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董卓是好人啊【改】
作者:两尺   我在三国练神功最新章节     
    第82章 董卓是好人啊【改】
    封候拜将,这自然是人生一大快事。
    不过随后,大家脸色变了。
    因为从洛阳送过来的圣旨,居然有两道!
    而这第二道道圣旨,是给张辽的。
    董卓借着朝廷的名义,直接任命张辽为并州牧,还赐爵关内侯,取代了原先丁原的位置。这等于是让张辽从区区一位不入流的朗将,变成了炎汉帝朝有数的封疆大吏。
    要知道此时的张辽,满打满算也才二十岁而已,这样的升迁速度,用平步青云都已经不足以形容了,简直就是一步登天。
    而李儒的这一招,明摆着就是离间计,而且毫不掩饰,属于堂堂正正的阳谋,就是要分化王景和张辽二人,瓦解北军内部的士气和军心。
    张辽若是接旨,地位上便与王景平起平坐,此计就可让北军的战力一分为二,尤其是原先丁原的旧部。
    而张辽若是不接,那么董卓就可公开宣称王景气量狭小,不能容人,然后借此狠狠打击王景的声望,让王景与张辽离心离德,等同于断去王景一臂。
    张辽并非无脑的莽夫,其政治智商并不低,因此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暗暗感慨的同时,心中也是暖洋洋的。
    人一多,想法就多,各自都有利益和山头,彼此抱团取暖,人性便是这样,任何时候都难以避免。
    北军八营中,阎鹄等人原本还对张辽愤愤不平,此时经王景这么一说,他们也不好意思开口了。
    太原王氏本就是并州本地的名门望族,张辽以寒门出身,骤然登上高位,若无王景在背后出力,他怎么坐稳州牧之位?
    哪怕王景不中计,他麾下的人却也深感心里不平衡。
    可结果呢?
    三国历史上就曾出过这样的案例,麴义助袁绍击败公孙瓒一统北方,成为河北霸主,虎踞冀州,威势冠绝中原。
    张辽走马上任之前,王景特意问了几句:“文远,如今并州的局势如何?”
    张辽不由叹息:“最近几十年,并州就没怎么太平过,南匈奴人和鲜卑人一直寇掠北疆,每逢秋冬之际,边境百姓便惶惶不可终日,胡祸为害甚烈。”
    所以袁绍在收买了麹义,拿下冀州,接连挫败公孙瓒之后,局势刚一安稳下来,就立马拿麹义开刀。
    对于很多君主而言,手下是不是在造反根本不重要,只要手下有造反的能力,那他就该死了。
    而让张辽出任并州牧,王景就可名正言顺地动用家族的影响力,彻底掌控并州全境。也许要不了一年时间,王景凭白就能得到一块地盘,甚至让并州成为北军稳固的大后方,何乐而不为?
    董卓要是知道了王景此时的想法,怕不是得气得脑溢血。
    哪知道王景根本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反而还大度地笑着催促了一句:“文远,愣着做什么,接旨吧。”
    王景心中对于董胖子的厌恶,稍微减少了那么一丢丢。
    王景根本不会中这种低级的离间计,毕竟对于张辽的人品和智商王景是信任的,同时王景和袁绍的情况也不一样。
    张辽没想到,王景非但不剥夺他的兵权,居然还将并州狼骑这样的天下强兵继续交由他来统率,顿时感动不已,单膝跪地,满腔热泪地抱拳说道:“辽愿誓死追随主公!”
    为何?
    袁绍在击败公孙瓒之后,迫不及待便找了个理由处死麹义,尽夺其兵权。
    “前不久又有乌桓突骑闹饷,乌桓大人丘力居伙同张纯、张举二人起兵攻打蓟县,焚烧城郭,虏掠百姓,杀死护乌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部众到达十多万,屯于肥如。幽州牧刘虞为了平息战乱,最终以怀柔之策招安丘力居,又有兵家隐门刺客王政刺杀张纯,才终于平定此乱。可乌桓人的威胁始终存在,日后恐为我帝朝北疆的心腹之患。”
    张辽也不是傻子,从洛阳发来的这道圣旨简直恶意满满,他哪敢接啊,因此目光犹豫地看向王景:“主公,我……”
    这样一支军队,说是大杂烩也不为过,成员来自天南地北,全靠王景强行糅合到了一起。
    王景催促张辽接下了并州牧的任命,还对他继续委以重任:“并州为北方屏障,直面来自鲜卑和匈奴人的威胁,这个位置可不好坐啊,并州狼骑我就交给你了,替我守住这北方门户,让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张辽还以为王景是在说反话,连忙低头请罪:“属下不敢有此二心,还请主公切莫中了董贼奸计!”
    北军八营的将领和士卒,有来自西凉六郡的,有出身洛阳的,有从兖州陈留带出来的老兵,还有在豫州征讨汝南黄巾时招募的民壮,甚至还有祁县老家的家族死士,眼下又在河东征召了一批健卒。
    只因大将麴义在军中威信极高,让袁绍感受到了威胁,所以才不惜将他处决。
    他的分化之计,现在却成了资敌的行为,王景正愁着要怎么合理合法的占据并州全境呢,董卓和李儒就给他来了这么一出,真是想瞌睡呢,就有人送上了一个又香又软的枕头,世上还是好人多啊。
    无非是主弱臣强,不得不如此罢了。
    因为王景并未因此而对他有所猜忌,反而一如既往地信任有加。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实力,自然就有自信。
    若非麹义与韩馥闹了矛盾,被袁绍趁虚而入,真要两军对垒硬碰硬地干仗,十个袁绍都不够麹义打的。
    若是一般的诸侯,此时怕是早就起了杀心,要斩将夺权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招赤果果的阳谋,董卓就是想要让王景无法安心回师洛阳,对西凉军造成威胁。
    袁绍夺取冀州靠的主要是政治手段,在渤海起兵的时候,其麾下的兵卒既不能征也不善战,反而是韩馥麾下的大将麹义出身凉州,精通羌人战法,兵强马壮。
    王景闻言大笑,将张辽从地上扶起,语气豪迈地宽慰他道:“大丈夫顶天立地,有什么不敢的?还是说文远你认为我气量狭小,不能容忍手下登上高位?”
    而比起心虚的袁绍,北军八营是王景一手创立,军中将士也都对他心服口服,因此王景根本不必担心被张辽喧宾夺主,进而失去对军队的掌控权。
    史书上,因功高震主而惹来杀身之祸的名将还少吗?
    可惜这一次,董卓和李儒都打错了算盘。
    因此董卓敢任命张辽当并州牧,王景就敢让张辽去上任,还要拨给他三千并州狼骑,让张辽把并州牧这个位置坐得稳稳当当,权当是为北军开疆拓土了。
    毕竟谁敢造反,杀了便是。
    虽然不满张辽凭空当上了并州牧,可总不能陷王景于不义,因此便都沉默不语,只是看向张辽的眼神,依旧带着异样和排挤。
    因此李儒的计谋不可谓不狠毒,若是换了一个猜忌心重的人,这一招还真就奏效了。
    通过张辽的亲口讲述,王景心中不由感慨,果然死掉的胡人,才是好的胡人。
    活着的胡人,对于汉人而言根本就是一个毒瘤,留着只会病变。
    其实从汉桓帝时期开始,原本接受汉朝雇佣的南匈奴、鲜卑和乌桓等胡人就已经不怎么安分了。
    他们原先都是炎汉帝朝的雇佣兵,最初主要是为了打击北匈奴人,可得到汉军支持的南匈奴人、鲜卑人和乌桓人在吞并了塞外的一些游牧部落之后,实力迅速壮大,反而取代了原先北匈奴人的生态位置,反过来成为了帝朝的心腹之患。
    而鲜卑与乌桓同出一源,都是上古东胡一族的不同分支,而鲜卑人在檀石槐这位雄主死后,内部陷入继承权的争斗之中,因而对帝朝的威胁有所降低。
    反倒是乌桓人开始活跃起来,先是休屠各等部联络朔方的乌桓人叛汉,侵寇边郡,被张奂打爆狗头后安分了一段时间。
    后来东汉外戚宦官干政,内部争斗不休,南匈奴又开始起来搞事情,多次反叛与鲜卑联兵袭掠边塞杀官吏。
    期间好几位朝廷册封的单于都给杀了,然后就是疯狂入寇,闹得并州大乱。
    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全部受害,被杀被掳的汉民不计其数,几乎家家户户都与北疆的胡人有着血海深仇。
    而灵帝驾崩的前一年,休屠各就寇掠西河郡,杀死太守邢纪,之后又杀并州刺史张懿,南匈奴各部族轮番来打草谷,犯下累累血债,可以说没有一个胡人是无辜的,他们来去如风,视汉人百姓为站立的牲畜。
    甭管以后怎么样,现在双方妥妥的是死敌。
    因此王景对于刘虞在幽州搞的怀柔政策十分鄙夷,从西汉到东汉,帝朝的怀柔政策哪次成功过?
    对待胡人,就只有消灭其建制,然后吞并其土地和人口,才能为帝朝的北疆带来真正的和平。
    对于胡人的种种恶行,王景听得满腔怒火:“文远,南匈奴右部和休屠各联手,号称有十万骑,这其中有几分真假?”
    张辽闻言不屑:“十万骑绝无可能,顶多六万,而且他们的兵力只有在秋冬之际才能集结,平时都分散在各地看守牧场。”
    王景不由无语,敢情古代人打仗都喜欢吹牛逼?
    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信任去哪了?
    正所谓卧榻之内岂容他人鼾睡,如今南匈奴人占据河套周边地区,对并州是一大威胁,百年之后更是会成为五胡乱华的急先锋,因此王景是希望能够解决这一威胁的。
    可对外用兵,需要谨慎,因此王景也没有贸然做下决定,而是询问麾下文武:“南匈奴人野心勃勃,对并州乃至中原大地虎视眈眈,如此威胁不可放任不管,诸位可有良策,为我解决此患?”
    荀攸生怕王景一时冲动,在眼下这个节骨眼上对匈奴用兵,因此急忙劝说:“塞外千里无人,大军即便出征,也难以寻觅胡人踪迹。武帝时期,即便是立下封狼居胥之千古功业的冠军侯,亦未能彻底消灭匈奴,如今我军实力有限,贸然出兵,绝非良策。”
    王景并非听不进劝谏的人,也知道眼下北军刚刚经历一场大战,虽然胜利,却也需要时间休养生息。
    “文远,你怎么看?”
    张辽想了想,说到:“或可效仿昔年赵国武安君李牧的战法,先是长驻代、雁门,在边境采取坚壁清野、养精蓄锐、伺机反击的方针,使匈奴掳掠无所得。然后避战不出,以骄纵胡人之心,使其轻视我军。而我军则可在暗中不断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时,以牲畜和财货为饵,诱匈奴孤军深入,以两翼包抄战法出其不意歼灭其主力,一战而定乾坤。”
    张辽虽然年轻,却从小熟读兵书和史料,因此有勇有谋,是天下少有的良将。
    荀攸也赞同张辽的建议,称:“文远此乃老成之言,与塞外胡人作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主动出兵实乃下策,因为胡骑来去如风,胜之不难,难的是将之歼灭。而用兵之道,胜不在多,而是要胜在关键,我军必须一次就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否则一切都是徒劳。”
    李牧位列战国四大名将,其军事才能之高毋庸置疑,而他在对匈奴作战方面就曾订立规章:“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
    而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
    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怯懦,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
    之后几年,李牧都在装弱,之后以诈败之计,又用人畜财货为饵,终于引得匈奴大举进攻,直接踏入李牧准备已久的陷阱之中。
    两翼包抄,四面合围,最终匈奴人一次就被歼灭十余万骑,而赵国也挟此战之余威,乘胜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彻底稳定了北疆的形势,从而可以专门将军力用于防备秦国的入侵。
    若非赵王迁昏庸无能,中了秦国的离间之计,居然派人暗杀李牧夺取兵权,秦国绝无可能速胜灭赵。
    王景想了想,觉得可以依此计策行事:“文远,并州的安危我便交托于伱了,中原乃汉人之中原,还请你为华夏抵御塞外蛮夷的侵袭。”
    张辽闻言,亦是郑重承诺说道:“主公还请放心,辽必谨守关防,坚壁清野,不让胡骑入寇我神州疆土。”
    至此,王景也算是定下了北军在并州的军事基调,以防守和示弱为主,等到成功引诱匈奴和鲜卑的主力南下,再发起决战,一战而定乾坤。
    正如荀攸所言,与来去如风的胡人作战,胜不在多,而在关键。
    不能一次性歼灭胡人的有生力量,光把胡骑打跑是没意义的,毕竟人家今天跑了,明天还能再来。
    这世上只有千日做贼的,哪有千日防贼的?
    解决了并州的发展和安全问题之后,王景的目光又再次回到了洛阳身上,开始关注帝朝的中枢权力变更。
    而此时的洛阳,除了董卓之外,同样还有一人对王景十分关注。
    太傅府邸,书房。
    袁基亲自为袁隗带来了关于王景的消息:“叔父,北军已经扫灭白波军,甚至还与于夫罗交手了。”
    袁隗看完密信,出声感慨道:“果真是英雄出少年啊,于夫罗连祭天金人都动用了,却仍是不敌,霸王弓、烈羽箭,昔日霸王项羽的神功绝学,竟然真被此子所得,看来老夫当初还是小看他了。”
    原本,袁隗只是把王景当成一枚用来牵制董卓的棋子。
    可如今不仅董卓渐渐脱离掌控,袁绍和袁术出逃洛阳,就连王景也让袁隗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不过作为政坛上的常青树,袁隗依旧能沉得住气,放下密信后便问起了另一件事:“宏业,可有传国玉玺的下落?”
    袁基露出为难的表情:“叔父,当时本初和公路带人将宫中的宦官杀得一干二净,如今调查得知,张让离开前曾命亲信将传国玉玺藏了起来,然知情者早已死得一干二净。基虽寻找擅长望气之人推演天机,测算玉玺下落,可终究徒劳无功。”
    袁隗对此亦是深感无奈:“传国玉玺承载帝朝国运,有炎汉火德龙气遮掩天机,岂是寻常相士能够推演测算的?可惜仙秦帝朝的镇国神功《星罗神典》毁于战火,被项羽所焚,否则若是能找到修炼其中《紫微帝气篇》的传人,或可窥视天机,算出传国玉玺的下落。”
    汝南袁氏之所以在为寻找传国玉玺而发愁,完全是因为儒门天下的计划想要成功,必须集齐三大要素。
    其一,汉室宗亲,刘氏嫡传血脉。
    这一点,袁隗如今软禁陈留王刘辩,已然满足了这个条件。
    其二,炎汉帝朝的镇国神器,山河社稷图。
    此等重宝,在灵帝驾崩之时,一直由两位辅政大臣共同保管,灵帝本意是让袁隗与何进互相牵制。
    结果袁隗通过袁绍和袁术布下天罗地网,终于借十常侍之手,除掉了何进,随后又诛杀了宦官集团,彻底没了掣肘,暗中将山河社稷图据为己有。
    至此,三大要素已经集齐了两个。
    但在这最后一个关键要素上面,却出了差错。
    袁隗此时也是恨得咬牙切齿:“张让狗贼,你真是死了也不让我安心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