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小城故事(续一)
作者:彭文鸿   捡漏王陆飞扬最新章节     
    现在,陆飞扬对于神识的使用更加得心应手,所以,一般情况下他并不会开启,更多的凭借自身掌握的知识,尤其是在瓷器鉴赏上,他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先自己鉴定判断,再用神识去验证,可谓百往而不利。
    因此,现在他看到的第一件瓷器,就让他从内心感到了无比震撼。
    因为,这是一件龙泉折枝花卉竹纹带盖梅瓶。
    该器直口,丰肩,弧腹下收,近足端外撇,平底;瓶盖为宝珠钮形,盖面及颈部划刻卷草花卉纹;肩部饰以六个花卉云肩纹,腹部通景剔刻折枝花卉竹纹图,其竹影摇曳,仪态万千,花枝疏朗,横斜有致,深得国画之意蕴;而近足处可划缠枝灵芝纹,刻工细致,刀法娴熟,气韵连贯,一气呵成;其瓶身通体施青釉,釉面肥厚温润,青翠怡人,素净典雅。
    龙泉窑创烧于三国两晋时期,兴于宋,跨越元、明、清三朝,是华夏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也是最后一个青瓷窑系。
    作为南方青瓷的代表性大窑系,龙泉窑在它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瓷器生产历史中,烧造了数量巨大的精美瓷器,有着“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
    对照眼前的梅瓶,陆飞扬从器型、胎质、釉色、装饰、制作工艺等方面逐一进行了鉴定,结论不言而喻。
    眼前的这件有可能就是宋代古瓷,它能够保存至今,也是比较少见的,毕竟在陆飞扬已经收藏的瓷器中,类似的也仅有几件而已。
    可惜的是,陆飞扬在使用神识鉴定之后,得出结论是这件梅瓶的出产时间就在不久前。
    如果说它是赝品有点过分的话,那么,最后能给它的身份只有一个:现仿龙泉折枝花卉竹纹带盖梅瓶。
    看来,自己的理论知识还算足够应付,但是实践经验还是明显处于劣势,如果不使用特殊能力做最后判断,自己是不能给它定性的,这可是要命的大事件!
    陆飞扬在心里叹道。
    反过来想想也是,假如这件是真品,那可就了不得了。陆飞扬记得在佳德送过来的一本内部杂志上看到过,他们拍过一件几乎完全相同的南宋龙泉折枝花卉竹纹带盖梅瓶,最后的成交价是一千多万。
    陆飞扬不是老学究,虽然心仪华夏的陶瓷艺术,但不会像那些老爷子老太太一样痴迷。相反,他奉行的是实用主义,自己放着特殊能力不用而去搜肠刮肚、引经据典的求证,那可不是他的风格。
    既然上天给了他如此特殊的能力,他就有责任将其利用好,大到国家民族,小至乡邻亲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晓辉,这件是不是真的?!”
    看到陆飞扬対着梅瓶一会儿摇头,一会儿又兀自点头的复杂表情,一边看着的陆晓成小声问道。
    “成哥,在瓷器收藏上,行内人都认为只有新旧,没有真假,这点倒是和玉器差不多。”
    听到陆晓成的话,陆飞扬就知道他对于瓷器了解不多,顿了顿,接着解释说:“一般情况下,鉴定瓷器只有具体到某个朝代或某一细分品种,才有真假之分。比如眼前的这件,比较通行的说法是现仿龙泉折枝花卉竹纹带盖梅瓶,当然,你说它是龙泉折枝花卉竹纹带盖梅瓶也没错,但是,如果有人将它说成是南宋龙泉折枝花卉竹纹带盖梅瓶,那么它就是赝品了。”
    “老弟,你还别说,这个还真和我们玉器行一样!”陆晓成听了,顿时恍然大悟,他能在而立之年就成为国家级的玉雕大师,悟性自然是不差的。
    想明白之后,陆飞扬不再认真鉴赏,而是火力全开,双眼如扫描一般将博古架上的瓷器看了个遍。
    在这个“新器遍地走、仿品多如狗”的年代,陆飞扬认为李老板的这家店还是对得起古瓷坊这个称谓的,毕竟,这里的老物件占到的比例比较大,而且,他还找从这些老瓷器里面筛选出了十来件各个朝代的官窑瓷器,以及数件古陶精品。
    官窑瓷器代表了各个朝代制瓷技艺的巅峰,是现代人研究和收藏的主要品种。
    现有的考古证明,陶瓷历史悠久,在远古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出现,成为日常的生活用品,至唐代成熟的唐三彩出现后达到高峰,其后逐步为瓷器所取代。不过,明清的紫砂壶等陶器成为收藏市场追捧的一个特殊品种,依旧为现代人所珍爱,那只是一个特例。
    至于现代人广泛使用的陶瓷,比如腌菜缸,就入不了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眼了。
    陆飞扬找到的这六件陶器中,有两件黑陶、三件红陶和一件彩陶,器型以罐为多,碗和鼎各一件。虽然它们的市场价值不是很高,但是却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博物馆必须的展品。
    相较于这六件陶器,陆飞扬对这里找到的十一件官窑瓷器倒不是很上心。因为其中有两件明万历年间的、三件清同治年间的以及五件清光绪官窑,而他比较喜欢的一件也是乾隆年间的,是器型较小的笔洗。
    他找出这十七件瓷器(陶瓷)所花费的时间,也不过半个小时而已。
    “李老板,麻烦您过来一下!”将这十七件小心的挑出放在中间的长条桌上,他招呼了一下依旧対着两件瓷器津津乐道的李景德。
    “去吧,去吧,你这个满身铜臭的家伙,不要扰了我们的清兴!”看到李景德那欲罢还休的表情,一边的老王催促他道。
    “那好,你们几位慢慢欣赏,我去去就来!”李景德告罪了一声,走向了陆飞扬这边。
    “李老板,这几件是我打算入手的,就请您一起算下价吧!”陆飞扬看到走过来的李景德,指着放在桌子上的十七件瓷器说。
    “哦,小伙子你这么快就选好了,让我看看!”
    李景德也很郁闷。在自己的古瓷坊里,那可是明码标价货真价实诚信经营,虽然不会欺诈消费者,但古瓷毕竟不是普通的商品,一般人选购的时候带有鉴定师不说,每选购一件的过程都是够曲折漫长的。
    可是,今天进来的这几个年轻人不一样,三下五除二就挑好了,简直是把买古瓷当成了超市购物,或者说是相信古瓷坊的商誉。
    “小伙子,你这、这、这……?”当他看过陆飞扬挑出的十七件瓷器后,也是惊讶不已。
    他自信也算见多识广,除六件陶器价值不大之外,其余的十一件是他店里最好的,也是价值最高的几件。
    而且,即使是古瓷坊已经断代了,对每件瓷器也都配上文字作了详细说明,但一般打算入手的人还是会认真鉴赏的,这样一来,那怕是最顶尖的专家,没个大半天是搞不定这十七件的。
    而陆飞扬他们看起来年纪都不大,按常理对于瓷器鉴赏不会是很高很强的那种,是什么原因让他能够在如此断的时间里出手拿下呢?
    或者说,他们是当今社会最有钱的哪一类年轻人,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如果是那样的话,李景德倒是不会赚这个钱了。
    他是一个特别传统的文化人,而且因为家族的影响,大学时期读的就是景德镇陶瓷学院并在毕业后留校任教,醉心于华夏的陶瓷文化艺术的研究和传播。
    在古玩城,就曾经有过暴发户买古瓷送礼被李景德拒绝交易的故事发生。
    后来,李景德干脆定了个“不懂的不卖、乱问的不卖、送礼的不卖” 的 “三不卖”规矩,所以,在姑苏城里只要说起古瓷坊,人们就会提到李景德定下的这个规矩。
    “李老板,请问有什么问题吗?”看到李景德的表情,并不知道古瓷坊规矩的陆飞扬问道。
    小伙子,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你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又买来做什么用呢?”李景德也感觉到自己失态了,并很快调整了过来,和蔼的问道。
    “我说老李,你就别婆婆妈妈的为难人家小伙了,不就是一个臭规矩吗?”那老王倒是耳聪目明,听到李景德的话后就走了过来,说道:“小伙子,这古瓷坊有个三不卖的规矩,就是不懂的不卖、乱问的不卖、送礼的不卖,这下你该知道怎么做了吧!”
    “哦!谢谢前辈提醒!”拱手感谢了王姓老者后,陆飞扬对李景德说:“李老板,公司打算开一家陶瓷博物馆,我们是过来收集藏品的!”
    道益博物馆的手续已经批下来了,老爷子老太太们现在也在大张旗鼓的对外征集藏品,陆飞扬很坦然的说出了购买的理由,同时,也对李景德有了兴趣。
    要知道,逐利是商人的本性,在文玩圈里甚至有人不惜为此而造假。这李景德倒好,自己不赚那样的钱已经够不错了,不让自己售出的瓷器“变味”倒是不多见。
    陆飞扬也听说过,因为收藏热潮的兴起,现在出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新词,叫做“雅贿”。说白了,就是将老祖宗留下的字画瓷器之类的送给“关键”人物,以此来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利益。
    “小伙子,你确定是要开陶瓷博物馆!?”李景德和老王一听,颇感意外。
    这老王是半路出家,退休后才在李景德的影响下爱上了陶瓷的收藏与鉴赏,除了有点吃惊外,到没其它话说。
    但李景德不同。陆飞扬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让他想到了许多:光是一个景德镇,窑火就延续了千年,这华夏陶瓷文化艺术之瑰丽,哪怕他与瓷器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也只敢说略知一二,岂是说开就开的啊。
    “哦,对了,小伙子,博物馆的名字叫什么?开在哪里?”李景德出言后,又发觉自己确实有点那个了,笑着说:“你别多心,我就是随便问问!”
    “李老,这没什么不可说的,名字叫道益博物馆,就开办在京城”。
    陆飞扬不知不觉就对李景德用上了敬语,他确实值得尊敬。
    “哦,小伙子,你说的就是京城的道益博物馆啊?那你也认识白金成吧!”
    李景德想起一些多年未见早已退休的老友,如今都复出在道益博物馆任职,其中白金成还是上下铺的兄弟,不过想起陆飞扬的年纪,有可能就是博物馆的普通工作人员,他们或许认识,但不一定交往深厚,不由得摇了摇头,自己还真是有些糊涂了。
    “李老,现在博物馆有很多顾问,白老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陶瓷。”
    陆飞扬没想到买个瓷器,还能遇到博物馆白老的故人,于是问道:“您认识白老?要不要聊两句?”
    “杨小子,有事快说,我和老钟正忙着呢!”见李景德点头容许,陆飞扬马上拨通了白老的电话,还按下了免提,一接通,白老的声音就传了出来。
    “老白,我是景德呀,你还好吗?”李景德一听,忙接过手机说。
    “景德……?不认识!我很忙的,有什么事吗?”没想到白老不耐烦了的答了一句,然后马上就转了口风:“陶瓷学院的李景德?哈哈,对不住啊,李教授,我这边忙的天昏地暗,一时间没反应过来,您莫怪……”
    一下子,两个刚才都说自己忙的人,竟然在电话里聊了起来,而且还没完没了,看得陆飞扬他们目瞪口呆。
    “来,来,来,小陈,价钱的事好说,咱们坐下聊!”过了好久,意犹未尽的李景德将手机交还给陆飞扬,还拉着他到茶桌边坐了下来。
    “李老,有什么您就请说吧!”
    陆飞扬无奈,还想着多转几家呢,但老人家的盛情难却,只得坐了下来。
    “小陆啊,听老白说你那个博物馆已经积攒了不少好东西,就像那元青花人物故事大罐,还有柴窑瓷器……这些是不是真的?”坐下后,李景德迫不及待的问道。
    “李老,这个怎么说呢?瓷器确实是收藏了不少,不过却有待研究和论证,白老他们现在正在做这些工作,所以,晚辈现在不敢妄言!”
    陆飞扬知道哪些瓷器都是真得不能再真的东西,但他怎不能说是经过自己的特殊能力鉴定过的,必须要等国内的专家来定。
    现在的收藏界,瓷器一直是热门种类,像元青花人物故事大罐,那毕竟是已经出世了好多件,而每一件都为人津津乐道, 因此,再多个几件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柴窑瓷器就不同了,这种“只闻其名、不见其身”的皇家御窑瓷器,目前还只存在于传说之中,既没有找到实物验证,也没有窑址佐证,成为陶瓷界的未解之谜。
    所以,陆飞扬很慎重,他已经和白老说好,等时机成熟就由白老邀请一大批专家过来,进行专门的研究……
    “这样吧,小陆,你挑出的这些瓷器,就按标价的八折结算,一共是八十八万。至于那几件陶器,就算古瓷坊送给博物馆的!”
    听了陆飞扬的解释之后,李景德也没有在再追问下去,而是拿过计算器扒拉了几下,就给出了价格。
    打包的材料是现成的,陆飞扬让陈华和钟明华去做,自己拿过李景德的银行账号,给银行打了一个电话,背开众人让他们转了110万元到古瓷坊的账号。
    “小陆,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老王,这位是老郭!”李景德也没去关注陆飞扬到底给他转了多少钱,而是向他介绍了店里的两位老友后,问道:“听老白说,你对瓷器的研究已经超过了他,那你来看看这两件瓷器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