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身在局中,即便是萧何也有看不清的时候
作者:权照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最新章节     
    “消灭项羽、平定楚地之后,
    诸侯们联名呈上了《劝进表》,
    推举刘邦为皇帝。
    于是,公元前202年,
    刘邦正式称帝,
    并在洛阳南宫设宴款待群臣。
    席间,觥筹交错,君臣共饮。
    刘邦显得尤为愉悦,他向群臣提了一个问题。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如下:
    高祖置于洛阳南宫。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项羽慢而侮人,陛下仁而敬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所禽也。’
    群臣说服。”
    “刘邦认为,
    张良、萧何、韩信是他夺取天下最得力的助手,
    这三人也因此被称为‘汉初三杰’,
    而萧何,更是被誉为‘汉初三杰’之首。
    在论功行赏时,
    萧何因其卓越贡献被定为首功,
    受封为侯,并获得最多的食邑。
    但这一决定,却在众臣中引发了一些不满和私下议论。”
    “许多功臣心怀不满,
    他们质疑萧何没有战功,
    怎能比他们这些历经沙场、出生入死的战士获得更多的封赏?
    刘邦得知此事后,向功臣们解释道:
    ‘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
    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
    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刘邦说的这段话,
    并不是在骂那些功臣是狗,
    而只是用猎人和猎狗来做比喻……好吧,还是狗。
    意思是:在打猎时,追杀野兽的是猎狗,而指使猎狗追踪目标的是猎人。
    你们就如同猎狗,能够撕咬、捕获野兽。
    而萧何他却是猎人,能够指挥猎狗攻击正确的目标。
    而且,你们大多是孤身追随我刘邦,
    至多再带上两三个家人。
    而萧何却带上他全族数十人,全力支持我。
    这些贡献,怎能被忽视?”
    “听完刘邦的解释,众人无言以对。
    诸侯分封完毕,接着便是排位次。
    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
    对他及其家人大为封赏,并准许他穿鞋带剑上殿,
    显示出对他的极高信任。
    最终,萧何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
    苏治这段解说,
    唤起了刘邦与萧何之间曾无比美好的回忆。
    两人曾对彼此,都是全身心的付出,
    毫无保留的信任和依赖。
    然而,此刻的萧何心中却充满了困惑:“究竟是从何时开始,我成了陛下猜疑的对象?”
    他努力思索,却仍无法理解刘邦对他的怀疑源自何处。
    与此同时,
    死死盯着光幕的刘邦,
    也陷入了深沉的思考,“朕,究竟是何时开始对萧何产生怀疑的?”
    不过很快,
    苏治的视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推测,
    “众所周知,
    刘邦虽然忌惮韩信,但他念着韩信曾经的功劳,并没有真的起杀心。
    可韩信,却在萧何和吕雉的联合下,被下套诛杀。
    你们觉得刘邦心里会是什么想法?”
    看到这儿,萧何心里咯噔一声,暗道:“糊涂啊!”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或许历史中身处迷局的萧何,看不清当时的形势,
    但现在萧何,却轻而易举一眼看穿了弊端!
    “不过韩信终究也是刘邦的心腹大患,
    吕后与萧何除了他的心病,
    刘邦自然还是欢喜的。
    因此,当消息传到正在前线作战的刘邦耳中后,
    刘邦便立刻派人回长安嘉奖萧何,
    将萧何的官衔从丞相改为相国,
    并在萧何原本的食邑八千户基础上,加封五千户食邑。
    同时特设相国尉一职,
    其官阶等同于都尉,并统领五百兵士。”
    “满朝文武纷纷向萧何道贺,
    唯独东陵侯召平来给萧何报丧。
    召平原是秦朝的贵族,秦亡后失去了地位,成为平民。
    他在长安城东种瓜为生,因瓜味极佳,被称为‘东陵瓜’,召平因此出了名。
    东陵侯对萧何说:‘君祸始于此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淮阴侯在也。
    夫兔死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且上所以置君侯者,以淮阴侯也。
    今淮阴侯已诛,上无患于君矣。
    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
    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上佐军,则上心说。’
    萧何照着东陵侯的话办了,刘邦果然大喜。
    东陵侯猜得没错,
    刘邦确实已经开始怀疑萧何,
    担心他会在关中发动叛乱。”
    “可萧何明明对刘邦忠心耿耿,
    甚至还帮着刘邦媳妇儿,
    杀掉了他亲自举荐的淮阴侯韩信,
    为什么刘邦还会怀疑萧何呢?
    其实,坏就坏在‘杀韩信’这上面。”
    “当时的刘邦正在外领兵征战,
    而韩信谋反的证据,还没有送到他手中。
    因此,刘邦并不能确认韩信是真的要谋反,
    还是仅仅只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而萧何协助吕后诛杀韩信这一举动,
    虽然确实遏制了关中可能发生的动乱,
    但这这一举动,也让刘邦开始警觉。
    他发现,
    未经他的命令,
    萧何就敢擅自设计诛杀列侯,
    足见萧何的胆子已经开始变大了。”
    “所以,刘邦肯定也会情不自禁的开始思考起来:
    这次萧何能够诛杀列侯,那下一步他会有何举动?
    会不会在某些人的裹挟下,铤而走险,直接发起谋反?
    考虑到萧何在关中经营了十多年,
    势力恐怕早已经根深蒂固,
    连淮阴侯这样的列侯都能被他轻易铲除,
    刘邦不禁联想起了历史上的赵高和李斯……
    这种种迹象,让刘邦心中对萧何疑虑丛生。”
    “果然如此……”看到这儿,萧何忍不住叹息一声,道:“我这是自己在找死啊!”
    刘邦却似有所悟,忍不住瞥了一眼身旁的吕雉。
    隐约间,
    他好像看到吕雉嘴角浮起了一丝微笑,
    但细看过去,又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
    “难不成,这也是吕雉的圈套?”
    “一石二鸟之计?!!”
    “卧槽!好毒的妇人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