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儒学大家陈怀瑾
作者:云陵一梦   这个大明好像不太一样最新章节     
    果然,陈怀瑾的话说出口,跪在地上的儒臣,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主心骨。
    纷纷站在了陈怀瑾这一边。
    崔淼则是冷哼一声:“无错而废?什么是有错?什么是无错?儒学对华夏文明的传承确实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发展到如今,早就已经偏离了曾经的初心,变的腐朽不堪,”
    陈怀瑾眉头紧锁,有力的反驳着:“不知道崔大人所说的腐朽不堪是什么意思?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难道腐朽不堪吗?”
    “儒家所强调的“孝,悌,忠,信,礼,义,和”等思想难道腐朽不堪吗?”
    “不管崔大人如何鄙夷儒家文化,但是它在华夏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都是不容抹杀的。”
    崔淼没有被陈怀瑾的话带着走,而是条理清晰的道:“陈老大人一直在强调儒学在过往的功绩,是否自己也已经认识到如今儒学的不堪了呢?”
    “既然陈老大人说儒学无错,那今天我崔淼就掀开你们的遮羞布,怒斥如今儒学的五大错处。”
    “一,儒学强调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些观念限制了人的自由,独立的个性,导致学子个性的压抑和创造力的缺失。”
    “二,重文轻武,儒学认为文治是治国之本,武治则是末流,导致宋朝在军事上逐渐衰落,无力抵抗外族入侵,被北元蛮子窃取了江山。”
    “三,禁锢思想,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对人的欲望强行加以控制,不止禁锢学子的思想,还让他们丧失了创新和变革的动力,导致国家发展停滞不前。”
    “四,儒学只注重道德修养和文学才能,而忽视了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科举制度越来越僵化,根本无法选拔出为百姓解决问题的官员。”
    “五,对女性的歧视与压迫,儒学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强调女子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遵从三从四德,这让女性的地位大大降低,收到了严重的压迫和歧视。”
    “这样腐朽的思想,落后的学派,难道我大明还要继续沿用吗?陈老大人?”
    陈怀瑾一时之间也陷入了沉默,这些儒学的弊端,他作为儒学大家,自然也是知道的。
    但是这并不代表可以否定儒家的一切,在他的心里,儒学还是最适合大明的流派。
    这时,吴王看到崔淼已经将大局稳住,自己就也站了出来:“陈老大人,本王觉得崔侍郎所说的很有道理啊,儒学注重个人道德的培养,但是所谓的个人道德和一个人的能力是不挂钩的,所以儒学确实不再适合作为科举的考试内容了。”
    陈怀瑾眼含热泪,不敢置信的道:“吴王殿下,您也这么认为?”
    一旁的唐阙心里翻了一个大大白眼,心道这件事从头到尾都是吴王一手策划的,就你这个老顽固还看不出来。
    面对着陈怀瑾炽热的眼神,朱雄英坚定的点了点头:“是,本王请奏,废除儒学作为科考内容,将科考内容改为新学,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见到吴王开口了,原本坚定反对的儒臣们心里开始打起了退堂鼓。
    他们可以反对唐阙,反对刘三吾,反对崔淼,但是却不敢反对吴王。
    如今的吴王权势滔天,就算他们心里还是反对,但是当着吴王的面也不能表现出来,等退朝以后,他们有大把的手段可以用,完全没必要当面让吴王下不来台。
    这时朱标也不想事情继续扩散,赶忙道:“好了,那这件事就这么定了,由吴王主理,内阁和六部共同辅助,科考延期两年举行,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学。”
    见到监国的朱标都点了头,陈怀瑾知道这件事情已经再无缓和的可能。
    默默的跪在地上,摘下自己的官帽,脱下自己的官服,一言不发,整个人猛的向大殿之上的柱子撞去。
    李景隆眼疾手快,早就盯着这个老家伙呢,整个人化作一道残影,用的抱住陈怀瑾。
    但是陈怀瑾的年事本就已高,今天的事情对他的冲击很大,虽然被李景隆拦下,保住了一条命,但是整个人还是陷入了昏迷之中。
    朱雄英看着昏迷的陈老大人,内心是又气又急。
    忙呵斥道:“还愣着干什么?快给陈大人送去太医院。”
    殿外的禁军这才反应过来,急忙冲了进来,将陈怀瑾抬去了太医院。
    朱标脸色铁青,自己第一天临朝,陈怀瑾这老东西就想撞死在大殿上。
    这让史官怎么记载自己?
    “行了,退朝!”
    冷哼了一句之后,就气鼓鼓的自顾自离去,诸位大臣也都知道现在太子殿下的心情不好,没有人敢出声阻拦。
    内阁的办公地点就在皇宫之内的文华殿内,距离太极宫和东宫都不远。
    方便皇帝随时传召。
    此时的文华殿内,内阁的凌汉,杨思义,刘三吾,朱雄英赫然在列。
    还有六部尚书,兵部王建国,户部郁新,吏部张紞,礼部唐阙,工部单安仁,刑部周祯。
    因为推行新学之事由礼部负责,所以礼部侍郎崔淼,学政司的两位主官,谢缙和方孝孺也都出现在了这里。
    只是现在众人的脸色都很凝重,虽然今日朝廷上已经通过了推行新学的提议。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天下所有的读书人,氏族都会不计后果的反对这项新政,扞卫自己的权益。
    特别是已经研读儒学多年的学子,更加不会接受自己付出半辈子的努力最后却一无所获的结局。
    凌汉有些忧虑的道:“殿下,眼下如您所愿,新学已经获得了批准,接下来该如何行事啊?”
    朱雄英对此自然已经有了相应的准备,神秘一笑道:“各位大人,本王想先问诸位一个问题,在我大明,是目不识丁的百姓多,还是读书人多?”
    凌汉眯着眼睛道:“殿下说笑了,自然是百姓多,目前大明的条件还比较落后,能读的书的还是少数。”
    朱雄英继续道:“如果由国家出钱,在各府,州,县创办学校,为大明所有的适龄孩子提供免费的教育,百姓们只需要自己承担吃饭的费用和书本的费用即可,你们觉得百姓们会不会支持?”
    此言一出,刘三吾的眼睛一亮,赞同的道:“如果真的能如此实行的话,那全国的百姓都会站在我们这边,百姓们也会因此而获利,会有无数百姓的孩子通过学校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可是涉及到我大明始终兴盛的百年大计啊。”
    作为户部尚书的郁新有些为难的道:“殿下,不是臣和您唱反调,算上漠北和黄海两个行省,我大明现在已经有了有十五个行省了,一百多个府,两百多个州,一千五百多个县,如果按照您的设想,我们要建两千多个学校,还要支付所有学校里面教习的月俸,这花销实在是太大了。”
    郁新的话,再次将大家拉回了现实,是啊,这么大规模的建设,需要的银子实在是太多了。
    朱雄英算了一下时间,淡淡的道:“郁大人,如今国库还有多少存银?”
    郁新没有隐瞒,实话实说道:“殿下,去年的国库存银是不少,有四亿两白银,但是陛下在去年就预订了北征北元要预留的七千万两银子,治理黄河需要预留一千万两,远征倭国需要预留三千万两,您在海州造战船,在福建训练水师,用了两千万两,东征朝鲜用了三千万两,军备司每年的经费,差不多有四千万两银子,有的时候还不够,再加上其他的财政支出,共花了五千万两银子,所以现在国库存银还剩一亿五千万两,扣除要按时发放的军费和朝廷官员的俸禄,您能动用的银两最多还有一亿两,距离今年的税收到账的时间还有六个月。”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啊,虽然大明如今国库富裕了不少,但是花钱的地方也是水涨船高。
    别人都只能看到大明的国力,日益增强,却没看到这背后的代价也是惊人的庞大。
    朱雄英也是痛苦的揉了揉脑袋,他也没有想到大明的国库能动的就只有这点银子了。
    杨思义原本就不同意北征,所以趁着这个时机道:“殿下,要不然您和皇上商量一下,先把用于北征的款项用在建设学校上如何?”
    朱雄英摇了摇头,坚定的道:“不行,北元不平,我们就没办法远征倭国,徐辉祖现在还在倭国苦苦支撑呢。”
    杨思义耸了耸肩:“那就没办法了。”
    朱雄英想了想:“这样,先支出五千万两,派发到各州县,让他们先把学校建起来,朝廷发出公告,剩下的款项,本王来想办法。”
    见到朱雄英这么说,郁新也没有多说什么,他与杨思义不同。
    杨思义资格老,为大明做出了颇多贡献,依然可以据理力争。
    但是自己可是刚刚上任,所以一直都是只要陛下或者内阁开口,自己几乎不会拒绝。
    解决了前期的费用后,朱雄英这才从武英殿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