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一生悬命
作者:水下五米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最新章节     
    蒋见生人生的不顺利始于一场轰轰烈烈的校园爱情。
    蒋总编成长的温州自古七山二水一分田,地里养不活人。所以,当地人从懂事起就挑起担子走南闯北行商。
    他的父亲也不例外,十六岁起就干了货郎这个行当。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蒋见生父亲在行商路上遇到小鬼子扫荡,陷入乱军中,货物也全丢个精光,没办法向东家交代。索性心一横,加入了陈老总和粟司令的队伍,从此一路从江南打到山东,然后从山东打到徐州。
    最后以南下干部的身份,转业到浙江,也娶了个老家的媳妇,生下蒋见生。
    蒋总编小时候在老家念中学,温州乃是人文鼎盛之地,他大约是沾染了钟灵毓秀之气,从小就聪明过人,写得一首好文章,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杭州的一所大学,念的是机械。
    蒋见生的父母是革命干部,见多识广,能量惊人。所以,当他踏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家里就开始为他计划起人生,打算等娃大学一毕业,就送到国营大厂锻炼几年,等积累了工作经验后,再调部委把级别拿上去。到时候,无论是留京还是下放地方,都是海阔天空。到退休的时候,至少是一个地师级干部。
    可这个计划却遭到蒋见生的激烈反抗,因为他恋爱了,爱人是大学文学社的。
    那时候,大学生都喜欢文学,少年心事都是诗。在那四年中,蒋见生和爱人在花前月下,吟颂着歌德席勒,读着《青春之歌》,为保尔柯察金和冬妮娅的爱情故事而流泪。
    受到爱人的影响,蒋见生也爱上了文学,试着向刊物投稿,竟然每次都能发表,如此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到毕业的时候,竟成为小有名气的作家。
    大学毕业,所有人都面临毕业后去哪里的人生抉择。蒋见生的爱人是武汉人,按照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安排进了当地一家单位上班。而蒋见生已经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心想如果不能和爱人在一起,还不如死了;若按照父母的安排,进厂,然后调部委当干部,拜托,我可是个作家,让我去当官,还不如死了。
    于是,一家人发生激烈争吵,最后执拗的蒋见生索性只身去了武汉,进了一家文化机构做了编辑,并在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多年。
    父子母子也从此发誓老死不相往来。
    很快,特殊年代到了,父母也在冲击中忧愤而逝。
    生活刚开始的时候对蒋见生来说还是美满的,无论外面的世道如何混乱,他和老婆孩子关起门来成一统,把小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在工作上,他和国内大大小小作家打交道,积累了一定的人脉,也算资深老编,到哪里都受人尊重。可内心中,却隐约有点不满足。
    至于什么地方不满足,他也说不上来。
    直到有一天,看了内部电影《茜茜公主》。电影中,奥地利壮丽的山水,美轮美奂的宫殿,男女主角们精美的饮食,华丽的衣着,彻底震撼了他。
    蒋见生心中只有一句话:同样是人,为什么人家钟鸣鼎食锦衣玉食,我却吃糠咽菜。人家鲜衣怒马,我去长铗归来兮,坐无车?
    他看了看自己身上破旧的衣服,又看了看经过十年岁月后已经显出老相的妻子,当年的她是多么的美丽啊,她就是我的茜茜公主。可这一切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不对!
    蒋见生思索了几天,想明白了,如果自己当初按照父母所设定的人生道路走,而不是为了爱情孤身一人来武汉,也许是另外一种样子。但现在爹娘已经去世,说什么都都晚了。
    既然仕途走不通,要想以后过得好,那就得搞钱。
    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家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之后,又在八零年成立深圳经济特区,做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温州老家已经也允许私人经商,只不过控制经营规模,雇佣的工人人数不能超过规定标准。
    武汉乃是全国交通枢纽,信息交流来的快,更何况蒋见生又是编辑,和外界联络紧密,见识也广,敏锐地捕捉到这是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是的,得搞私营经济,搞钱。否则,这么一个月三十块钱工资拿着,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此刻,这个温州人血脉彻底苏醒了。
    至于做什么呢,干了十几年编辑,别的也不会,就弄这个吧。
    于是,老蒋就走了关系从医院搞到了病历——红斑狼疮,丧失劳动能力,需要长期休养——编辑不当了,回家拿基本工资,自主创业。
    当时,本有两文化界的朋友和他合伙准备一起搞一本通俗文学杂志,刊名也取好了,叫《今古传奇》,专一刊载武侠小说。大家都知道武侠小说是未来的创业风口,必然会大爆大火。
    但有一句话说得好: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大家都是坐了一辈子办公室的文化人,不通俗务,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渐渐,三个伙伴发生了争执,最后大吵特吵,撤资散伙了事。
    蒋见生不甘心,决定单干.,但启动资金从哪里来呢?
    还好爱人信任他爱惜他,变卖了武汉的老宅,给他凑了两万块启动资金。至于她和岳母还有儿子,都搬去单位挤宿舍,可说是倾尽所有。
    要办刊物,必须去北京,京城是全国文化中心,要想成功就得站在那方大舞台上。
    怀揣着两万块钱,蒋见生一横心去京城找当年父亲的战友帮忙,
    在京城期间,蒋见生总算联络到父亲以前的老战友们。老一辈倒是开明,说见生你要赚钱这个想法是对的,未来国家会越来越开放,和世界接轨。只要赚了钱,合法合规赚钱,确实比上班强。这个,国家出了政策支持的,只管去做就是了。
    靠着这些上一辈的关系,今古传奇挂靠了区文化系统和xx大学出版社。办完所有手续,租了场地,调来编辑,开工。
    当然,蒋见生也知道,一切之所以这么顺利,人家只不过是顾念到父辈的那点香火情。这种关系用一次少一次,将来还得靠自己。
    《今古传奇》在约稿上却遇到困难,他以前所认识的作家没有一人肯为这本名不见经传的杂志写稿,更何况还是通俗文学杂志。
    蒋见生在筹建杂志社期间,广撒英雄帖,只要是以前认识的打过交道的作家,都发去一封约稿信,请他们帮写小说,稿费好说,绝对业内顶格。
    毕竟,这个时代武侠小说还上不得台面,在小地方,甚至等同于黄色小说,是要禁的。当今的作家地位崇高,简直就是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类的良心,社会的脊梁。作家们在写作的时候,谁没有抱着为天地立心的理想,让他们写这种东西,那不是侮辱人嘛?
    这些约稿信大多石沉大海,但还是有脾气火爆的作家给蒋见生写来绝交信,表示从此和这个有辱斯文浑身铜臭的文化掮客划清界限。
    “以前当你是朋友,那是我瞎了狗眼。”
    “蒋见生,你这个文学界的败类!”
    “以后我但凡提到你的名字,就是侮辱了文学之神,侮辱了缪斯女神,我要把你的名字从我记忆薄中划掉。”
    ……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名作家们不肯尿你蒋见生这壶,你找不出名的作者,甚至培养新人就是。
    还真不行。
    小说不同于诗歌,特别是在特殊十年,文化断档的这一时期,年轻一辈的文化程度很差。而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最考量作家的技术。
    对,是技术,不是艺术。通俗小说首重好看,有故事性。开篇需要用最短最直白的语言告诉读者,这是部什么题材的小说,故事类型是什么,主角是谁。一两百字就得写清楚,技巧最纯熟的,甚至开篇第一句就能交代清楚。
    接下来,主角必须在一两千字内设置故事的悬念,就好像相声里的抖包袱,设置一个钩子把读者勾进故事里。然后就是起、承、转、合,结尾。这一切必须在三万字内搞定,结束第一个大情节。
    这已经是后世网络小说的套路,所谓黄金三章,黄金三万字。只不过,蒋见生还没有总结出来。但十多年的编辑生涯,已经让他总结出什么一部小说该怎么写才能吸引读者。
    通俗小说,真的太需要技术了,不是随便一个作者就能轻易上手的。
    下面的编辑这段时间也送来十几本稿子,可惜都是所谓的伤痕文学,除了控诉还是控诉,看得蒋见生都有点抑郁了。拜托,我这可是休闲类通俗小说杂志,大家来看的是武打,是精彩的故事,谁肯接受你的说教?
    距离创刊号发行还有两个月,手上合用的稿件一篇也无。
    为了这个该死的刊物,蒋见生动用了父辈革命年代血与火凝结的关系,动用了家里所有财产,到如今,岳母和妻儿还住单位宿舍,一日三餐吃忆苦饭,偏偏杂志社这边连稿子都约不到。蒋见生赌上了一切,最后竟然是这么个结果,他无法承受。
    如果创业失败,又有何面目去见他们?大约只能去煤山上寻棵歪脖子树吊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