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谢迁:八百里加急奏请陛下天子守国门!
作者:古拉格手艺人   我,朱厚照,加入美帝聊天群最新章节     
    京城内阁成替身了!
    这是杨廷和第一个念头。
    朱厚照怎么敢的啊?
    他以为他是太祖朱元璋啊?
    这是杨廷和的第二个念头!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大明太祖朱元璋挟开国之功,直接一举废除了传承千年的宰相制度。
    从此,中国大地这片土地上,就没有了宰相。
    不,更加准确的说,大明没有了宰相。
    在大明这里。
    皇权和相权之争,在朱元璋这里暂时画上了句号。
    皇权达到了几千年以来的巅峰。
    胡惟庸成了最后一个宰相。
    而没有宰相和宰相制度后。
    朱元璋的集权达到了巅峰。
    他一个人面对六部,大明方方面面的事情,都需要他亲自过目和批阅。
    朱元璋精力过人,对权力控制力几乎达到了变态的地步,整个大明在建国头三十年,可称为朱元璋时代,只有他一個人的声音。
    他的存在感拉得足足的!
    可以说是历朝历代开国皇帝当中,干事最多,对王朝影响力最大的第一个皇帝。
    在太祖里面,论制定天下规则和折腾打破规则的,他绝对算得上第一人。
    刘邦、刘秀、曹丕、司马炎、刘渊、拓跋珪、杨坚、李渊、耶律阿保机、赵匡胤、成吉思汗等等,在这方面,都比不上他。
    正是他的影响力太强,才使得他废除宰相制度后,大明后来的皇帝,哪怕是朱棣,都不敢打破这个规则。
    然而,朱元璋也给了一个错误示范。
    权力太过集中后,必然会被分散。
    没有一个人能够有他如此变态的精力每天处理这么多的事情。
    他的这种行为,反而为下一个皇帝挖了一个巨大的天坑。
    大明第二个皇帝朱允炆就不行,只得倚靠建文三重臣来协同治理国家。
    然后这个时期,面对骤然接踵而至的巨大权力,无论是建文帝朱允炆和建文三臣都没有好好的接住,甚至步子迈得太快,直接开始削藩,导致了朱棣被迫造反,被迫接棒大明第三任皇帝。
    朱棣接手后,面对宰相这个权力,他算是接住了。
    因为,他有太子朱高炽帮忙,接着就拉了几个品级不高的官员,专门给他处理奏章,筛选一下国家事务的轻重缓急。
    这几个品级不高的人,成了内阁雏形。
    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也延续了这个内阁制度,才出现了所谓的三杨重臣。
    朱瞻基上位后,内阁彻底慢慢固定了下来,而内阁也开始慢慢承载着宰相权力,朱瞻基甚至不上朝也可以使得大明良性运转。
    “三杨”可以说,成为了内阁重臣样版。
    甚至,内阁在朱瞻基死后,表现太过于完美了。
    因为当时朱祁镇九岁登基,皇帝年少处理不了国家大事。
    只能由太后和内阁组成大明议事处理机构。
    在朱祁镇亲政之前这段时间。
    有朱棣、朱瞻基抗击北元之威。
    有王朝国力发展上升期。
    再加上吏治总体上算是高压后的放松期。
    三期叠加,内阁在这几大时代风口上,勉强算得上蒸蒸日上,从幼年期发展到了青年期。
    而这个时候,好死不死就遇到了想要大展作为的朱祁镇。
    他亲政后,内阁还政给他,恰好就遇到了土木堡之变这个大明黑天鹅。
    皇帝被俘、大明又群龙无主,只能再次依仗内阁。
    内阁被迫在这个时候,再度接棒巨大的权力,甚至可以选皇帝了。
    而选出来的朱祁钰,只能妥协。皇权在这个时候,彻彻底底低于内阁相权的。
    朱祁镇回来后,似乎发现了这个事情,想要分散内阁权力。
    可惜已经没有勋贵、武将等等来限制文官组成的内阁了,再加上他自身北狩的巨大污点,也导致皇权受到质疑,没成功压住内阁。
    他儿子朱见深上位后,只能依仗西厂、锦衣卫,甚至搞出了几千人传奉官制度,来对抗内阁……
    这段时期的内阁,自然被打压了。
    万安等纸糊三阁老这种嘲笑般的戏称,就是内阁势弱的最佳明证。
    好在,朱见深活得不够长,再加上后宫关系也有些乱,他才壮年就死了。
    上台一个被深宫太后抚养、从小被欺负养成的讨好型人格的朱佑樘……又是年轻皇帝。
    于是,内阁再次势大!
    弘治三君子!
    弘治三阁老!
    威震大明官场!
    内阁的权力,更是发展到了巅峰。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内阁的话。
    太祖朱元璋:内阁,啥玩意?它有胡惟庸难杀?
    建文帝朱允炆:内阁?怎么还有这么好的东西?
    太宗朱棣:内阁,这不就是一个小小的秘书处吗?
    仁宗朱高炽:内阁,这不是咱的好帮手吗?
    宣宗朱瞻基:内阁,还可以,咱有些时候还挺怕他的?
    正统朱祁镇:内阁,什么是内阁?王师傅高见!
    景泰帝朱祁钰:内阁,你们看看我儿子能不能当太子?
    天顺朱祁镇:内阁?你们手伸得太长了吧!朕才是大明皇帝,你们会后悔的!
    明宪宗朱见深:谁说内阁纸糊的?在朕这里它才是纸糊的!
    明孝宗朱佑樘:内阁各位大人,你们看朕哪不对,朕改。
    正德朱厚照:内阁,莫挨老子哦!
    嘉靖朱厚熜:内阁,你们不太礼貌!朕来教你们什么是礼貌!
    所以……
    弘治帝的纵容,终究让他们飘了,皇帝不放在眼里?
    最终让朱厚照也忍无可忍,想要再次仿照朱元璋,搞出一个废除宰相的行为?废除内阁?
    他们,还是急躁了?
    朱厚照虽然不敢,但他年轻啊,年轻人做事不计后果,只顾自己舒服!
    难道,自己一生如履薄冰、矜矜业业才爬到今天这地步,就要因为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一时任性,彻底葬送了几十年的努力?
    回光返照的闪过了大明内阁发展历程。
    杨廷和反思之中,又冒出了第三个念头。
    他的一生努力,全都要浪费?
    就在这即将走向权力巅峰的最后一步?
    他十二岁乡试中举,十九岁中进士,历经成化八年,弘治十八年,二十六年兢兢业业的努力打拼,家族的投入,就要化作乌有?
    凭什么要因为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一时任性,都化作乌有?
    “不!绝对不能让陛下在金陵另立内阁!”
    “不能允许!陛下这是在全盘否定我们内阁这么多年来的努力!”
    “他凭什么啊!?”
    刹那间,杨廷和便是下意识的大吼而出,也不知道从哪儿来的力气,他甚至只感觉一股愤懑从脚底板冲到脑门,直接让从这个打击之中回过神来。
    一股莫名的危机,也是让他彻底清醒过来。
    这一声吼,倒是让谢迁、以及慌忙救助刘健的所有官员们都愣住了,被他吸引了注意力。
    然后,看到杨廷和眼中坚定后,一瞬间有些被冲击的谢迁也反应过来了。
    “对!介夫说得对!绝不能让陛下另立内阁!”
    “他这是全盘否定我们所有人的努力!”
    “大家先别慌,先冷静下来!想个法子,想个章程……”
    “对!那,那谁……”
    “你不是刚刚念叨到杨一清什么边疆不稳的奏折吗?”
    “对!八百里加急送金陵!直接告知陛下蒙古来犯,请陛下天子守国门!”
    “让陛下赶紧回来!”
    情急之下,谢迁倒还是真的想到了办法,当前只能用这种办法强迫朱厚照回来了。
    他不是一直想要打仗吗?
    那就给他制造一场仗打!
    这场仗,就算没条件,也要创造条件给他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