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廉死了,高廉的全家、还有高廉手下的大小官员们都死了,他们都死在了梁山义军的刀下。高俅这口气,如何能咽得下?并且,他还听说,当年他用尽了手段想要斩草除根的那个教头林冲,就是梁山主要头领之一。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报这个仇。可是他看得明白,不管是杨光华还是蔡京,似乎都不急于替他报这个仇。看来要报这个仇,要挽回自己的面子,还得靠自己。可他也知道,没有杨光华和蔡京的支持,他很难达到目的。所以他回到太尉府之后,就让秘书和长史,也就是他的参谋长,抓紧时间拟写给皇上的报告。
蔡京这边呢,确实并没有多么重的紧迫感。他觉得虽然梁山军打下了高唐州,杀了高廉及家人和一众官员,但是毕竟是一窝水洼草寇,成不了什么大的气候,朝廷真要调集大军征剿,很快就会把他们灭掉。至于高唐州死了那么多人,在蔡京看来,既然是发生了一场战争,战争还有不死人的?正常嘛,因此他并不觉得是什么重大的事件。当然,他也理解高俅的心情,毕竟死的是他叔伯兄弟的全家,丢的也是他的脸。他若能剿灭那帮水匪贼寇,最好不过;若一时灭不了,也只能等条件成熟再说。
第二天,太尉府写给皇上的奏书就写好了。送给蔡京之后,蔡京做了一点修改,让他送太师审阅后再报给皇上。到杨光华手上,杨光华眨眼间就看完了,说:“很好,报吧。”
可是,高俅为难地说,“按照皇上的交代和太尉府的职责呢,这份奏书当然应由下官亲自去交给皇上,可是......”
杨光华知道高俅说的什么意思,就说,“先放我这儿吧,我马上给皇上送去。”
高俅看着杨光华去了皇上的会客厅,如释重负般的吁了一口气,心里说:“且等皇上有了旨意,看我怎么收拾你梁山贼寇,哼!”
杨光华拿着太尉府的奏书,来到徽宗的会客厅,先让张宁在门口向皇上通报到:“皇上,太师有要事禀报”。
过了一会儿,徽宗才回应道:“啊,进来吧。”
杨光华进门看到,李明妃端坐在旁边的椅子上,见他进来对他微微一笑,算是打了个招呼。徽宗问道,“光华呀,有什么大事啊?”
徽宗知道,这几年早就养成了习惯,只要不是特别重大的事项,杨光华、蔡京和高俅都不会轻易来找他。凡是皇上的权力和要处理的事情,都授予了杨光华;其他政军系统的事,分别由蔡京和高俅负责处理,不需向皇上禀报。一般的事情他们都能自己处理。所以只要这三大“金刚”来禀报,徽宗都是这样问。
杨光华给徽宗行了礼,又给李明妃也行了礼,说道:“皇上,前几日啊,梁山那些贼寇为了跟高唐州知府高廉他们的一点纠纷,派出大军围困高唐州,围困了十多天......”
徽宗做了个让杨光华停下的手势,说,“你把奏书放下吧,我看看就行了。这事啊,高俅来说过,我让他立即派兵征剿,什么结果?”
杨光华知道,徽宗不喜欢别人打扰他和李明妃的娱乐活动,便放下奏书,说道:“噢,奏书里都写明了,请皇上您先看吧。看了之后您有什么旨意,让张宁告知臣下,臣下马上就办。”
说罢,又给徽宗和李明妃各行了个礼,退出了房间。刚出门,徽宗就笑着问李明妃:“明妃啊,你看我这个大秘怎么样啊?”
李明妃还是满脸带笑,眼神里都含着笑,含着蜜糖一样的甜笑,看着徽宗说,“不是说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龙凤才能配,金玉才成对,皇上您可是历朝历代最英俊潇洒帅气英武的帝王。臣妾也多少看过一些书,了解一点历史上的东西,臣妾知道,作为帝王,您之前就说过,你们说的叫前无什么来着?”
徽宗道,“前无古人。”
李明妃接着说,“就是嘛,您是前无古人的,像您这样的帝王,你跟前的臣子还能差了吗?不管是长相身材说话做事还有那人品,肯定都是人间极品呀,我见过多次这个太师了,看他这么年轻,这么英俊帅气,他做秘书该有几年了吧?”
徽宗说:“你猜。”
李明妃就说:“他该是不如皇上大,有个三五年?”徽宗哈哈一笑,说:“哎呀,我的爱妃呀,看来你的眼光,嗯,还需要好好的锤炼呢。朕这个大秘啊,跟朕是同岁,也是跟朕同年进入皇宫的。朕登基的当年五月份,他从泰学院毕业,就来到了朕的身边,一直跟着朕,无比的忠诚,并且朕曾经封他为大宋第一才子,至今无人能超越。不论学识修养还是能力处事,特别是对朕的忠诚度,无人能超越。”
李明妃咂咂嘴说,“哎呀呀呀,皇上哎,您真不愧是圣君明主的眼光啊,你看人怎么这么准呢?”
两个人围绕杨光华聊了半天,徽宗才翻开那封奏书看了起来,看着看着脸色就开始变暗,只见他把那份奏书砰的一声拍在茶几上说到,“无用的蠢货!连几个水匪毛贼都对付不了,竟然让人家杀掉了知府,几乎屠戮了整个高唐州,让朕的颜面往哪搁?张宁,快去,马上给我把太师宰相和太尉都叫到这里来!”
李明妃见此情形,就说,“皇上您忙吧,等您忙完了臣妾再来。”
这次,徽宗没有让李明妃在这里看着他办公事,而是痛快的说道:“啊,你先回房吧,要不然你在这里,朕还不好意思发火。朕要狠狠的整治他们一顿”。
大约一刻钟之后,三大金刚就一起来了。
三人都知道是什么事情,自然谁也不敢坐。特别是高俅,两眼眨巴着,不知道往哪里看,两只手也不知道往哪里放,怯怯的站在蔡京的身后,像要躲藏起来似的。他觉得要刮大风下大雨。
果然不出高俅所料,徽宗抓起那封奏书,冲着高俅,厉声喝道:“高俅!”
自从高俅当了太尉,一般情况下徽宗都是叫高太尉,这还是第一次直呼他的这个大名。听到徽宗这样叫,高俅禁不住哆嗦了一下,应道:“臣下在。”
徽宗抓着那份儿奏书在空中挥着,那奏书的纸张哗啦哗啦响着,徽宗大声训斥道,“朕曾经给你说过,只许胜不许败,倘若败了,朕要你的人头。你也承诺了的。可你终归还是败了,不但败了,还丢了一个高唐州。你让朕,你让大宋的颜面何在?难道大宋养着百万军队,就打不过几个毛贼水匪?你就是吃干饭的吗?你自己说吧,怎么收场?说!”
三大金刚陪伴徽宗二十多年,极少见徽宗如此发大火,他们意识到了这件事在徽宗心中的分量。若在平时,杨光华把事情解释一下。只要他说话,徽宗就会熄火。可是杨光华知道自己现在的策略,所以他不吭气。再说皇上已经说了,让高俅说话,他和蔡京就都看着高俅。徽宗也像看着仇人一样盯着高俅,两眼冒火。
高俅的两只脚在地上搓着,两手也对搓着,嘴唇发白,双眼无神,两片嘴唇搅动着,半天才哆哆嗦嗦的说道:“皇、皇上,那天臣从您这里回去之后,接着就研究了方案,派出童枢密带着人赶往齐州和德州调兵,原计划是从齐德二州调集兵力后,就直朴高唐州。可、可是他们刚到德州,就接到报告,高唐州已经陷落了,梁山贼寇已经把高唐抢劫一空后逃回了梁山。不、不是臣下不作为,实在是那些贼寇势大且并且狡猾,听说他们都弄了好几个朝廷的官员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比如青州指挥使秦明,还有些州的团练。”
徽宗听到这里才感觉到,事情远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也不是高俅不作为,或能力不行。就打断高俅的话,又问蔡京和杨光华:“这些情况,你们事先都不知道吗?”
杨光华依然不说话,蔡京解释说,“我们只知道宋江这支贼寇军,比浙江方腊,起事要早一年多,并且队伍也发展的快,据说现在已经有几万人。他们有两点跟方腊不同。一是没有像方腊那样提出要推翻大宋朝,建立新王朝,他们只说要替天行道;二呢,是他们光打城池并不占领,攻打过青州、淄州、祝家庄,这次又攻打了高唐州,他们每攻打一处,打破城池之后,杀戮一通,然后抢走粮草布匹马匹和物资、财物等等,就逃回梁山。我们也先后责令地方官府对他们进行过征剿,可是每一次地方官府都打不过他们。这回他们攻打高唐州是最严重的一次。”
蔡京并不想向徽宗详细介绍高唐州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因为他知道徽宗并不了解,并且他也不说梁山贼寇“只杀贪官不反皇帝”的口号,说的多了反而给自己下套,所以他只说到这里就不再吭气了。
徽宗已经从蔡京的话里明白了一些东西,就说:“看来这些梁山贼寇,势力不小啊,你们可不能轻视了,他们现在虽然没有提出要推翻大宋,但是养虎为患,等他们的势力达到相当程度的时候,他们就会向朝廷要江山的。你们务必要意识到这一点,朕只给你们一句话,尽快剿灭这股贼寇,浙江那边,只要地方官府能对付得了,可以先不管,先把离京师近的梁山这帮人清理了,再收拾浙江的方腊。梁山离京师有多远?”
杨光华回道,“军队急行军的话,三天多就能到。若是昼夜兼程,用不了两天两夜。”
徽宗一听这话,顿觉一股冷风穿过脊梁,直接冲到了脑门,就说道:“这情况很危急嘛!这样吧,抓紧荡平他们,不管采取什么办法。最多三个月。宰相,这是你的事,你全面负责。高太尉,以前你们没有给朕提供详细情况,既然是这样的情况,就先不追究你了。你这边只管作战,总协调有宰相,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让太师出面。你们三天之内,先拿出一个征讨方案,交朕看,朕满意了,确定下征讨期限,你们再去落实,没有特别重要的事,不要总来找朕。”
三人立即双脚一并,来了个立正姿势,挺着胸脯,但是声音却很压抑的说了一声,“臣下记住了,一定不负皇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