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令君大人,技压群雄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十国江山风月最新章节     
    杨骁是比较讨厌自己被别人算计的。
    他现在算是看明白了。
    今夜这醉花楼一行,范质和李昉是别有用心,说不定肚子里憋着什么坏水……
    但,杨骁也不怕这两个人能对自己构成什么威胁。
    “这怎么好意思?”
    杨骁瞥了一眼李昉,缓声道:“明远,我杨骁做事,那从来都不会假手于人的。”
    “倘若我没有那种真才实学,见了仙儿姑娘,岂不露馅?”
    “这……”
    李昉张了张嘴,想要说一些什么,他的话头却被杨骁打断了。
    杨骁眯着眼睛,喃喃道:“斜依高楼,伴春雨,静听琴声……我猜,是一个秦字。”
    “嘶!”
    听到这话,李昉和范质都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倍感吃惊。
    二人没想到,杨骁一個赳赳武夫,竟然也有这般学识?
    脑子转得那么快?
    还有王法吗?
    还有天理吗?
    杨骁勇猛善战,仅武力方面,就罕有敌手了。
    偏偏他还能跟古代的白起、韩信那样,连百万之师,攻必克,战必胜,他自从带兵打仗以来,无一败绩,堪称逆天。
    现在,杨骁的学识也这样不一般。
    怎能不让人诧异?
    “令君大人你的学识,果真是非同一般。”
    李昉拍了一个马屁,笑容满面的朝着杨骁作揖,说道:“经令君大人这一提点,在下适才猜到,谜底的确是一个秦字。”
    要知道,仙儿姑娘给出的这个字谜,不是能随便就猜得对的。
    为何是一个“秦”字?
    首先第一句“斜依高楼”,可扣“禾”字。
    楼指木,斜依高,则指木字上为一撇,故第一句扣“禾”字。
    第二句,伴春雨——
    春字有日,下雨则日不见,故去日字、两句结合,是“秦”字。
    第三句就更是简单了。
    静听琴声——琴与“秦”同声,所以表示字与琴同音!
    李昉旋即替杨骁在纸上写了一个“秦”字,并递给了不远处的侍女。
    一炷香的时间过去了。
    在座的客人,有的还在抓头挠腮,苦思冥想着那一字谜的最终答案。
    有的人实在是猜不出来,有的人则是胡乱写了一个字,把选择权交给了“仙儿姑娘”。
    或许,在他们看来,有没有猜出字谜,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自个儿的态度。
    万一被仙儿姑娘看上了呢?
    不多时,仙儿姑娘给出的第二道题,就如约而至了。
    书法!
    “……”
    对于书法这一项技艺,杨骁不说是一窍不通,只能算是完全不懂……
    他的毛笔字,写得有些丑,却也是清晰可见的。
    能让人看得懂!
    值得一提的是,杨骁一开始所写的毛笔字,那是不堪入目的。
    还是他平日里听从符大娘子的谆谆教诲,苦练书法,这才写了一手毛笔字,算是正常人的水平,却绝对称不上“书法”!
    中规中矩的字体,只能说是毛笔字,而非书法。
    所以,对于“书法”一项,杨骁干脆略过了,根本不去写。
    但,杨骁不去写的话,那么李昉的一番计划不就泡汤了吗?
    “令君大人,不如由在下代笔,如何?”
    李昉探头探脑的问了一句。
    杨骁摇摇头道:“不必了。明远,看开一些,我跟这仙儿姑娘,注定只能这样了,何必强求?”
    “这……”
    李昉实在是拗不过杨骁。
    好在,他也并非是那种不知道变通的人。
    李昉的眼珠子转悠了一下,借口去如厕,不一会儿,他却带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回来,并交到了那侍女的手上,说是杨骁所书。
    这让杨骁深感无语。
    李昉的目的,似乎非常明确,就是想让那个仙儿姑娘,跟杨骁扯上关系。
    至于他的具体目的是什么,杨骁现在还搞不清楚。
    作为进士出身的文人,李昉的一手书法那是毋庸置疑的。
    不说是能技压群雄,至少能让杨骁过关。
    经过猜字谜、书法两关,被刷下去的人也不在少数了。
    这仙儿姑娘所出的最后一道题,是诗词。
    以“沙场”为主题,写一首诗或者词。
    李昉还是急不可耐的替杨骁写了一首词。
    杨骁云淡风轻的扫了一眼李昉,缓声道:“明远,你这般帮我,让我应该怎么感谢你?”
    “哪里的话。”
    李昉讪讪一笑,道:“能帮到令君大人你的忙,那是在下的荣幸,何谈感谢?”
    “还是算了吧。”
    杨骁摇摇头,把李昉绞尽脑汁写出来的那一首词,放到了衣袖中,语重心长的说道:“不是我的,终究不是我的。不能强求……”
    “令君大人。”
    李昉不禁打了一个激灵。
    他知道,杨骁已经猜出了什么。
    而这,也恰恰是李昉想让杨骁猜出来的。
    “
    明远,你有什么事,有什么话,不妨直说,何不与我藏着掖着?”
    杨骁笑了笑道:“我对你,可谓是一见如故,你不必太过见外了。”
    话虽如此,李昉又岂敢真的跟杨骁实话实说?
    李昉沉吟片刻,旋即苦笑一声,道:“令君大人果真是慧眼如炬。”
    “令君大人,不瞒你说,李昉心里,的确有一件事,不吐不快。等令君大人你见了仙儿姑娘,一切就都明白了。”
    杨骁微微颔首道:“却也无妨。”
    对于诗词一事,杨骁倒是不必让李昉或者范质代劳。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诚然,盛唐气象早已经远去,现在是五代十国时期,却并不妨碍杨骁化身为“复制粘贴小能手”,把后世的诗词信手拈来。
    如果把杨骁放到明清时期,他也许很容易“江郎才尽”,而现在,则是不然。
    杨骁想了一下,便握着毛笔,在纸上挥墨写下了一首足以名动千古的词句。
    要知道的是,在古代,青楼的作用,可不仅限于寻花问柳。
    这个时代的消息流通较为闭塞,那些文人墨客,怎么打响自己的名气?
    通过青楼这种地方,写上几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有幸运的读书人,说不定还能被往来于此的达官贵人看中,由此飞黄腾达。
    这也是说不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