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有一首歌19
作者:获鹿   重重蒙蔽最新章节     
    小古媳妇尹翠花下落不明,那个在小古家走出来又遁形的女人,老宋家后窗不早不晚出现,朝程慧慧脑袋拽板砖的“鬼脸”......
    将这一系列极其不正常诡异的事件联系起来,吴波坚持认为,暂时收押小古,而后从他口中摘出能解开这团乱麻的线头出来,既十分必要也迫在眉睫。
    因为其中的种种怪现象,无不围绕,脱离不开小古这个关联人物!
    虽然小古一直铁嘴钢牙不肯开口,好在他不知出于何种原因考虑,把那个从他家消失不见的女人,说成是自己招嫖来的“小姐”。
    这也让吴波可以因此“罪名”将他暂时看管起来,为自己后续工作腾挪出空间,时间来。
    尤其是刚才突审陈大庆后,“大头”那一句大胆假设,听起来确实有其道理:“如果小古媳妇与大江这些人有瓜葛,又把他们的货掉了包,枯井下那具女尸很可能就是大江报复杀害的尹翠花!”
    不过再看似合理的假设,也需要不折不扣的求证。在这一点上,吴波还是一贯保持着他独有的冷静,理智。
    所以他想趁热打铁,先去分局提审大江搞清楚“掉包”真相,然后顺便求见杨局,希望通过他对毒案,小胡同伤害案,枯井碎尸的综合研判,请分局领导能理解他为什么急于得到小古家的搜查证!
    这对于查清无端消失的小古媳妇下落,还有那个小古自称招嫖来家中,又无影无踪不知去向的“小姐”身份,来历,至关重要。
    吴波毕竟比“大头”更多一些了解老朱他们一直跟进的毒案。
    据他所知,市局督办的这桩毒案,分局禁毒队直到收网了大江这一干贩毒中间商,也只是听说,隐藏在盈丰胡同方圆周边的大毒枭很可能是一个女人。
    至于此人其它有效信息,几乎仍旧是一片空白。
    这也是吴波急迫想从小古口中,解开更多尹翠花生死存亡实情的主因。因为小古媳妇是唯一有人见到疑似与贩毒车辆接触过的女人!
    但吴波其实至今也不相信,小古媳妇是老朱他们一直苦苦追踪的那个大毒枭!
    据他所知,小古媳妇和大多数来京打工的外来妹一样,要么凭自己年轻有几分姿色,要么靠自己不惜力的双手去打拼,浮萍似的漂泊在偌大的京城各个角落里。
    今时不比父亲吴大为做片警的年代,胡同里少有外地人与土着在此共居生活。
    听父亲说,在他做片警的时候若是有外地人不管是公干,还是走亲访友,陌生人只要在胡同里一露面,像葛大妈,葛大爷这类红箍治安志愿者便会第一时间上前盘问;
    若有值得怀疑的地方,他们马上便会把来客请到派出所,让吴波父亲将陌生人造访哪家哪户,与主家是什么关系?外地客人来自何方,职业,政治面貌等等查一个底掉!
    那时候有一种毫不夸张的说法,凡是来到盈丰胡同的外来户,哪怕是蚊子,派出所片警,街道大妈们都马上能清清楚楚知道是公是母!
    现在人员流动已经是常态。虽说属地派出所也有了一整套外来人口管理方法,但因为租住在盈丰胡同这处价格洼地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每年登记造册暂住证的工作量与日俱增。
    派出所内勤,片警穷于应付,也只能采取抓重点的方式开展外来人口的管理工作。
    比如,发现租房的外地人没有正当职业,昼伏夜出;或者在出租房内有制售伪劣产品的不良商贩,派出所都会及时清理,查办。
    倒是像小古这种在胡同里土生土长,又一直规规矩矩的老实孩子,他和外来妹尹翠花关起门来生活在一起了这么长时间,派出所片警,街道工作人员根本无人留意。
    至多到了外来人口年审登记来家里和小古言语一声,打个招呼就算完事儿。
    也就是说,小古是何时认识的尹翠花,又是通过什么渠道找到的这个女孩;而且两个人从名义上的雇主,保姆关系,很快变成了事实上的“夫妻”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去深究。
    因为女友雅丽家就住在小古家的前院。吴波虽说不是盈丰派出所的民警,但常来常往13号大杂院,碰到或者听雅丽说起小古和他这个住在一起的女孩次数,还是比他人要多一些。
    以吴波有限的观察和了解,他内心十分否定,小古媳妇就是隐藏在盈丰胡同地界的毒枭大姐大!
    从尹翠花的身世,到她在入住小古家的日常表现看,她根本不具备大毒枭所必须具备的几项关键要素。
    首先,按照老朱他们得到的情资看,这个未知毒枭在京城出货量非常之大;从这一点可以证明这个毒枭既有相当大的资本财力,也必然有境内外隐秘的供货渠道,还必须具备存储运送毒品的不菲实力。
    显然,小古媳妇并不具备这些大毒枭所拥有的基本条件。
    眼下矛盾和匪夷所思的是:偏偏小古媳妇是唯一疑似接触过大江手下二老黑的人。
    枯井下那具女尸又与尹翠花相似度极高。
    小古反常的缄默更使这些繁杂,浓重的迷雾,令人大惑不解......
    \"吴队,我们还去分局会会那个大江吗?“”大头“这一声问话,把吴波从凝神的思绪中拉了回来。
    “去!”吴波把几乎咬碎,根本没点上火的过滤嘴香烟扔到车窗外,说”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