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台宫内,君臣叙事
作者:九月零五   我,边防军人,在大秦封侯拜将!最新章节     
    淳于越眼中闪烁着阴鸷的光芒。
    内心如同被烈火烹油般煎熬。
    他望着秦池那张笑眯眯的脸,只觉那是一种嘲讽,一种对他所坚持的理念的极大侮辱。
    修路之策。
    犹如一把锋利的剑,直指他们儒家分封制的心脏。
    将他们长久以来的坚持与信仰,一举击溃。
    他紧握双拳,骨节因过度用力而发白,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几乎要冲破胸膛。
    他想说些什么,却感到一阵窒息,仿佛被无形的手扼住了咽喉。
    帝榻之上。
    祖龙眉宇间流露出满意之色。
    他沉声道:“就依大庶长之策,废分封,行郡县!”
    此言一出。
    如春风拂过朝堂,满朝文武皆俯首称颂:“陛下圣明,大秦万年,万岁,万万岁!”
    然而。
    在这声势浩大的恭贺声中。
    儒生们却是心怀不满。
    他们目光如刀,狠狠地盯着秦池,仿佛要将他生撕了一般。
    秦池却神色不变,仿佛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周青臣与漆雕毕等人瞥见淳于越紧握的双拳。
    感受到他心中的怒火,都忍不住在心中叹息。
    他们知道,分封的主张已然被秦池粉碎。
    这一切都怪他们当初轻信长公子,邀请秦池来府。
    让他得知了儒家的主张,并提前做了防范。
    淳于越心中的愤怒难以言表。
    他目光阴沉地盯着秦池,仿佛要用眼神将他千刀万剐。
    然而,他也知道,如今秦池正得陛下信重,行分封已是万万不能。
    而陛下本身的立场,也似乎因秦池的出现而产生了动摇。
    他心中充满了无奈与不甘。
    这位年轻的大庶长,连二十岁都不到,却要让他们这些老儒生束手无策。
    难道分封的政策,真的永远也施行不了了吗?
    他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心中的怒火。
    他们必须寻找新的机会,重振儒家之势。
    ……
    退朝之路上。
    群臣们纷纷对秦池投以刮目相看的目光。
    三公九卿们侧目而视,不时点头赞赏,对这位年轻的大庶长充满了敬意。
    李斯走上前来,神色凝重地说道:“大庶长批驳分封之言,真是振聋发聩。”
    “依我看,你的见解比我当初给陛下的《谏逐客令》还要深远。”
    他拍了拍秦池的肩膀,勉励了几句。
    目光中透露出对这位年轻人的赞许与期许。
    秦池却谦虚地回答:“斯相过誉了。”
    “我的看法怎能与《谏逐客令》相提并论?”
    “这只是我个人的浅见而已。”
    他微微一笑,神情自若,仿佛并未将这一切荣誉放在心上。
    李斯摇了摇头,正色道:“大庶长何必过谦,今日之功,非你莫属。”
    “你替陛下反驳了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儒生,实乃大功一件。”
    说到此处,他眼中闪过一丝厉色,“那些儒生,成日里鼓吹分封,实则居心叵测,幸而有你,粉碎了他们的主张,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你的看法,便是陛下的看法啊!”
    他心中却是惊讶不已。
    这位不到二十岁的大庶长,竟然拥有如此独到的政治眼光。
    他带兵厉害,政治能力也如此出众,这究竟是怎样的天才?
    想到大秦的未来有这样一位大庶长坐镇。
    李斯便感到无比放心。
    那些跳梁小丑般的儒生们,又怎能与他相提并论?
    不过,人比人也气死人啊……
    自己的儿子虽然也是大秦的俊才,但跟这位大庶长一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此刻,李斯深刻地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天才。
    若是自己也有个女儿,肯定先一步让她嫁给秦池才行。
    正是心思流转间。
    赵高飘然而至,其声若细流绕石,悠然道:“大庶长,陛下有请章台宫一叙。”
    李斯闻言,眉间笑意盈盈,捋须而言:“去吧,陛下必定欲问你修路细务。”
    秦池听后,整衣向李斯拱手告别。
    随后便随着赵高,穿过重重回廊,向章台宫行去。
    途中,赵高笑吟吟道:“大庶长今日建勋非小,那些腐儒过于倨傲,陛下久欲整顿,只恨无名。”
    “今日你力驳分封之制,甚合圣意。”
    秦池淡淡一笑,眸中闪过一丝不屑:“儒生们但知空谈,误国误民。”
    “我亦是不忿其朝堂妄言,才挺身而出。”
    赵高凑近秦池,低声耳语:“陛下稍后必将提及尚公主之事,大庶长,你的鸿运将至。”
    此言一出,秦池心弦微动。
    回想起北原之行,祖龙曾许下诺言,待他归来,便可尚公主!
    而自回咸阳以来,诸事繁忙。
    竟无暇与公主相见,心中早已是思念如潮。
    也不知公主想不想他,三国故事还没有说完,要不然找个时间入宫讲故事去。
    思绪间,二人已至章台宫前。
    赵高轻声道:“大庶长,请。”
    秦池颔首致谢,抬步踏入宫殿之中。
    宫殿内,烛光摇曳,暗香浮动。
    祖龙负手而立,背影巍峨如山,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秦池望着那道背影,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激动与期待。
    他深吸一口气,缓步上前。
    祖龙依旧背对秦池,声音深沉而威严,仿佛龙吟深渊。
    “秦池,朕欲详知修路之细务,你可再为朕娓娓道来。”
    秦池恭敬应诺,随即展开手中舆图,指点江山,细述方略。
    他的话语中,大秦的疆域仿佛活了过来。
    每一寸土地、每一条道路都在他的描述下变得生动而具体。
    他详细描绘了驿站的建立、信使的遴选——
    必须是对大秦忠心耿耿之士,方能担此重任。
    此外,他还阐述了种种制度,以确保驰道之畅通无阻,与大秦的法治体系相得益彰。
    随着秦池的讲述。
    祖龙眼中的光芒愈发炽烈。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四通八达的驰道,将大秦的每一个角落紧密相连。
    大秦的铁骑将能迅速驰骋至任何一片土地。
    秦廷的政令也将如同春风般,无远弗届!
    祖龙的心情愈发激动,他感慨道:“有此驰道,我大秦之军可随心所欲地前往帝国任何一隅。”
    “秦廷政令自然也能毫无阻碍地传达至每个角落。”
    “接下来,只需派遣忠诚能干的秦吏前往各地治理,帝国的法治便能一统,政令的实施也将变得轻而易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