上来了。
“天底下能有几个清官?”
他态度鲜明,“火耗归公,但不能再分拨给各地,一律收归朝廷。”
“谁要反对,咱剥皮揎草。”
杨帆很佩服朱元璋的决心。
普通帝王,还真不敢贸然变法改革。
“太祖爷,你可想清楚,雍正被黑得很惨,你要推行的话,估计也会被黑,毕竟笔在读书人手里。”
朱元璋冷哼:“我本淮右布衣 天下于我何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