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9章 骑脸输出
作者:胡椒不吃花   刚重生,老婆就离婚回城了最新章节     
    赵璐语速极快的念叨一大堆。
    等觉得口干,要去倒水喝,看到了两人面前玻璃杯里的酸梅汤。
    “咦,这就是纪老板说的什么古法酸梅汤吧?”
    她从旁边柜子,拿出一个新杯子。
    然后拎壶给自己倒了一杯。
    仰头喝了大半,才停住,接着道,“长荣还宣称,这个荣星工业园,总投资在一亿元往上。等二期落成,不仅作为全国的录像带基地,之后,所出产的录像带,还将销往全球各地。”
    听完这些,唐怡和孙晴皆是脸色一变。
    两人是不太懂公司的事,但基本常识还是了解一些的。
    一提到宿阳,大家的脑海里,立刻浮现的,就是鹿白十三香、《厨神大赛》,又或是锦湖集团总部。
    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
    或是说,让各地代销商印象深刻的。
    是内地歌带销售,有近七八成,都来自宿阳的含山县。
    故此。
    含山县也博得了歌带盗版之乡的“美名”!
    不仅内地,两岸三地以及东南亚一带,含山的歌带,都占有了巨大市场比例。
    若不是版权问题,绝对能早长荣和金星一步,率先打入发达国家市场。
    在长荣和金星的录像机,还没研发成功前。
    美达磁带厂就从日本,引进了先进的录像带生产线,随后,含山开始陆续的出产盗版录像电影带。
    也是因为这个。
    直到长荣和金星在燕京开发布会,仍有不少人在期待,爱鹿电子会像上次随身听一样,再来个临场截胡。
    毕竟,谁都知道,含山那边就是置于锦湖影响力下的产业链。
    美达磁带厂,更是隶属于锦湖集团的子公司。
    两边这样打配合的生产盗版录像电影带,明显,是想延续此前的盗版歌带产业。
    而费了那么大劲,必定的,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谁知。
    结果出来,偏偏就是跌破了所有人的眼镜。
    美达和含山那边,没什么远大志向,真就只是想从录像机产业中抢口肉汤喝喝。
    相关的新闻和评论报道,唐怡和孙晴都多多少少看过或听过一些的。
    然。
    现在,长荣突然宣布,要建一座工业园。
    目标瞄准了录像带产品,且还投资那么大,并以诸多优惠条件等,邀请其它厂商入驻。
    打得什么主意,不言而喻!
    整个下来,完全就对美达和含山产业模式的复制。
    更为致命的。
    以录像机在内地火爆程度,以及在海外市场不断地攻城掠地。
    依靠着这些优势,荣星产业园真能做的起来。
    光海外,就预期可见,将会是多么庞大的销售市场,这点,也是美达和含山所不具备的条件!
    另外。
    荣星工业园,先期的工厂,由长荣和金星合建。
    一看便知,能让两个死对头握手言和,必然是想对付“第三方”。
    也就说,两家这个决定,完全针对锦湖来的。
    而宣布将荣星工业园放到宿阳,更有蹬鼻子上脸的意思。
    明知宿阳是锦湖的大本营。
    作为对手,仍把重叠的产业往里放。
    这不是挑衅,是什么!
    赵璐望着包厢里凝重气氛,犹豫再三。
    待醒过神的唐怡和孙晴不解看来,她又接着道,“还有,主持这个工业园整体项目的,你们知道是谁吗?”
    “谁啊?”唐怡嘴上这么问,脑海里却闪过一个身影。
    果不其然。
    下一刻,就听赵璐回道,“这项目挂名的总负责人,就是长荣的现任副厂长高冬。”
    “——”唐怡。
    “——”孙晴。
    但凡了解锦湖的,都知道。
    这高冬是秦向河从茅塘村领出来的。
    据说,以前在村里,只是个掏鸟摸鱼的孩子,因整天身上泥糊糊的,还被人喊作泥冬。
    后面高冬进了爱乐音像,干了没多久,就叛变去了锦湖的对手胜华电子。
    几个月前,又从胜华去了锦湖更大对手联荣集团那边。
    还成了长荣录像机的副厂长。
    如果说。
    工业园放在宿阳,是挑衅的话。
    那让从锦湖叛变出去的,来做这项目负责人,就是羞辱了。
    当然,秦向河要是在这里的话,定会想起另一个词——骑脸输出!
    ……
    一个平时对经济不感兴趣的电视台主持人.
    另一个,偶尔有时间,才看看经济类新闻报道的大明星。
    连这两人都清楚,荣星工业园落地宿阳的消息,意味着什么。
    那其他人,自是不用多说了。
    所以。
    这条新闻一经在电视台播出,便立刻掀起了轩然大波。特别是锦湖内部的,更个个憋了一口气!
    正所谓,几家欢乐几家愁。
    有锦湖这些人的“愁”,也就有一些人的“欢乐”。
    至少,从大前天新闻在海沙电视台播出后,刘大胖的嘴角就没耷拉下来过。
    连此刻开着车,嘴角都咧到了耳根,烟都差点叼不住了。
    不知不觉,车就出了长溪县城。
    看着繁多车辆,还以为,又要拥堵不堪了。
    没想,往茅塘去的路上,几乎畅通无阻。
    这可不是说,来往茅塘的车变少了。
    恰恰相反,比之此前回来的那次,绝对是只多不少。
    最主要,是连接县城的路,再次加宽了。
    从两车道直接扩成了四车道,甚至,感觉比四车道还要宽一些。
    因路两旁不断过往的自行车和摩托车等,丝毫不影响中间的那些大卡车大货车飞驰。
    像他们这种小轿车,这条路上,还是非常稀少的,不过,却没什么人注意。
    也是。
    换作以前,就是辆大卡车,都能引得村里孩子跟后面嗷嗷叫直追。
    哪像这会子,别说看,估计坐都坐厌了。
    以前,从村里去县城,能赶上一趟拖拉机,就谢天谢地了。
    大多数,都是蹭别人的牛车和马车,还有一些自行车。
    有些离得不那么远,则是耗费半天功夫,直接步行。
    如今,基本看不到路上有步行来往县城的了。
    属实是,村里面,自行车早成了标配。
    很多人家,都开始换代摩托车了。
    还有的,买辆三轮车,后厢加装两块长木板,当做载客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