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城门风波
作者:俊后生   大周门阀最新章节     
    感慨归感慨,可赵无咎的脚步并未被眼前的胜景绊住,而是越走越快,几乎可以说是一路小跑。
    只半日工夫,他便牵着骡子“走”到了敖仓,第一次亲眼看到了这座老道士口中的“雄城”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以前,他从来没想到过,明明是“一”座城,但结果居然可以建成“三”段。
    这敖仓不仅分跨济水南北,在大河两岸各有一座内有垒土外包砖石的坚城,城墙每隔五十步便有一堵外探出头的马面墙,城墙外则引济水为护城河,壕沟、深堑一应俱全。
    而且,在济水的河心岛上竟然也筑了一座看似是坞堡,可实际规模却足以称为城池的“半渡城”。
    这“半渡城”远远看去,就像是黄、褐、灰三色的交错层叠——“黄”指的是围绕着河心岛连绵不断的夯土堆料台与船坞,“褐”是鳞次栉比的工棚坊舍,“灰”则是指高高飘扬在工坊上空的炉烟。
    漕运虽然不似陆运那般,走一千里必定要彻底报废一辆辎车,可繁重的运输任务仍旧会让许多漕船出现点小毛病。而如果小毛病不解决,积少成多,谁也不会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酿成大患。沉船事小,可济水上漕船众多,被一艘沉船阻塞了河道航运,那才是真正的大麻烦。
    因此,凡在济水往返的漕船,卸了货之后必须要在半渡城经停一次。
    在这里,漕运使指派的老练船工会对漕船进行检查,如果发现了船体出现纰漏,船家和纲首(船队运送货物的主人)则必须出钱修补。
    赵无咎看到许多匠人就像蚂蚁一样,攀附在各种巨大的漕船上,锤凿锛斧交相飞舞,叮当声不绝于耳。
    而靠近之后,则很容易就能闻着从河面上飘来的、一股刺鼻的桐油与石灰味道。
    伴着这股味道,赵无咎排着长队,一路走向河岸以北的那座城池的东门。
    “把过所都提前拿出来,不要等某来提醒!”一名老吏站在队伍最前面,大声对后面排队的人喊道。
    他一手持薄,一手以持笔,面无表情地一个个查验着入城行人的各种文牒,以及人们随身或者随车带着的货物,迅速记录的同时亦迅速算出每人该缴纳多少入城的税资。
    等轮到赵无咎的时候,老吏不由得愣了一下——这其实很正常,毕竟,谁见到一个九尺(汉尺)开外的巨汉不得侧目一二?
    接过赵无咎两手呈递来的过所,这老吏下意识就想要往上面写个“听”字。
    他刚刚扫了眼赵无咎牵着的两头骡子,以及骡子上驮着的东西,下意识就以为这是一个带着全部家当来敖仓城找活计干的少年。
    这老吏眼光十分毒辣。虽然为其身量所惊到,但还是一眼就从面相看出赵无咎是个少年。
    只是,当双眼扫到过所上面的最后一行字:“……常州府军,骁果营度支判官赵不尤长子,应征上洛,以适挽郎。”
    老吏不由得抬起头,先是诧异地看了看赵无咎的一身打扮,然后又朝他身后看了看。
    先敬衣冠后敬人。
    此话虽然听着不怎么顺耳,可其实却颇有几分道理。
    赵无咎身上既无绫罗又无绸缎,甚至连绢都不是,就穿了一身葛布长袍。而且,他还没有僮仆伴当跟随服侍,只是自己牵了两匹看起来累得都吐沫子的骡子……
    这怎么看都不像是官宦子弟。
    出于谨慎,老吏抱拳行了个半礼,然后问道:“赵公子,可否有注色经历在身上,我还需查勘一下。”
    注色经历就是档案,只有官员、吏员才会有,黎庶黔首几乎不会有机会知道这种东西的存在。相比于过所上的记录,注色经历会更加详细,而且也更难以伪造。
    他之所以会这样问,确是出于出于公心。毕竟,敖仓城不同于别的城池,它是济水和黄河漕运中枢。城里囤积的粮食,可供三州之地就食一到两年,绝对不容有失。因此,敖仓的城门吏绝不能得过且过。若是误放可疑之人进城,但凡敖仓城里出了什么事情,城门吏起步都是抄家流徙的罪过。
    同时,他这么问,也显得其老于吏道。他知晓“适挽郎”是怎么一回事。而能够有这样资格的官宦子弟,不说十成十吧,至少是十个里面有九个会有散爵、流散官的称号在身。
    听老吏这么一问,赵无咎明显“怔”了一下。而他的这种表现,也让那老吏顿时紧张起来,执笔的那只手不由得背到身后——这是一个暗号——周围披甲执坚的军士看到,立刻不作神色地围了过来。
    一俟那城门吏下令,他们就会扑过来拿人,又或者干脆将贼人就地正法。
    赵无咎同样抱拳回礼道:“还请差官稍待,我本以为有‘过所’就行,所以注色经历还塞在行囊之中,还请您等我将其拿出来。”
    老吏点点头表示同意。
    赵无咎走到驮着行囊的骡子旁边,伸手就向行囊里面摸去。然而,就在这时,或许是因为之前颠簸磨蹭所致,被他用来捆扎麻袋的一根绳子突然“啪”地断裂开来。装有虎骨和虎皮的麻袋立刻跌到路上,麻袋口散落开来,一颗毛绒绒的大脑袋“骨碌碌”地从麻袋里面滚了出来。
    “嘶律律——”
    “昂嗯,昂嗯——”
    “哞——”
    又应了那句“虎死威犹在”,之前被厚厚的麻袋裹着还不明显,可此时当一颗还算新鲜的老虎脑袋直接滚落到道路中间,城门口的牲畜顿时都被吓坏了,那些牛马驴骡无不惊得发出叫声,变得躁动不安起来。
    老吏身边的几名军士赶紧围了过来,当他们看到从骡子上掉下来的麻袋,还有麻袋里露出的东西,一开始也都被吓了一跳。不过,好在赵无咎及时把自己的“注色经历”从行囊里掏了出来。
    “肃静,不得喧哗,各个把势将你们的牲口看好喽!”那老吏连忙大喊,制止了这场风波的蔓延。
    他眼睛毒辣,一眼就看出看到了赵无咎手上举起的“注色经历”,这本册则的封皮蒙着一层经过三色印染的苏绢——这确实是官样的制式——因此,他心里已对赵无咎信了大半。
    于是,他的语气变得客气了一些:“这位赵公子,还请您将注色经历借我一观。”
    说话的同时,还把手里的笔插入了腰间的文囊,将记录文薄夹到腋下,伸出双手去接赵无咎的注色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