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五湖明月3
作者:两只小猫   明月清风剑最新章节     
    “其实月下怀古,亲临其境,足以畅叙幽情,也是一件美事。”行者兴趣盎然地说,“我问你,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是谁,你知道吗?”
    燕燕坐下来,双肘放在膝上,两手托着下巴,若有所思地说:“我想应该是西施、王昭君、杨玉环,至于第四个人我就说不准了。有人说是虞姬,有人说是息夫人,有人说是貂蝉,有人说是二乔,莫衷一是。我想还是听听先生的高见。”
    先生咳嗽一声,端起小桌上的茶杯呷了两口,放下杯说道:“其实古代第四大美人是谁,古人早已定论。她不是别人,她就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历史上真有其人,在汉书上也有她的传记。她身体轻盈,善歌舞,故人们形容她能作掌上舞。为什么第四大美女是赵飞燕呢?其理由如下:一、她真有其人。二、她色美如花,是一个典型的瘦型美人,这一点她和杨贵妃正好相反。所以,人们经常有‘赵瘦杨肥’ 或‘环肥燕瘦’ 来把她和杨玉环相提并论。三、诗人李白是见过杨贵妃的人,他在清平乐这首诗里是这样来把杨贵妃比作赵飞燕的:‘……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依新妆。’还有,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也曾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你看, 他们都是把赵杨二人相提并论。至于你刚才提到的虞姬,二乔,貂蝉,她们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纯属子虚乌有,尤其是貂蝉,乃是作家笔下杜撰岀来的人物,连姓名都不全,而且有秽行。先侍董卓,后嫁吕布,成了王允、董卓、吕布政治斗争的工具和牺牲品,不值一提。貂蝉只流传于艺人之间,因为有个无聊文人写过一个剧本‘关公戏貂蝉’ 和‘关公斩貂蝉’, 被搬上舞台,被一些艺人广为演出,于是貂蝉这个人物就被那些艺人说成是貌如天仙的美女,人们就以讹传讹乱吹,天天在舞台上乱捧胡诌,说的人多了就变成历史事实,于是她就被讹传为四大美女之一,真正的四大美女都在史书上真有其人,所以第四大美女应是赵飞燕而不是貂蝉。侭管四大美女都有‘沉鱼落雁之容,羞花闭月之貌’,她们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人,都有缺点:西施有胃病,王嫱是天足,杨玉环有暗疾狐臭,故天天要洗澡泡温泉,赵飞燕太瘦,缺乏营养,可能有肝炎。”
    燕燕听了,哈哈大笑道:“先生,你这样长篇大论,引经据典,哪里是在怀古,这分明是在作选美总结报告。”
    先生想了一下,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燕燕笑了一阵,收住笑容问道:“先生,你说,为什么形容西施、王嫱、杨贵妃、赵飞燕四大美女总是爱用‘沉鱼落雁,羞炛闭月’ 八个字来形容她们呢?”
    行者沉黙了一会说道:“哎,这都是那些文人学士编造出来的形容词罢了,有些形容未免有点牵强,关于‘沉鱼落雁,羞花闭月’ 之说,倒也有些来历。‘沉鱼’是专门用来形容西施的,西施在未到吴宫之前,曾浣纱于越溪,有诗这样描写:‘……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越溪里有很多鱼,西施来到越溪浣纱,把水弄得哗啦哗啦的响,鱼自然就会沉到水里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写书或写剧本的文人就牵强附会地说:鱼儿见西施美貌,羞见西施,赶快沉到深水中去了,于是,他们就用‘沉鱼’ 二字来形容和衬托西施的美丽。据我看,就让东施和无盐到越溪去,鱼儿也会照样沉到深水中去的;‘落雁’ 是专门用来形容王昭君的,传说王昭星北嫁匈奴,来到北方草原上,正是初冬季节,一群大雁南飞路过此地,就落下来准备找些吃的充饥,休息一下再向南飞,正好遇上王昭君北行,那些文人学士就说因王昭君的美丽吸引了天上的大雁落下来看她,她的美丽可以落雁;‘羞花’ 是专门用来形容杨贵妃的,因为当时人们都说杨贵妃‘色如春晓之花’, 连诗人白居易也曾这样形容杨贵妃:‘芙蓉如面柳如眉’, 后人称赞杨贵妃的美丽,就连鲜花见了她,也会自惭形秽地低下头,所以叫‘羞花’, 剰下来的‘闭月’ 自然是用来形容赵飞燕的了,这个典故很少有人知晓。我们的古人有个习俗,就是对月亮从来很尊重和迷信,甚至不让孩子们随便用手指月亮,谁指了月亮,月亮就会‘割耳朵’ 的。谁的孩子的耳壳后面的条沟就感染而变稀,就说是对月亮不敬,被月亮割了耳朵,要在月园之夜给月亮烧几注香,拜一下月亮,赔一下不是,月亮就会原谅孩子,就不再割耳朵了。其实只要用盐水洗一下伤处,伤口会自然好的。谁知赵飞燕在刚入宫不久,她的耳朵后面也像孩子一样,‘被月亮割了’, 擦了很多药也不见好,一个宫女就给赵飞燕出主意,在月园之夜给月亮烧香赔不是,征得赵飞燕同意,宫女就在后花园里摆上香案,赵飞燕就亲自来烧香拜月。说也奇怪,赵飞燕不出现时,天上就皓月当空,只要赵飞燕一出现,月亮马上躲到乌云里去,赵飞燕一离开,月亮立即又跑出来,月亮好像故意在和赵飞燕捉迷藏,害得赵飞燕三个夜晚也拜不了月。这时一个宫女说道:‘大概是赵婕妤长得太漂亮了,月亮自惭形秽,羞见于你,你不妨用一块布遮住面孔,再出来拜月,等拜了月后,你再除下遮面布不迟。于是飞燕当真遮着脸才拜完月,再除下面巾,月亮又躲进云里去了。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就在宫里传开来,越传越神,大家都说:赵飞燕的美丽可以‘闭月’。 而且越传越神,这事传到了汉成帝的耳朵里,他马上召见了赵飞燕,果然是国色天香,倾国倾城,就十分宠幸她,不久就封为皇后。‘闭月’ 就成了形容赵飞燕的专用词汇。‘沉鱼落雁之容,羞花闭月之貌’, 就成了后人描写绝色美女的最高形容词了。”
    燕燕听了,笑着说道:“没想到先生对于描写美女,倒是一个顶尖高手。”
    先生听了,叫屈地说:“你这样说真是屈死我了,我这只是在回答你的问题而已。”
    行者说完,二人都爽朗地笑了。过了一会燕燕问道:“先生,我们明天去哪里游览呢?”
    行者把头发拢起来挽在头顶上,燕燕忙用手绢束在一起,然后说道:“那还用问?自然是去无锡的惠山、锡山、充山去游玩。惠山的泉水为‘天下第二泉’, 锡山有龙光洞、龙光塔;充山有鼋头渚,深入湖中,上有天仉阁、万方楼,都是观太湖渔帆,怀吴越之古风的好去处。自然也是品三宝的最佳点。太湖湖里和湖畔的风景区十天半月也游不完。”
    当晩,他们就停泊于湖上,第二天,船工早早起床,船直向惠山方向划去。
    刘璀今天也起得很早,他坐在船头的舱板上,一根钓鱼竿伸到湖里去,手里捧着“昭明文选”, 正大声朗诵“报任少卿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 诗’ 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先生当时正在船舱边的小凳上洗脸,他一边用毛巾擦头发,一边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语:“周易、春秋、离骚、国语、兵法、吕览,……”
    先生把面巾拧干, 晾在一边,燕燕在一旁问道:“先生,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我也是不是该写点什么?”行者沉思地说。
    “完全应该。”燕燕走过来端起盆来把水倒入湖中,又从湖里舀了半盆水后,把盆仍放在凳上说道:“先生满腹经纶,应该多写些书,流传于后世。先生不会只满足于几篇散文就算了吧?你应该把你的军事思想写出来。先生学足以探三才之奥,识足以达万物之情,气足以夺三军之帅,不妨先写一部兵法来,与‘孙子兵法’ 颉颃于世,‘孙子兵法’有兵法十三篇,先生不妨写本‘百战奇谋’来流传后世。”
    “嗬,”行者笑哈哈地说,“你今天怎么啦?一大清早就给我戴那么多高帽子。还像老师给学生岀作文题一样,还把题目都想好了。”
    燕燕从舺板上提起一个铜水壶,向盆子里添加了些热水,就对刘璀说道:“璀儿,快来洗脸,娘把水给你倒好了,趁热快来洗。”燕燕吩咐完刘璀,回头又对行者说道,“妾哪里想得到这些嘛,还不是平时听先生谈论多了,耳濡目染,记在心里。对不对先生自己斟酌,如果不对,就当我没说。”
    先生迎着东方的太阳,尽情地伸了一下腰肢,高兴地说:“如今朝廷里胡维庸己伏诛,他的爪牙也清理得差不多了,我确实应该多写些东西,应该把我生平所学都写下来,流传于后世,起码让我们的儿子也学些本领。好,那我就试着写好‘百战奇谋’, 力争一年完成。”
    燕燕用缓和的语气说道:“其实先生也不可操之过急,过份劳累。应以休息为主,灵感来时可以多写点,无灵感时就少写或不写,一切顺其自然。”
    清晨,刮起一阵东风,船工们忙扯起船帆,船向西快速驶去。由于船突然加速,船颠簸了几下,一支竹篙从船边掉下湖里,一个年轻船工忙跳下湖去,几下就游到篙边,捡起竹篙就往回游,另一个船工伸出另一支竹竿把年轻人拉上船,船继续往前行。船很快平静下来。
    燕燕在一边看到此情此景,就对先生说道:“先生,我有一个谜语,你猜猜好吗?”
    先生正在练太极拳一边说:“好,你说来听听。”
    燕燕看着行者,有板有眼地说:“在娘家绿发婆娑,自归郎手,青少黄多,受尽了多少折磨,经历了无数风波,休提起,提起来,珠泪撒江河。——打一用物。”
    先生听了称赞地说:“好一个诗谜,可惜最后一句泄漏了谜底。这样好了,我也给你一个谜语,我的谜底和你的谜底可以组成另一个东西。从前,有一个举子进京去考试,走到一个村子边,见一个青年寡妇在村边水井台上打水,举人又累又渴,而且还迷了路,他就向这个小寡妇讨了些水喝,同时问清楚去京城的路,拱了一下手,谢过挑水人就离开了。这本是一件极平常的事,也没有什么可厚非的。偏偏这事让小寡妇的小姑子看到了,她赶快跑回家,添油加醋地向她娘吿了一状。小寡妇挑水回家自然就遭到婆婆的一顿毒打,小寡妇一时想不开,就上吊自杀了。临死前她曾留下一首诗:‘打奴奴知晓,背后有人挑,心中似明镜,为指路一条。’这个挙人上京赴考,一举金榜提名,考中进士,得了一个知县,举人就到县上去赴任,他又来到这个村边的井台上又去讨水喝,一打听小寡妇,被告知小寡妇给人指路后被婆婆和小姑逼死,这个举人十分气愤,正巧他所得的正是这个县的知县,他到县衙后第一件事就派了几个捕快去把这两个逼死人命的母女二人抓到县里来,各打了二十个手心和十个嘴巴,同时带枷游街,为小寡妇报了寃屈。一天,县太爷重读小寡妇的遗诗,他惊奇地发现,这首诗原来是一个谜语诗。请问:这个谜语诗的迷底是什么?——打一用物。”
    燕燕想了一下,不以为然地说:“这两个谜底根本没有关系。你怎么能混为一谈呢?”
    先生停下太极拳说道:“我的谜底正好可以挂在你的谜底上,组成一件新的东西。”
    燕燕说道:“我的谜底是船上的篙竿呵!你呀,不是撑船手,休要提篙竿!”
    先生笑着说道:“我的谜底是灯笼,怎么没有关系?灯笼挂在篙竿顶上,作为灯塔给夜航船指路。”
    燕燕听了,哈哈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