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三鲜汤
作者:可可红茶   美食博主在古代发家致富最新章节     
    新鲜的菌菇落入蛋花汤中,瞬间激发出浓郁的鲜香,那圆润的茅草菌在沸腾的汤水里翻滚,而戴着黑色帽顶的羊肚菌则如同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
    厨房中弥漫着诱人的香气,龙凤胎兄弟俩不禁深吸一口气,几乎要流下口水。
    两个孩子不约而同地凑上前,急切地问:“大哥,好了没有?”
    “快了,再等等。”宋芫耐心地回答。
    虽然这些菌菇都是可以食用的,但为了安全起见,还是煮熟了才更放心。
    等到菌菇煮得差不多,宋芫才拿起一颗白菜,剥去外层的叶子,只取最嫩的内层菜叶,轻轻放入汤中。
    白菜不需要煮太久,稍微烫一下即可食用。
    宋芫抬头问:“家里还有油吗?”
    “有的有的。”二林急忙从厨房角落的柴堆里,拿出一个小巧的瓦罐。
    宋芫:……
    “那盐呢?”他又问。
    二林踮起脚尖,在墙上挂着的装杂物的篮子里,掏出一包盐。
    好家伙,还是你小子会藏东西。
    打开装油的瓦罐,里面的油色泽光亮,散发着猪油特有的香气。
    宋芫用筷子挑了一点油,放进汤里面,搅和搅和。
    随后,他打开装盐的纸包,发现里面的盐已经所剩无几,而且还是粗盐,颜色泛黄,纯度不高,吃起来略带苦涩。
    宋芫下意识地将盐全都倒入汤中,却听到二林紧张地说:“大哥,少放点,少放点。”
    这时,宋芫才想起,在这个时代,盐价昂贵,一小袋盐就要四十文钱。
    普通百姓家吃盐都是极为节俭,一顿饭只舍得放一小撮盐,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在二林的注视下,宋芫只沾了几粒盐丢进汤里,他对龙凤胎说:“快去拿碗过来。”
    等龙凤胎去拿碗了,宋芫赶紧从空间拿出一包盐,放了小半勺进去。
    放多了盐,咸了也不行,龙凤胎是年纪小,又不是失去味觉,盐放多了肯定能尝出来。
    就这样不咸不淡刚刚好。
    宋芫给自己舀了满满一碗汤,趁热喝了一口,舌尖瞬间被惊艳到了。
    香浓的蛋花汤里又有菌菇的鲜,还带着点白菜的清甜。
    汤里同时存在鲜、香、甜三种味道,所以才叫三鲜汤。
    宋芫咂咂嘴,要是再放点虾仁进去,还会更加鲜美。
    可惜了。
    他冰箱里倒是有虾仁,连锦绣龙虾都有,他们所在的云山县离海边远着呢,就算有海鲜也不能光明正大拿出来吃。
    兄妹三人排排蹲在厨房门口,埋头喝汤。
    “吸溜吸溜”的声音交替响起,龙凤胎从没吃过这么鲜的蛋花汤,像小猪一样,吃得香喷喷的。
    一碗热腾腾的蛋花汤喝下肚,胃里立即暖烘烘的,热意一直蔓延到四肢,整个人也暖和了起来。
    龙凤胎们一连喝了两碗汤仍意犹未尽,眼巴巴看着锅里最后一点汤。宋芫哭笑不得,把剩下的白菜叶子,全部丢瓦罐里煮了,最后大家吃得肚子溜圆。
    “哇啊——”一声幼崽的哭嚎声响破院子。
    “丫丫醒了。”二丫赶紧放下碗,进屋里看丫丫。
    宋芫跟着进屋里,就见二丫抱起小崽子,摸了摸她的小屁股,果然尿布湿了,她从床头柜子里,拿出已经洗好、晒干的尿布,动作熟稔地给丫丫换尿布。
    二林问道:“丫丫饿了吗,要不要给她煮米汤。”
    “昨晚舂的米煮完了。”二丫头也不抬地说。
    “我再去舂点米。”
    小家伙踢着腿哭闹不停:“哇啊啊——”
    二林一看就知道,丫丫饿得狠了,他着急说:“来不及了,我去找人借点米。”
    宋芫开口说:“我去吧,你去把锅洗了,烧上水,我很快回来。”
    说完,宋芫脚步匆匆出门,走到对面牛婶家门口,他抬手敲门,喊道:“牛婶!牛婶!”
    “没完没了了这是!”牛婶骂骂咧咧过来开门,“又什么事!”
    宋芫还带着孝,就没有进去,他腆着脸道:“婶,有没有米啊,借点米下锅。”
    一听说是来借米的,牛婶当即脸色一变:“没有!”
    接着质问他:“是不是你又把米偷去卖了。”
    宋芫那个冤枉啊:“不是,是丫丫她,没米下锅了,就找你借点米。”
    闻言,牛婶脸色才好了些,进屋里抓了两把舂过的小米,拿碗装了:“记得把碗还回来。”
    正要递给宋芫,忽然又警觉地看向他:“给丫丫煮米汤的,你可别偷吃。”
    宋芫大呼冤枉,他是会偷吃小娃娃口粮的人吗。
    “婶子,你别冤枉好人。”
    “你还不敢承认了,我两只眼睛都看见了。”牛婶指了指自己一双眼睛,“去年你回来,就在村口,抢走了张二嫂家狗蛋一块甜糕。”
    “还有前年……”
    宋芫急忙拱手求饶:“婶,您别说了。”
    他很快从宋大树的记忆里找到了这段回忆。
    当时张二嫂家的狗蛋才五岁大吧,得了糖糕也不舍得吃,一口一口舔着,结果被宋大树这泼皮无赖看见,抢走一口吞了,把狗蛋都气哭了。
    只怪原主,连小娃娃的零食都要抢,害得他来背锅。
    宋芫擦着汗,从牛婶家离开,到厨房,把米袋给二林。
    大概是因为刚才看过宋大树记忆,他又回想起许多事。
    宋家以前虽不算富裕,但也不会太穷,家里该有的家当都有,甚至宋母还有一架织布机,平时用来织布,补贴生计的,可这次宋芫没在家里看见。
    桌椅板凳也都没有,甚至连厨房的一口铁锅也不见了。
    宋芫随口问了一句:“我记得家里以前有一口铁锅的,哪里去了。”
    二林正蹲着烧火,闻言,他整个人僵了僵,少年的脊背瞬间弯了下来。
    “都拿出卖了。”二林声音低低说,“前些时间,爹战死的消息传回来,娘就病了,家里没钱,就把能卖的都卖了,换了银子,给娘买药……”
    说到最后,二林的声音俨然有些沙哑,好像快哭出来了。
    宋芫无声叹了口气,他拍了拍弟弟的肩膀:“是哥不好,如果早点回来……”
    “是我的错!”二林打断了他的话说,“如果不是要供我念书,家里就不会拿不出钱代兵役,爹也不用上战场,娘也不会死。”
    宋芫面露诧异,他没想到二林会这么想,他安慰道:“不关你的事,读书没有错,不要责怪自己,爹娘在天之灵,也不愿看到你责怪自己的。”
    二林仍陷在深深的自责当中说:“读了这么多年,连个童生都没考上,说明我不是读书的那块料,我错了,我不应该读书的。”
    宋芫鼓励他说:“别想那么多,好好读书,哥还等着你以后考状元呢。”
    二林摇摇头,坚定道:“哥,我不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