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上,既如此,不妨让臣先到城外隋军军寨中言明我国归降之意,或可借的些粮食来,以解城中灾民之急。”李在荣提议着。
“如此最好!请在荣先生速去。城中已经有灾民因饥饿而死了。”文在寅忙接口说道。
“王上~”
“嗯!在荣先生不必说了,那就先去城外隋军军营吧!但愿隋军大将们能接受本王之意。”
渊盖太作其实是知道的,没有得到隋皇杨广的谕旨,城外隋军是很难做主放粮给对手的。谁敢私下做主,在未谈判之前答应敌方的借粮之请?若是隋皇今后怪罪下来就是削职砍头之罪。
但事已至此,怎么都要让李在荣先生去试试看了。
很快,一封同意渊盖苏文停战请降的圣瑜随快马送去了丸都城。同时,城门大开,城头之上高句丽守军竖起了无数白旗。
李在荣带着跟班小厮打着白旗,纵马去往十余里外的隋军军营。
而高句丽国都满城皆挂白旗的消息也让城外隋军众将颇觉意外。
众将之中,似乎只有14军主将苏定方对此结果早有预料,众将皆惊而他独笑,表情怪异。
“苏将军,你恁是啥表情?难道汝能预知此事不成?”15军主将楚能带着齐郡口音问着苏定方。
“末将临来此之前,陛下便私下对某言起,能突袭攻取高句丽国都城最好。若是不能攻取,则令某率部扫荡其京畿周边驱民入城,施以“荒其地,断其粮,饿其兵,逼其降”十二字决用兵策略。如今态势正可印证陛下之先见之明,某岂能不喜?呵呵!”
“难怪我等到此,将军便只让我等袭扰周边,不去攻城,原来此乃陛下之意。”
鲁明月如同恍然大悟一般,这次他可是将舰船上的铁炮给搬来了百多门,原为攻取高句丽国都所用,却未曾派上用场。原来攻城并非必要,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佳。
“将军,远处有数骑持白旗而来不知其意,是否放其入内?”一中军校尉进账报道。
“呵呵!好快,这定是请降使者来此,带使者进账便是。”苏定方笑着说道。
“苏将军,这里面会否有诈?仅从眼下看,高句丽并未出现极度粮荒啊!再者说,高句丽军力尚存,尤其是北方防线并无退兵之迹象且在防御中还占有地利之优。就这么举国投降了么?”
作为见识过高句丽国北部前线极强防御力的楚能仍旧不敢相信高句丽国竟真的投降了。
“呵呵!楚将军看到的都是高句丽国表面的光鲜,其实其国力已经难以支撑了,特别是经我等十余万大军在他京畿周边这么一闹腾,原本是产粮的地区,如今田地尽皆撂荒了,可谓是吃了上顿便没了下顿,如何能长久与我军对峙?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早降也许还有些筹码与陛下商谈。看来高句丽国朝中还是有眼光长远之臣。若楚将军还有疑虑,不妨直接问请降来使。”
“苏将军,高句丽国使者到了,现在账外。”
“请他入内。”
片刻,李在荣一人步入大帐,以隋礼与众将见过。
“呵呵!原来是李在荣先生啊!两军对峙正待见个分晓,怎就突然降了?”苏定方代表众将问道。
“各位将军有所不知,去冬我国便存粮不多,今又遇上雨季水涝之灾,以致春粮无收;而两军交战与我国产粮之地,这又致我粮产区夏粮补种无望。我国陷入粮荒只是早迟之事。故为百姓生计,我王欲结束战事早降上国。”
“哦!就算欲降我朝,也该去往龙源城面见我朝陛下,来此何意呀?”苏定方有些不解的问道。
“将军啊!在下此来一是先向诸位将军通报此事,以免再起战端,随后在下便要北上去见隋皇陛下敬献降表;二来便是向诸位将军求借部分粮食,以缓解我城中百姓缺粮之困境,还望诸位将军照抚我百姓一二。”
“哦?欲向我军借粮?”
苏定方听明白了李在荣的来意后,看向在座众将,特别是征询楚能和鲁明月二将的意思。
“你我双方罢兵歇战尚可,但要我军现在就筹躇粮食与你,恐实难办到,除非接到我朝陛下手谕方可。”苏定方略一思量便拒绝道。
楚、鲁二将及帐中众将也都点头认可苏定方的说法。
“诸位将军,本使前往龙源城来回不下20日,但我城中存粮仅够一周,若诸位将军不借粮与我,岂非坐视我城中百姓尽皆饿死?还望诸位将军通融一二。”说完,李在荣起身对众将深施一礼,起身时,双眼包含泪光。
“嗯~”见此情景,苏定方不由再次和楚、鲁二将交换眼色,就见二将略略点头。
“好吧!人命为大。我军中可抽出5万石军粮送与贵国,以解百姓燃眉之急。但苏某有一条件,还望先生应允。”
“苏将军请讲当面。”李在荣心中一喜忙问道。
“条件很简单,我三人无令行事,势必担负资敌之嫌,违令之罪。我这里不要别的,只要先生回城将国王玉玺相抵即可。”
“啊?”李在荣闻言一愣,转瞬便道:“也罢!我国王上一心为民,只要能换得活命粮,一方玉玺押在你处也无妨。但需换得5万石粮食方可。”
“呵呵!区区5万石而已,先生去了我陛下那里,当取回我陛下同意我几人借粮与你之谕旨,方能换回玉玺,切记!”
“好!既已说定,本使便回返城中,令人取玉玺到贵处换粮,往诸位将军莫失言。”
“好!不过,苏某提醒先生,在未见我朝陛下谕旨之前,汝京城中百姓不得出城复耕,城中军马更是不能出城,明白么?”
“本使明白,就此告辞。”
李在荣见目的达到,苏定方说出的条件也属常理之中,便爽快的应了下来,随即起身告辞。
鸭绿水以北的龙源城外,杨二主力大军中军大帐中。
因为酷暑的炎热,杨二将自己的中军帐摆在了树林中。
这天,杨二在帐中翻看着来自国内的消息,不时在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那神情如同在喝一杯冰镇后的汽水般。
“呵呵!没想到这杨玄感的叛军如此不经打,朕送给他的一座黎阳城也匆匆弃了。李子通、刘黑闼竟然会逃亡海上,霸占岛屿为生。李靖将军,你也看看,说说看杨玄感会逃往何处苟且偷生?对了,诸位都来猜猜杨玄感的去向。”杨二将这封记录剿灭黎阳杨玄感叛军的邸报递给了身边的李靖并对帐中众人说道。
“陛下,杨玄感逃往何处末将并不关心,他乃是戳迩小丑无关紧要。倒是乘船出海逃在虎平岛上的叛军残余,需务必剿杀干净才是。”李靖看完邸报顺手递给了参军范仕寅并说着自己的看法。
“嗯!说的不错,杨玄感再在翻不起浪花了,交给张恒追捕就是了。而虎平岛看似就在辽东半岛西南不远处,叛军一旦登岛其实便可说陷入了囚笼之中了。待朕灭了高句丽之后,在令水师顺手去虎平剿灭叛军余部。”
“陛下,前日军情处驻高句丽副千户余雷来报,说是按照陛下教给苏定方将军的计策,不急于攻打高句丽国都长安城,而是转向专门扫荡其长安城周边地区,说是遵循了陛下的“12字箴言”,只为破坏高句丽国百姓秋收,以此打击削弱高句丽国战争潜力。看来陛下是要耗死高句丽国啊!”高级参军范仕寅说道。
“呵呵呵呵~”
一席话,引得杨二等帐中众人全都笑了起来。这种绝户计也只有从来不走寻常路的当今陛下能够想得出来,换做他人是根本想不到的。
“呵呵!谁叫他高句丽国自诩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占呢?既然在战场上朕拿你无法,那么就让你日子难过些吧!说到粮食,这不正是朕最大的优势么,看他没粮吃了,那天时地利人和还帮不帮他。”杨二戏谑的调侃着,帐内优势一阵欢笑不已。
“陛下,臣在大寨之外碰到了高句丽国主派来的使者李在荣,臣是认得他的,便引其前来相见。”这时,余雷副千户从帐外走了进来并报道。
“余千户,不是让你在帐中多多休息么,怎么缓过劲来了?”杨二笑着对余雷说着。
“陛下,其实臣乘坐莱州战船而来,并不辛苦。陛下要见那李在荣么?”余雷问道,他现在因为助苏定方袭击高句丽国都有功,被火线提拔了半级,成为军情处千户了。
“又是此人,该不会是为朕与他的三月之赌而来的吧?宣他进账~”
片刻之后,一脸憔悴沧桑而又熟悉的李在荣出现在众人面前。
“在荣先生,此番前来可是为赌约之事?”寒暄之后,杨二直奔主题问道。
“非也!本使只为代表吾主渊盖太祚进献降书而来。”
“啊?”
只一句话出口,便将帐内众人全都镇住了,有人甚至怀疑自己的耳朵是否听错。
“献降书?朕该不会听错了吧!”杨二轻声问道,这其实也出乎他的意料的,毕竟正面龙源城之敌战力颇为强悍,没有任何迹象能得出不能战的道理。
“陛下,我主承认败了,已令北方各处守军出城纳降,就连远在丸都城的大将军渊盖苏文部也概莫能外,一律献城岀降等待贵军接收。”李在荣更为祥尽的说完,这才让帐中众将相信。
“呵呵!如此看来,你我之间的三月之赌,朕胜出了。”
“是,陛下,我国完败了。请陛下传谕各部隋军,接收我国城池和百姓吧!”李在荣无奈的说道。
“还请在荣先生给朕讲讲那渊盖太祚父子到底为何就愿归降与朕了呢?”
“陛下,真要在下说么?”
“呵呵!朕要你说,也让朕的将军谋士们都明白明白。”
“唉!陛下真是战略高士,一招黑虎掏心之计,让我都城长安乱了阵脚,民心军心全失;再有便是不与我高句丽守军交战,再出釜底抽薪之计,只顾骚扰我京畿地区百姓,使得我国夏粮无法补种,秋粮何处去寻?我国军民何以为战?静待时日便无粮为继,不战而亡矣!如此,我主不得不屈膝而降,为王室也为我高句丽国数百万百姓生计。”
“呵呵!朕虽调动百万大军伐高句丽,但属于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只为以国威军威迫降汝等。所用之计堂堂正正,皆是阳谋,你等不服,只怪习学我中国兵法战策不精,或是不能灵活运用罢了。好!朕就接下汝王渊盖太祚的降书。朕三月前就曾放言,要善待渊盖太祚一门,此言仍旧有效。李靖将军~”
“末将在。”
“通知伍天锡、罗成二将收取龙源城,再由汝为帅,领军渡河南下,接管沿途城池百姓。此间一切便全由汝指挥,朕数日后便回涿郡专候汝接管高句丽国各处佳音。”
“是,末将遵令。”李靖兴奋异常的应道,帐中众将也都欢呼雀跃起来。只有高句丽国使者李在荣暗暗留下伤感的眼泪,默默哭泣着。
“陛下,在荣还有一言,请陛下务必答应。”
“在荣先生有话请讲,朕洗耳恭听便是。”
“陛下,如今我国内普遍缺粮,百姓嗷嗷待哺,请陛下大发善心,尽快运粮南下,以解我百姓无粮之苦,稍有迟疑,百姓尽皆饿毙。”
“原来汝朝中如此缺粮,倒是朕没想到的。既如此,范仕寅先生,朕便任命汝为押粮官,专一负责运粮南下,尽可能的挽救高句丽国百姓性命,不得有误。”
“是,陛下。臣决不辜负陛下之意,解高句丽国百姓与水火之中。”范仕寅起身应道。
“高句丽?”杨二默念着,似有所想,随后对帐中众将道:“自今日起,去高句丽国号,改称鲜州,传谕渊盖太祚父子一月之内到涿郡见朕。”
自此,大隋东征高句丽之战偃旗息鼓,以大隋全胜而终。
高句丽国不复存在了,半岛成了大隋一州,对鲜州的全面接收和教化进程也随之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