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李泌,绝对可靠的朋友
作者:权照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最新章节     
    “唐肃宗李亨驾崩后,唐代宗李豫继位。
    唐代宗李豫驾崩后,唐德宗李适继承大统。
    在李亨执政的灵武时期,德宗李适就以皇长孙的身份跟随李泌学习。
    至代宗李豫时期,
    禁不住李豫的再三邀请,李泌又重新入朝辅佐,
    并以翰林学士衔居于宫中的蓬莱书院。
    后来,李泌频遭宰相元载、常衮等人排挤,被贬出朝,辗转担任楚州、杭州等地刺史。”
    “李豫继位后,
    他便开始进行削蕃,意图凭借一己之力澄清宇内。
    但结果,却引发了天下大乱,甚至再次丢失了长安,流亡至梁州。
    这时,他才重新想起李泌,急忙召其回朝。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
    每当天下动荡、国家有难时,李泌总会被朝廷召回。
    可一旦局势稳定,李泌又会因各种原因淡出朝廷。
    如果是一般的官场中人,恐怕早就牢骚满腹、心灰意冷了。
    但李泌却能始终如一,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无怨无尤。
    其中最主要的,
    还是因为李泌本身对功名利禄就得亦不喜,失亦不忧。”
    “李泌回到朝廷后,唐德宗李适首先与他探讨了李怀光的问题,并对此人显露出深深的忧虑。
    李泌则安慰道:李怀光不过是一个头脑发热的武夫。
    当初虽然是他解了奉天之围,
    但面对行将灭亡的叛贼朱泚,他却选择与其联手,而非剿灭,让李晟有机会建立了消灭朱泚的功绩。
    现在长安已经光复,陛下也回宫了。
    李怀光不仅没有认罪,反而残杀使臣、行为逆反,这无疑是自取灭亡。
    依臣看来,
    李怀光很快就会被他的部下所杀,朝廷甚至都不需要亲自动手。
    听了李泌的话,
    李适连日来的忧虑终于得到了缓解。
    现在李怀光的问题已经不大,
    李适于是又开始怀疑江东的韩滉,他总觉得那人心怀异志,妄图图谋不轨……
    可见,李适也是一个疑心颇重的君王。”
    “江东,一直是大唐帝国的重要粮食产地,
    若因李适的猜疑而逼反韩滉,后果将不堪设想。
    李适的猜疑心越来越重,近几年诸藩的接连叛乱更是加剧了他的这种心态。
    为了打破这个恶性循环,
    李泌决定先消除李适的疑虑,避免他一再怀疑下去,只会造成无休止的纷争。”
    “针对韩滉的疑虑,李泌向李适阐述了他的看法:
    韩滉是忠贞清廉。
    自陛下乘舆播迁,他的贡赋一直未曾断过。
    而且,韩滉统辖江东十五州期间,地方平静,匪患不生,政绩显着。
    他之所以修筑石头城,
    实则是预见中原可能动荡,为迎接陛下圣驾作准备。
    此乃人臣一片忠诚之表现,奈何反以为罪状!
    韩滉性情刚正严明,不依附权贵,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也招来了一些诽谤。
    但请陛下明察,臣敢保证他绝对忠诚,无二心!”
    李适反问道:‘外界议论纷纷,举报他的奏章堆积如山,贤卿难道都没有听说?’
    李泌回应道:“我确实听说了。但韩滉的儿子韩皋在朝中任职,却长时间不敢回江东,就是因为这些诽谤言论。’
    李适又问:‘他儿子都如此惧怕,你还敢为他担保?’
    李泌坚定地说:‘我最了解韩滉,我愿意上疏为他申辩。请陛下将奏疏发至中书省,公之于众,让真相大白。’
    李适摇头道:‘不必了。我正要重用你,你不应卷入这复杂的事件当中去。
    为人担保,谈何容易!
    最好不要与多数人意见相左,以免受牵连。’
    李适面露倦色,示意李泌退下。
    然而,李泌退下后却又上疏,表示愿以全家百口的性命为韩滉担保。”
    “李泌的决心和坚定。
    李适无奈之下,只得再次召见他,说道:‘贤卿,你竟然真的上疏为韩滉担保。
    朕为你着想,已经将奏章暂时扣留了。
    朕知道你和韩滉是旧交,但没必要为他赌上身家性命啊!’
    李适的话表面上流露出对李泌的关心,实际上却在暗示他不要过于回护亲友。
    李泌正色道:‘臣怎敢因私情而辜负陛下!
    只是韩滉确实没有二心,臣上疏,是为了朝廷,而非个人私利。’
    接着,他又说:‘如今天下大旱,蝗灾肆虐,关中米价飙升,一斗米甚至卖到了一千钱,公私粮仓都已耗尽。
    唯独江东丰收,可以成为朝廷的救命稻草。
    希望陛下能早日公布臣的奏章,以消除朝中百官的疑虑。
    并面谕韩皋回家探亲,让韩滉心生感激,消除自疑,从而尽快将江淮的贡米运往京师。
    这难道不是为了朝廷的利益吗?’
    李适听后恍然大悟,当天就公布了李泌为韩滉辩护的奏章。
    同时他又召见韩皋,准许他回家探亲,并当场赐予绯衣。”
    “韩皋回到润州后,韩滉果然感动得泪流满面。
    他当天就亲自前往码头,指挥装载了一百万斛稻米,全部运往京师!
    同时,他还告诉儿子韩皋,只能在家逗留五日,
    期限一到就必须立即返回朝廷。
    淮南的陈少游听闻韩滉向朝廷进献了一百万斛米后,也迅速跟进,献上了二十万斛稻米。
    李适为此大为慨叹,对李泌说道:‘真没想到韩滉的影响力如此之大,竟然能带动陈少游也献粮!’
    李泌笑道:‘不仅是陈少游,江淮地区的各道官员也定会争相进贡。’
    此后,韩滉从被猜疑的潜在叛乱者,一跃成为皇帝最赏识的重要大臣。
    这一切,都离不开李沁的识人之能,以及他敢于担保的坚定决心。”
    看到这儿,有观众忍不住感慨起来,
    “能有李沁这样的知己,此生足矣!”
    李世民喃喃自语:“朕真的越来越想把李沁挖过来了!这样有能力、有担当的臣子,真是世间罕见。”
    “朕感觉太宗可能会来挖墙角,无论如何,朕一定要把李沁留在朕的世界!”
    这是李隆基第一次产生与李世民争抢人才的念头,
    不过这种事情,
    不管谁来,都不会轻易后退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