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考题
作者:雁无凭   负雪寒霜耐岁寒最新章节     
    傅雪摇了摇头“我北阴弱小,又怎会主动挑事,不过增添些自保的手段而已,难不成真等着东彦发难再束手就擒?”
    闻钊更心直口快一些,又像是在表忠心“如果东彦当真要为难北阴,我二人绝不会置之不理。”
    傅雪笑了起来“好好好。”
    她这般敷衍,让闻钊与宋辞心头更堵得慌。
    较着劲般站在那里没动,也不说话。
    傅雪打量了他二人片刻,坐等他们开口。
    过了许久,宋辞才道“公主可以多信任我们一些……”
    傅雪叹了口气“这不是信任不信任的问题,这是立场问题。”
    闻钊反驳道“我们是向着您的。”
    室内一静,过了半晌,傅雪缓缓问道“如果两国开战,闻青灯使信于你,为免东彦失了威信,要你二人令北阴许输不许赢,你二人会如何?”
    “他不……”闻钊刚要下意识的否决,却突然卡了壳。
    他不会吗?闻青灯真的不会吗?
    不,他会。
    如果战争必须要发生,那快速的结束战争才是最好的选择。
    如何快速的结束战争?
    屠戮!
    或者投降!
    这才是战争的残酷。
    就像东彦与南奏开战,闻青灯使信西照,让西照国从旁干扰一样,战争得以很快扼止,可遭罪的,全是南奏的老百姓。
    南奏失了三座城,说得轻描淡写,可守着这三座城的将士和这三座城里的百姓何去何从却无人提。
    可明明这场战争是东彦执意而为的。
    闻钊和宋辞第一次对闻青灯生了一丝小小的疑虑……
    若东彦当真要与北阴兵戈相见,那时如何,劝说明氏投降么?
    步氏会轻而易举的放过她们么?
    要用这几个弱女子来承担丧国之辱么?
    他们又凭什么站在旁观的角度说些不痛不痒的话。
    傅雪像是非要得到一个答案“若他要你们里应外合,又当如何?”
    宋辞有些不悦,蹙眉说道“人非草木,我们不会那么做。”
    傅雪的目光在他脸上睃巡“所以呢?即便你们什么也不做,你们这些时日以来朝夕相处的人会在你们眼前血肉横飞,而你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在东彦的铁蹄下凄惨的死去,你们想看到这种画面么?”
    闻钊张了张唇,却没有发出声音。
    “是不是想问我,为什么不投降?”傅雪现在没有解释下去的欲望,她眉头微蹙,明明声音不大,却让人没来由心头一紧“北阴只能站着统一,绝不会跪着投降。”
    她不会天真的以为,统一之后便是皆大欢喜,四国子民会融洽和睦,其乐融融……
    弱国无人权。
    于公,于私,她都不会让明氏和北阴的子民,在她的手中,以最弱国的姿态被统一之后,任人踩在脚下,成为社会的最底层。
    她必须要在统一之前,让北阴变成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让所有的轻视和傲慢不复存在,那样,在统一之后,才不会成为被歧视的那一方。
    ……
    第二批武器开始运输的时候,会试的第一场考试也开始了。
    各路考生提前一天陆续进了贡院,发现巡绰官和搜检官竟然都是夜摩卫,且人数很多,还零星分布着一些锦衣卫,可见当今国君与储君对此次会试极为重视。
    ‘极为重视’的傅雪此刻正与明展眉商议武举。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武周,没错,就是那个唯一的女皇帝。
    但武举自武周以后不得重视,时断时续。
    真正兴盛起来却是在清朝。
    北阴的武举是谁创立已不得而知,现如今北阴的武职多是世荫承袭,近年来也没有所谓在军队中拼出军功的人,再加上多年无战事,武举早就废止不行。
    傅雪想要把它再捡起来,不仅是因朝堂之上武将的匮乏,也是想给那些还在不断学习兵法谋略的锦衣卫一个名正言顺的机会,看看他们究竟有几斤几两,能否把握住机会代替其它边境戍边多年的将士。
    两人将兵部尚书贺正纲以及兵部侍郎何不惑召入宫中,一番商议后,决定下达重启武举的告示,武举与科举类同,分童试(武秀才)、乡试(武举人)以及会试(武进士),殿试出三甲。
    按道理如今举国上下既没有武秀才,也没有武举人,朝廷却仍然定下了今年的会试时间,就在八月。
    给各地一个准备的时间。
    因今年仓促,特行“举送”,意思是,今年的会试,可由馆学及城镇州府通过考察谋略与武艺的考试,将合格者送至京城直接参加会试,无需举人身份。
    这种特例仅此一年。
    也是十分难得的机会。
    告示在第二日便很快张贴到帝京各处,包括贡院门前,引发了大众热议。
    而此时贡院里面的考生们才刚拿到试题,展开一看,不由得有些傻眼。
    第一场,史论。
    就一题——论北阴历代各项发展的得失功过及对后世造成的影响,可从政治、律法、经济、农业、军事、制造、教育、民俗等择一项而论,言得必言失,论功必数过。
    只出一题是对的,因为考生们琢磨题意就花了近一半的时间,虽然这一反常态的大白话题面通俗易懂,但就是让人迟迟不敢下笔,生怕会错了意,下笔没个轻重,戳中了当朝国君,或哪家大人、世族先辈的痛点,再无端端招来祸事。
    历来出题都是给出国内外历史事例,甚至具体到名姓,或给出书本上的某个名句,由考生从各个角度引申扩展,类同于现代的阅读理解+观后感。
    例如:关于举贤方面的——某某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关于变法方面的——某某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某某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多是以历史影射时政。
    就没有今日这样出题的,直白又强势,不留余地。
    范围划得极大不说,却又只限本国,还要求不能只讲好的一面……
    出题人是得有多损……
    白越瞪着考题,觉得这题目根本就是三公主的风格,也就她能在试题上这般‘不拘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