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奸佞是谁?
作者:一江东月   大明,从空印案开始最新章节     
    四周的喧闹声逐渐消失,刘涟的声音字字泣血,似乎将方才的欢热气氛,给完全打破!
    毛骧的身影,鬼魅一般的出现在了刘涟身边,他的视线一直放在朱元璋身上,似乎只要其下令,自己就能立刻行动将其带走。
    然而……
    仿佛是刘涟出现的太过突兀,或许也意味着什么大事出现,没有人开口说话,此刻全都保持静默。
    就连朱元璋也是如此。
    他原本因为对那铜球的好奇,露出的激动情绪瞬间就平息下去,随后回到座位上,就那么安静的坐了下来。
    而在其四周,凡是前来的官员只感觉心脏震动,旋即一个个目光跳转,聚集在身上。
    汪广洋眼神锐利,不再像以往昏昏沉沉。
    而胡惟庸则是一片平静,只有放在扶手边的手掌,微微握紧……
    这一刻。
    就连苏闲也察觉到了,大本堂的数位先生,先是错愕,旋即大为惊喜,对这一幕的出现,似乎感觉出乎意料。
    而苏闲自己,更是脑海思绪翻涌!
    刘涟?刘伯温?
    他倒是知道,洪武八年,刘伯温病逝。
    这个在后世的各类传闻中,其玄乎的“传说”似乎可以比拟蜀汉那位料事如神的诸葛孔明。甚至还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伯温斩龙”的等等传言……
    然而,在这大明朝。
    苏闲却非常清楚,论及功绩,刘伯温虽然有开国之功。但在朱元璋心里,其并非“诸葛孔明”于刘备而言,那独一无二的丞相!
    甚至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刘伯温也只是被封了一个“诚意伯”。
    当然,其分析局面、运筹帷幄,甚至帮助朱元璋定鼎天下的能力和功劳,也毋庸置疑。
    比如现在的卫所制度,《大明律》的初步修订,就是他来负责。
    而开国之后,由于其是东南出身,再加上曾为元庭臣子,又是理学集大成者,阴阳、诗词、书法各个都能融会贯通,也一直被很多人,视作为官场上不同于淮西一派的领袖。
    而朱元璋,也曾欲立其为丞相……
    只是,洪武八年之后,所有关于“刘伯温”的话题,也就终止于此,因为其去世了!
    而此刻。
    看着刘涟跪在地上,请求朱元璋重起三司的一幕。
    苏闲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不对劲!
    在他的记忆里,似乎根本没有这一幕,就连史书上也没记载过。当然,在后世《明史》经过多次修改,再加上,再详细的史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现在,苏闲自己倒是不确定了。
    他只能根据已有的信息来推断……刘伯温到底是怎么病逝的?
    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因为其有可能影响着,苏闲一直以来,或者说……从空印案之后,就一直警惕的明初另一大案――胡惟庸案!
    自从进入大本堂,朱元璋的冷厉、残酷、霸道的印象似乎在逐渐的距离自己远去。平常在宫里看见他的时候,其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甚至被朱雄英搞怪,推诿责任,其也半点都不生气。
    但苏闲可不会就此而疏忽大意!
    其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因为朱雄英是其最宠爱的大孙。
    但自己要是因此而放松警惕,稍不注意陷入原则性的案件中,真的会出大问题!
    胡惟庸案!
    堪称最为危险的关键节点,在这种“血案”上,朱元璋可不是简单的要杀这个专权的丞相。
    而是和空印案一样,每一个大案之后,都有其酝酿许久的目的!
    废中书省,废丞相制,再度集权!
    可换句话来说,朱元璋到底是什么时候,在心里埋下废除丞相的种子的。
    要知道,从最近这些年的表现,以及官员任免的事情上来看……
    起码现在的朱元璋并没有这个念头,或者说此念,还没有在他的脑海里生根发芽,成长为大树,最终确定行动。
    帝王术的驭人之道,在于平衡。
    他一直也是这么做的。
    徐达、李善长、杨宪、胡惟庸、汪广洋。
    再加一个朱元璋曾欲立丞相的“刘伯温”!
    在此期间,虽有人起起落落,但左右丞相的职位,正如朝中的派系局面,一直都在互相制衡。
    直到现在,胡惟庸坐大,这个平衡似乎快要被打破。
    再加上此刻,刘涟超出所有人的“惊人之举”,苏闲自己都有种茫然……
    是不是蝴蝶效应,早就在不知不觉的开始了?除却自己主动变动的节点,某些事情似乎也在朝着不可预知的方向改变?
    虽然知道这才是正常的,但苏闲却也多了一丝新奇和茫然,这种感觉很复杂。不过很快就被他压在心里,因为他又想起,胡惟庸案的另一个重要点!
    有人启奏,洪武八年刘伯温遇害一案,是胡惟庸暗中所为!
    当然,还有一个传言。
    刘伯温,是胡惟庸奉朱元璋之命,将其害死!
    脑海里很快出现这些信息。
    苏闲立刻就对自己当下的态度,做出了判断。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无论如何,自己一家也不能如“空印案”一样,扯入此案,否则,到时候就是黄泥掉裤裆,不是死也是死!
    这个刘涟的出现,甚至让苏闲出现一种,“大事将起,风雨飘摇”的感觉!
    而这时,类似这种想法的不在少数。
    刚才还是群臣欢庆,跟看苏闲表演节目一样,惊呼连连,此刻就连那些皇子皇孙,都变得安静下来,更不要说那些百姓了……
    “刘涟!”
    正在这时,朱元璋终于开口,其静静的看向后者。
    “三年守孝,你才刚回京城,怎么就直接来这儿了。”
    他并不提及刘伯温,反而像是长辈问起后辈一样,开始拉家常。
    “回禀圣上,臣初回京城,每每想到吾父便情绪激动,是以没有等陛下接见,听到陛下来到这国子学,臣这才来冒死相见!”
    朱元璋低垂眼眸,声音温和,“冒死?只是见咱一面而已,何至于此?”
    “不过,为何不等咱回宫?这里是说国事的地方吗?”
    说着,他一指四周,此刻这个国子学的学子,还有京城百姓全看在眼里……
    本来,今日传播京城的,只有一个十二匹马都拉不开铜球的惊闻!
    但现在,却多了一个!
    而事关刘伯温,民间对其的传闻,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在仕林之中,其更是太多人的精神领袖。
    恐怕要不了半天,此事就要传遍整个京城,届时,市井中将流传各路猜想,这一点他不是不知道。
    而之所以如此。
    恐怕不是无意,而是故意!就是想让咱答应!
    “臣扰了圣上兴致!臣罪该万死!但吾父昔日音容笑貌,三年以来,每每在臣脑海中回想而起,臣便心如刀绞,痛不欲生!”
    “终于丁忧回京,圣上就在眼前,想着深仇大恨就能很快得报,敢问圣上,臣如何能忍住?”
    “请圣上体谅臣一片孝心,饶过臣鲁莽之举!”
    “此事情有可原,咱不会怪你。”朱元璋摆了摆手,他目光扫向群臣,此刻众臣纷纷不敢言语的表情,他都看在眼里。
    他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眼神微眯。
    忽然说出的声音,就字字发寒,让所有人都不由得心头狂跳。
    “刘基为诚意伯,助咱开国,其有大功!”
    “三年之前,初闻刘基病逝,咱也是悲痛不已。但当时,当朝所有人都告诉咱,其是病逝!”
    “可为何,你说是有人加害?”
    “堂堂勋贵!朝野重臣!开国功臣!其一心为国,严明法纪、公私分明,当今朝中多少国策,因他而定,是咱的子房!朝野上下多少人也是心服口服。”
    “如此重臣,不是病亡,而是有人加害?”
    说着说着,其声音已经变得冷厉霸道。
    “你且说是谁?若真有人行如此恶事,咱亲自将其千刀万剐!”
    面对朱元璋的询问,刘涟只是悄然抬起头,转移视线,而后又赶紧低头,“臣……臣尚不确定,所以才请求陛下,启用三司,详查此案。”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似乎对其的态度有些不喜。
    而这时,御史大夫陈宁敏锐的察觉到了圣上的表情变化。
    立刻喝道:“刘涟,国事繁重,你若无真凭实据,怎可冒然提及此事?为尊者讳的道理你懂不懂?诚意伯病故固然是国朝悲痛之事,但这也不是你在这里信口雌黄的理由。”
    刘涟抬头,与其对视。
    “正是因为没有真凭实据,所以才请圣上启用三司……”
    他话还没说完,就再度有臣子站出。
    苏闲打眼一看,却是礼部尚书吕本。
    其声音发寒,冷声道:
    “胡闹!”
    “三司非重大悬案疑案,绝不可启用,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也不是为一家开的,圣上姑且念你年轻,一片孝心。所以宽恕容纳的不法之举。”
    “但诚意伯已经病逝三年,若无证据,如何来查?”
    “你且看看这当朝之上,有谁敢为一家一户之私事,像你这样,无端放言?”
    言罢,其就转身看向朱元璋。
    “圣上,此人目中毫无礼法规矩,三年丁忧,怕是胡思乱想,连脑子都生出幻象了!现在无端放言,动则阴谋,开口三司?”
    说着,其话锋一转,忽然喝道:
    “其言说诚意伯是被人陷害?又是被谁?整个国朝上下,谁能担得起如此大的指控?此举显然是要让当朝百官陷入人人自危之中?”
    “还选择了如此多的京城百姓,大明学子在场的时候,在这儿公然而论。”
    “其虽是孝心,但绝不可不重惩!”
    话音刚落。
    立时,便有数道礼部臣子跟着其同一个态度,开口怒斥起来。
    圣上来国子学,说白了这是礼部的地盘,大家看热闹看的好好的,突然又来人捣乱,还是一番指控?
    于情于理,礼部都必须站出来,赶紧平息此事。
    否则,谁又能肯定今日圣上心里到底怎么想的?会不会因此而怪罪礼部。
    当然……
    若有心者,却是能从吕本的这些话中,听出不一样的意思。
    其虽然是明着怒斥,但话语中却将在场的京城百姓,以及一众学子抬了出来,这里面的意思就由不得人不多想。
    “圣上。”
    此刻,苏闲心中再度一动。
    声音却是从自己的旁边传来,他转身一看,竟然是宋濂。
    “诚意伯还在京城时,与老夫交好。当初诚意伯突然病重,此后有御医前去诊治,又拖了数月。”
    “在京期间,老夫也曾去看望,诚意伯尚能有说有笑,行走坐卧均不受影响……”
    “可之后,在回乡的路途中这才病亡。”
    “当时,刘涟一直陪在诚意伯身边,其将这些都看在眼里……本以为回乡养老,却不想成了回家守孝,此为人间悲痛!”
    “或许,诚意伯病亡之前后,我等均有不知情之事,今日他时隔三年,才能亲自来京城面见圣上,重谈此事!不如,就让其将心中之话说完。”
    其话音刚落。
    身后,方孝孺也连忙道:“正是此理啊陛下,我大明以孝治天下,但凡一片孝心者,圣上都给其宽恕。”
    “甚至今日……”
    说着,方孝孺竟然将视线看向了苏闲,“今日我等能看到这陛下称赞之麒麟子,演示格物新学。其父不足一年时间,九品变五品,掌国朝财权大事。”
    “何尝又不是陛下当初念在其一片孝心,宽恕其父,才有今日之景?”
    其话音落下。
    苏闲心中一怔,提我干什么?
    而此刻,他显然看到,那刘涟的视线也朝着自己这边看来。
    忽然道:
    “启禀圣上,臣今日能鼓起勇气,面见圣上。”
    “正是一路赶来京城之时,听到此子传闻,遂起此念!”
    “一介六岁孩童,尚且能不顾一切,逾越礼法,替父上奏大胆奏疏。甚至不仅救了一家之命,还救了空印一案中,其它不幸陷入其中者。”
    “臣今年二十有九,再过一年就是而立。怎可连一介孩童都比不上?”
    “其能为父大胆上书,臣何尝不能为父不白之冤,而面见圣上?”
    说着,其再度以头杵地,“圣上刚才问臣,真凶是谁?可有证据?”
    “臣不敢妄自揣测,也无证据,遂回答不敢确定。”
    “可臣纵有千事万事,不敢确定,但唯有一事,纵然挖去这一腔愤恨之心血,也敢确定一事……”
    说着,其忽然高声道:
    “朝有奸佞!祸害忠良,臣父,恐怕也是被其所害!”
    朱元璋高高在上,语气冷漠,不顾此刻群臣惊变之表情。
    只是继续问道:“既然你如此说,咱也直问了,你所言之奸佞是谁?”
    “你且直答,若再顾左右而言他,咱先把你给严办!”
    刘涟抬头,此刻目光阴狠,猛地看向群臣之首。
    声音尖利道:
    “奸佞……就在陛下身边!”
    “臣父就是被其所害――胡惟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