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 哲宗番外
作者:长夜未明   我化身天幕剧透历史最新章节     
    绍圣元年,赵煦带着生母朱太妃以及一众妃嫔移居行宫,却把向太后留在宫里,似乎忘记了这位嫡母。
    若是在从前,赵煦这般不尊重太后的行为早就引得朝臣弹劾了,但现在的朝堂之上却是无人作声,因为向太后的名声已经烂透了。
    平心而论,向太后其实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她甚至还是个贤后。
    她明令禁止娘家的女孩子参与选秀,也不准族人依仗身份求官,因此向太后的名声一向不错。
    赵煦虽然怨恨高太后,但对这位嫡母还是很尊重的,毕竟在先帝册立太子时,向太后就大力称赞他,助他登上了太子之位。
    喜爱也好,投机也好,向太后的确曾为他的皇位添砖加瓦。
    但问题就出在皇位上,向太后支持赵煦为太子,这叫慧眼识珠,支持端王赵佶,这就是糊涂了。
    看看吧,她鼎力支持的端王是个什么鬼样子,他和他的儿子把大宋都给毁了!
    赵煦可谓是恨毒了他,朝臣百姓对向太后也是极为不忿。
    靖康之耻,多少皇亲贵胄因此蒙难,黎民百姓遭到践踏,整个华夏民族都在受辱。
    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怨恨赵佶,甚至怨恨向太后,因为她是那个将昏君扶上帝位的人。
    这对向太后其实并不公平,因为她无法预见到金人南下,大宋土地上的种种惨祸,但她扶持赵佶登基的行为为她招致了无数人的怨恨。
    从前人们赞她是贤后,赞高太后是女中尧舜,现在人们纷纷改口,痛骂高太后老奸擅国——这是赵煦的台词,痛骂向太后祸乱天下,什么有的没的坏名声都给二人安上了。
    高太后还好,已经死了,但向太后还是活着的,因此备受天下人的指责,还有来自朝臣的冷眼——朝臣们并不无辜,但他们选择将脏水都泼到向太后身上。
    赵煦移居行宫,带走了许多人,却唯独不带走向太后,这就很能说明他的态度了。
    宰相章惇接到赵煦的命令后,立即上疏弹劾向太后等一干守旧官员,甚至提出要以误国误民的罪名废掉向太后的太后名位。
    以子废母,有违孝道,但在当下的环境里,倒也不显得大逆不道了。
    向太后自己也很痛苦,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立赵佶,大概是为了自己的尊荣地位和政治主张,可她真的不知道事情会变成这样!
    她以为赵佶的上位带来的只是守旧派的回归,谁知道还把金人招来了?她如其他人一样,下意识把罪孽揽在了自己身上。
    若是早知道此事,她绝不可能立赵佶,悔不听章相公之言呐!
    她身处后宫,但对外界的事情也不是一无所知,朝臣激烈弹劾她,百姓也纷纷骂她,向太后真的受不了了。
    绍圣元年,赵煦前脚去往行宫,后脚向太后便自请废去她的太后名位,她愿意从此吃斋念佛,以此赎罪。
    赵煦要的就是她自请废后,他不想担上不孝的名声,因此马上批准了她的请求,单独为她建造了一座佛堂,供她居住。
    向太后请辞后位,那么太后的位子自然该有人顶上,章惇调转火力,上疏请尊朱太妃为皇太后。
    章惇可成了朝中的大红人,既是新党,也是官家的心腹,力挺朱太妃,还一眼看出那赵佶不是什么好东西。
    一时间,章惇名动天下,权势愈发炙手可热。
    向太后这个倒霉推手都没能幸免,赵佶这个罪魁祸首,受到的惩罚只会更重。
    向太后并不是主要责任人,因此自请废后算得上识时务,赵煦也不想为难她。
    但赵佶就不一样了,哪怕他自请废去王爵。甚至上交全部家财,也不能饶过他。
    赵煦将本就缺胳膊少腿的赵佶关起来,找了几位郎中给他治伤,这当然不是因为赵煦善良,还是他准备了更痛苦的招数。
    他召来全天下最顶尖的几位刽子手,问道:“尔等可有办法将人千刀万剐,却不致其死亡么?”
    几位刽子手:“……”
    这是不是有点丧心病狂了?
    而且这种办法真的存在吗?!他们虽能保证犯人不会一剐就死,但不能保证犯人能活过全程啊!
    有人小声问道;“不知这人犯是谁?莫非是端王?”
    赵煦一脸高深莫测,几位刽子手都懂了,瞬间两眼放光!
    “官家放心,小民必定能让那厮痛不欲生,后悔来到这世上!”
    他们回去把刀子磨得很锋利,然后就开始剐赵佶。
    在此之前,狱卒已经让赵佶尝遍了天下所有恶毒的刑罚,他可以说是已经奄奄一息了。
    但赵煦觉得不解恨,一定要千刀万剐,愣是找人把他治好。
    正如刽子手们所言,赵佶痛不欲生,非常后悔生下来,恨不能马上咽气。
    但刽子手们高超的技艺并没有他如愿,他愣是挨到了后半段才死。
    赵桓比较幸运,还没来得及出生,爹就死了,以后也没机会出生了,不然赵煦非要把他也给剐了。
    赵佶死了,后院女眷却还活着,赵煦想到靖康之耻时,这些女眷可能也是被俘北上的一员,不由心生怜悯。
    他给了她们一笔钱,帮她们改头换面,让她们都改嫁了,不愿意改嫁的就到宫里做女官。
    处理完乱七八糟的人,赵煦没忘了自己的儿女们。
    他的儿子还没出生,几个女儿倒是出生了,但身体都不是很健康。
    移宫后,赵煦积极求医问药,身体好了许多,女儿们看着也健康了些。
    他知道自己的底子不好,即便养好了身体,恐怕也活不了几年,有了儿子,也会因为年幼,压不住局面。
    最好的选择,就是过继。
    他在宗室中仔细挑选,避开了太宗一脉,从太祖一脉选中了庆国公赵令譮,此人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但本人好学持重,有君子之风,且擅长骑射。
    赵煦认为下一任皇帝不能是软弱无力之人,因此选中了他,赵煦还能叫他一声弟弟。
    但赵煦不知道的是,他的孙子便是那位被赵构过继的宋孝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