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神掌九式练成六式
作者:爱吃排骨鸡翅的叶神师   天玄令最新章节     
    在开始修炼般若神掌九式之后,李行素惊讶地发现,修炼的难度竟是陡然间呈几何倍数大大增加。
    即便是在子善和子敬眼中宛如神人一般的李行素,在面对这艰难的修炼时,也感到极为吃力。修炼的速度瞬间骤降,几乎到了让他自己都险些难以忍受的地步,时光已然匆匆流逝了近乎三个月,可般若神掌九式的第一式,李行素竟丝毫没有摸到登堂入室的门道。
    看着李行素的情绪一度变得有些急躁起来,弘智禅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道,自己当初学习这第一式就足足用了三年多的时间,而且还因此得到了师父的夸赞。
    直到这时,李行素方才如梦初醒般地知晓,般若神掌九式果然与般若掌有着天渊之别,那难度差距简直如云泥。
    意识到这一点后,李行素开始努力让自己静下心来,摒弃着急求成的心态,沉下心去修炼。
    子善和子敬两人着实幸运,他们能够紧紧跟在李行素的身后,一招一式地模仿照做,就如同李行素在手把手地教导他们一般。
    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能够勉强继续修炼下去,否则,仅凭他们自己,恐怕会因为完全找不到学习的思路,一直无法取得进展,因根本发不出超出自身能力的掌力而直接选择放弃。
    般若神掌九式的困难之处主要在于对身法和步法的精准控制,进而实现掌力输出的大幅增加。毕竟,一个人的最大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其一招所能发出的力量实际上也有个定数。而若想增加招式的力量,就必须借助身法和步法的完美配合,才能让掌法的威力得以提升。
    然而,这个矛盾比起般若掌三十六式要困难得多,前者只是在研究如何将招式的最大威力发挥出来,而后者则是要求发出超越自己最大能力的掌力。
    举个浅显的例子,就如同一个人投掷标枪,如果他只是站在原地不动进行投掷,那么他所能投出的距离是有一定限度的。而若想要超越这个距离,除了通过艰苦卓绝的刻苦训练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助跑来增加投掷的距离,而且这种方式更容易实现,效果也更为显着。
    般若神掌九式便是运用了这样的规律,这个道理虽说起来简单明了,但是具体运用到去攻击实力近乎超出自己一倍的敌人时,就远非我们口中所说的这般轻而易举了。
    投掷标枪仅仅是一个最为简单的动作,自然很容易实现利用步法身法来增大投掷距离,然而武功技法相较于投掷标枪而言,其复杂程度已然超出了两个数量级不止。
    般若神掌九式的起手第一式名为“佛莲初现”,这一式要求修炼者以极快的速度围着对手迅速旋转,要按照佛祖莲花台那八个花瓣围绕着莲台的形状,沿着逆时针的方向连续迈出八步,且每迈出一步的同时要向莲台中心出掌进攻一次。
    这一式对身法步法的速度以及招式间的配合默契度要求极高,需要修炼者双手分八个方向连续攻敌八掌。
    每一掌大约能够发出自己最大掌力接近四分之一,以八掌去应对敌人的一招,这招掌法是以连续八次发掌的累积来增大力量的方式,即便不能给予敌人致命的伤害,也能够让自己不那么容易为敌人所伤。
    在那悠悠岁月中,李行素踏上了修习“佛莲初现”的漫漫征途。初始之时,他迅猛地跨出八步,紧接着打出八掌,然而,由于这八掌之间的间隔极为短促,致使每一掌所能发挥出的掌力仅仅只有八分之一。
    如此一来,最终所呈现出的总掌力毫无增长之态,仿若石沉大海,毫无作用可言。李行素一度误以为是自身速度不够快捷,于是,他全力以赴地加快自己的步法与身法的速度。历经三个月的不懈努力,李行素的速度已然快如疾风,甚至连子善和子敬都难以看清他的身影,但令人遗憾的是,掌力依然未见丝毫提升。
    直至此时,李行素方才恍然大悟,问题的根源压根就不是速度快慢之事。这般若神掌的九式之中必定隐藏着一个关键诀窍,唯有明晰了这个诀窍或是原理之后,方可在短时间内成功练成。
    倘若对原理懵然无知,只是一味地胡乱反复练习,那纯粹就是依靠熟能生巧去碰运气,恐怕需要耗费极为漫长的时间方能练成。李行素问过弘智禅师,禅师却说并无什么原理秘诀,只需头脑灵活再加上勤奋苦练即可。至此,李行素也终于明白为何弘智禅师需要三年时间才能学会这第一式。
    李行素因将弘智禅师的演示牢牢铭记于脑海之中,他不停地在脑海里回放师父的招式。可他却依然感觉那招式的速度快到让人难以捕捉,于是,他强行让大脑放慢回放师父招式的速度。经过数次艰难的尝试之后,最终成功了。
    通过最慢十倍的慢动作回放,他惊异地发现,弘智禅师的招式速度其实并非如想象中那般迅疾,只是那手脚配合之间的细微时间差被自己所忽略了。
    弘智禅师的每一招看似脚步与手上击掌同步进行,然而,经过在大脑中十倍慢放动作回放仔细观察,实际上手上的动作要略微滞后于步伐。而且能够清晰地看出,他在迈出脚步的同时,劲力沿着小腿一路向上传至大腿,再经腰腹传递到胸背,而后带动上臂传递到小臂,最终抵达手掌发力。
    这其中的每一步都存在着一个极为微小的时间差。唯有拥有了这个微妙的时间差,才能让腿上的力量成功传递到掌上,而这个时间差需要反复地摸索探寻,方能找到那精妙的控制之点,从而达到掌力倍增的绝佳效果。
    倘若无法察觉到这个微小的时间差,那就只能寄希望于熟能生巧了。以弘智禅师那天资聪颖之能,三年能够学会已然算是极为迅速了,否则,五六年才能学会也实属正常,多数人没等学会或许就已心生放弃之意了。
    在明晰了手上发力和身法步法之间的关系这一道理之后,李行素的修习之旅方才变得事半功倍,甚至效果数倍于前。但尽管如此,由于要精妙地控制这些动作的时间差难度依旧极高,即便如此,他还是又历经四个多月的艰苦磨砺,终于成功学会了“佛莲初现”,能够发出近乎双倍的掌力。
    般若神掌九式的第二式名曰“宝塔佛灯”,这一掌通常是与第一式紧密相连。与第一式围绕对手不停行走不同的是,需站在中间位置纹丝不动,而身体则要快速逆时针旋转一圈,双掌近乎同时连续击出六掌,仿若六面佛塔的灯光。
    相较于第一掌而言,每一掌的力量增大,掌数则相应减少。这一招的出掌数量虽有所减少,但每一掌的难度却比第一掌要困难许多。对手仅仅处于一个方向,而你却要向六个方向发掌,并且还要准确无误地击打到对手身上,故而需要步伐和招式之间的配合更为精妙绝伦。
    这一招是运用身法的甩劲极大地增强了掌法的力量,整体力量略超第一式,难度与第一式相差无几。由于原理与第一式基本相同,有了第一式的宝贵经验,李行素学习第二式的效率大幅提升,结果仅用了五个多月便成功学会了。
    接下来,李行素的学习效率愈发增高,从般若神掌九式的第三式“佛乘四象”的四个月,到第四式“佛问阴阳”的修炼时间缩短至三个月,这两式的难度与前面两式基本等同。
    而最后两式又再度变得艰难起来,由于武学原理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不过幸运的是,李行素已然找到了如何探寻招式细微变化之处的方法。结果,第五式“送佛归西”耗费了五个多月的时间,第六式“佛光返照”更是超过六个月方才学习完成,这两招一招比一招厉害,一招比一招难度增大。李行素在练习这两招之前曾询问过师父,师父表示自己学习这两招花费了十年之久。
    此外,还有三招缺失的分别是第七式“天佛降临”、第八式“我佛慈悲”和第九式“佛法无边”。
    子善和子敬终于在李行素学会了般若神掌九式的前六式之后,在李行素的悉心指点下,也成功学会了第一式。两人学会之后,兴奋地欢呼雀跃。不过,他们两人在学会这一招之后已然精疲力尽,也深知李行素一旦离去,自己二人不太可能继续学下去了,于是特意前去跟师父报喜。
    弘智禅师亦为此感到十分高兴,将两人安排去罗汉堂报到任职。两人去罗汉堂报到的时候不但毫无怨言,还对李行素满怀感激之情。他们清楚地知道,与李行素相比,自己二人确实不太适合修炼《般若神掌》,而这个事实他们在三年前便已坦然接受。
    倘若没有李行素,两人恐怕时至今日也仅仅只能刚学会般若掌三十六式,更无缘般若神掌九式的深入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