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晌,永昌侯府。
午歇醒来的袁姝,好险没被眼前的阵仗迷了眼,以为犹在梦中。
多名锦衣卫呼啦啦涌入侯府,从来不苟言笑的锦衣卫,皆是面色缓和,嘴角轻扬。
他们手上或端或抬,什么琳琅满目的头面首饰,精致昂贵的瓷器摆件,各色上好的云锦、蜀锦等料子,以及一看就知道是城内巧意楼制的十几套裙衫。
便连侯府下人,包括小佩都看直了眼。
他们侯府什么好东西没见过,但如此大的阵势,还真是头回见着,尤其是送来的这些礼品,瞧着价值不菲。
领头的书圆,恭敬有礼地上前拱手道,“袁姝姑娘,这是咱都督为姑娘您准备的谢礼,还望袁姝姑娘笑纳。”
“谢礼?”袁姝震惊莫明,极是抗拒的模样。
“是的袁姝姑娘,都督为表感谢今日袁姝姑娘的款待,特意给您准备的这些谢礼。”
袁姝:……
呵,她就说。
今日他无端端出现在她永昌侯府也就罢,她都还没跟他计较,这会子又跑到她面前显眼了。
怎的,打量着送几件破烂就想获得她的原谅?
门都没有!
“哦,那好吧,小佩带他们把东西都送到院里库房。”
袁姝说得风轻云淡,收礼倒是干脆。
小佩:……
不是,姑娘,您明明刚才还不愿要的样子。
“是,姑娘。”
小佩忙向书圆等人恭声道,“几位大人,请随奴婢来。”
书圆点头,朝身后的同僚挥手,有条不紊的带着礼品跟随小佩前去。
袁姝双手抱胸,水眸微眯,目送一行人将东西往她院里送去。
开玩笑,有东西不要王八蛋。
但他若以为送来这些东西,就能平了她心里的怨气,没那么容易。
别以为她看不出来,那男人指定是认出自己了,呵,很好。
这笔账,确实该跟这个男人算算。
-------
半个时辰后,镇抚司衙门。
“她都收了?”
“是都督,袁姝姑娘虽没表现高兴,但属下们送去的礼,袁姝姑娘都收下了。”
铭意嘴角微弯,点头“好,去忙吧。”
“是。”
得知袁姝把他安排去的东西都收下,铭意松了口气的同时,心情很是愉悦。
知道她不待见自己,但有些话他还是想亲口与她说。
需得等她放下对自己的戒备,他会好好补偿她。
二小子的动静,自是瞒不过他们的亲娘李婉,他从月宝楼、巧意楼、雅玩斋、锦绣坊取的东西账面,不到一个时辰各铺子的掌柜就送到了李府。
好小子回京时,皇上赏赐给他不少好物,但都主动上邀入公中,李婉把那些东西规整单独放好,日后给他小子娶亲当聘礼。
铭意以为,只要不动用公中的物件,从铺子里拿的东西,日后用俸禄归还就神不知鬼不觉。
到底是在外多年,根本不知账目上面的弯弯绕。
不说他如今的身份,掌柜的哪敢真让他二公子还钱,索性将账面做好,送回东家手里最是稳妥。
左相李府,花厅。
铭意的大嫂宁氏,诧异地看着手中一份份账面,小叔子从铺子支走的玩意,一看就是给姑娘家使的。
想到婆母近日有意为小叔子相看殷家的姑娘,不想,小叔子的动作如此之快,难道都是给殷姑娘送去的?
坐在对面的李婉,惊讶之余,却有更深层的想法。
以她对这小子的了解,若不是上心的姑娘,岂会愿意花这等心思。
正好此时,负责打探消息的仲夏款步而来。
“夫人,大太太。”
李婉和宁氏齐齐抬头,仲夏福礼道,“回禀夫人,二公子今个准备的礼,都是送往永昌候府,居说是专程给候府袁姝姑娘准备的。”
宁氏:……
李婉:……
婆媳二人惊得面面相觑,尤其是宁氏,好半天才从脑海里寻到有关袁姑娘的记忆。
那个,曾在马球赛上[惊艳]众人的袁姑娘,且前不久被右相府退亲的永昌侯府姑娘?!
李婉心思微转,何其精明的一个人啊,回想二小子几年前遭遇的事,再联想袁姑娘正是这几年才被接回京中。
不谋而合的事,往往都不单是巧合。
宁氏注意到婆母微微弯起的嘴角,小心问道,“娘,可是二弟他——。”
李婉笑笑道,“他小子有主意,确也是好的。”
宁氏听到这,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娘说的是,二弟他向来做事有章法,想必是深思熟虑过。”
李婉悠悠叹了口气,无论怎么说,若袁姑娘真是那名女子,他小子即便把李府搬空一半,她做娘的都不会说二话。
想了想,回头与孙娘道,“昨日殷姑娘送来了亲手制的绣面,回头你到库房给殷姑娘准备些礼送去,便说本夫人多谢殷姑娘的心意,如此心灵手巧的姑娘,日后定能许到如亲郎君,咱送去的礼,便当是为殷姑娘日后婚配的添妆。”
“待殷姑娘出阁子,咱李家再备一份大礼前去贺喜。”
孙娘微笑应声,“是夫人,奴婢这便去张罗。”
宁氏目送孙娘离去的背影,笑道,“娘的意思是,二弟的婚事让他自己拿主意?”
“二十出头的小子,既有了自己的想法,咱做长辈的只需把把关就是。”
宁氏点头,“娘说的是。”
想她与夫君当年,不也是夫君自己的主意,所以,小叔子有这般主意,宁氏并不意外。
且公爹婆母向来开明,婆母当下的默许,或已是了解过侯府的情况。
好在,婆母与殷家大太太往来虽是密切,到底两家相看的事并未当面捅破,即便婚事不成,好在没损了殷姑娘的名声。
再有婆母特意送去的添妆,殷家那边自是能明白意思,面子情意他们李家都给了,殷家想必不敢恼了他们李家。
如宁氏所料想的那般,殷大太太赵氏收到李府送来的礼,还有李夫人身边的心腹妈妈带来的体面话,当即了然其意。
心底宛惜之余,到底需得全了两家的面子情,日后殷家还需与李家多有往来,虽不能成就儿女亲家,李家已是给足了殷家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