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义愤填膺的几句话,令杨光华心中为之一震。但说话的语气却很是冷静、沉稳。他说,“崔大人,这话有点夸大其词了吧?皇上做这个决策我是知道的。皇上是站在大宋的全局、着眼于未来。咱们呀,都是朝廷的高官重臣,考虑问题啊,首先要站得高,要看得远。目光短浅,就看不到事情的长远发展趋势、和未来的光明前景,就不可能做出正确的科学的判断,更不可能做出复合客观规律并具有前瞻性的决策。”
本来陈中和崔浩,来找杨光华的更重要目的,是想直接觐见皇上,提出他们的看法和要求,希望皇上能给一个令他们信服的说法。可他们没想到,杨光华不但没有直接给他们答复,而且几句话就封住了他们的嘴。两人面面相觑,半天没有再说什么。
倒是杨光华,又说道:“其实你们能发现问题,及时的来跟我沟通,给我提供信息,这就拓宽了我的思路,也开阔了我的视野,我感谢你们,非常感谢。这件事啊,你们先不要急于下结论,也不要急于做决定,甚至想着要弹劾谁谁谁。我觉得,不管是咱们,还是御史台的官员们,以后呢,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是不是应该换一个角度?我们的职责是什么?大家都很清楚。但是我们履行职责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们的根本目的啊,不应该是为了处理哪个人,也不应该单纯是为了树立咱们御史和御史台的形象,显示咱们的能耐、魄力和胆识;而应该是放在为皇上和朝廷决策提供可靠的保障,有力的保障,科学的保障,也就是说我们向皇上提意见建议也好,我们要弹劾哪一个官员也好,目的都应该是,把朝廷的事情、把皇上要求办的事情,办得更好更有效,为了把国家建设的更发达、更富强,为了使我们的大宋江山更加牢固,千秋永固。那么按照这一个标准对照一下,两位能达到吗?自己以此作为尺子来量一下,作为镜子照一下,好好的看一下,能不能达到?”
杨光华这一番话说下来,陈中和崔浩的确是无言以对了。他们自从到御史台做御史以来,的确做事情的目的和方向,都像杨光华说的一样,缺乏的是高远的目光和深入的思考,特别是对事情本质、问题关键的研究和思考。尤其陈中,多次跟杨光华交流和交谈,也真正认识到杨光华的厉害,他不服都不行。两人只好收起了刚来时的气势和锋芒,喏喏的向杨光华告别。
杨光华站在大殿门口,望着两人走后,刚转过身,要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就听徽宗说,“这个陈中又来干什么?他是不是又要弹劾谁呀?”
杨光华便往徽宗跟前走了几步,说:“哦,不是的,他带着崔浩,来跟我探讨一下,最近咱们要甄别和处理一部分官员的事情。前段时间,我给他们出过一个题目,让他们按照皇上的教导,去思考一下,言官也好,御使也好,御史台也好,他们的任务目标究竟是什么?玉石和玉石台怎样才能够更好的为皇上、为朝廷的决策服务,为皇上和朝廷决策保驾护航?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讨论,有了一个答案,所以就来找我交流。”
徽宗对御史没有好印象。上一次,他就很不高兴,要不是杨光华劝着,他真想把这个陈中猛尅一顿,免得一天到晚踩别人的脚后跟儿。杨光华这么一说,徽宗觉得,杨光华抓问题抓的很准、很到位,这的确是需要这些言官和御史,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正确回答出这个问题,对他们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和启发。所以徽宗就说,“好啊,光华,你出的这个题目啊,真是太好了。我倒是也想过,让他们去思考这个问题,我还没来得及说呢,你替我说了。很好,让他们思考清楚了,以后啊,就按这个思路去做事情”。
杨光华知道,徽宗这是又累了,恰好看到他们了,就顺便问一句。他并不想把蔡京所搞的那些事,让皇上知道。这件事,是他和蔡京按照皇上放权的要求,第一次假借皇上之名,下达涉及重大问题的诏书,并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声势虽说不上非常浩大,但也不小的官员清理运动。一旦皇上了解了真情,皇上有什么看法还未可知,万一小皇上情绪一波动,怪罪到蔡京头上,进而怪罪到自己头上,这事儿可就是麻烦。因此现在瞒着皇上,是非常必要的。
杨光华很清楚自己的使命,就是保证蔡京所主导的各项工作,特别是眼下这场运动,要顺利进行下去。他知道这样一场涉及数百名官员的大清理运动,虽然不可能动摇大宋朝官员队伍的根基,但是只要有蔡京在台上,他就会像老榆树干的钻心虫一样,一点一点的,将本是结实无比的老榆树给啃噬掉。
眼下,以陈中为代表的言官队伍,和以火云为代表有正义感的官员的抗争,已经平息下去了。他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侯振中的问题解决好。杨光华稍作思考,就给蔡京写了一封短信。
这段日子,蔡京忙得简直是四脚朝天了。哲宗朝期间司马光等人给过他的难堪、徽宗登基之初他的被贬,还有他曾经遭受过的诸多憋屈事,他要一条一条、一桩一桩地清算。活着的,清算本人;死了的,清算后代,就连他们的尸首也不能放过。所以,他凡事都亲自过问,都严格审查,一点一滴、蛛丝马迹都不放过。他还要平衡好跟杨光华的关系,及时准确地捕捉皇上的信息,以防后院起火。
这不,正当他仔细审查着第二轮应受处理人员名单时,杨戬给他送来一封信,说是杨光华写给他的。
蔡京立即抛开手上的事情,先看来信。信中说:“得知刘贵妃之表弟侯振中原任颖昌府通判,在本次甄别清理过程中,因所上奏章中有内容触犯规定条款,已受到处理。圣上今晨问到,有无转圜可能?此人本是进士出身,如能,可否复职,并更上一步?请宰相断处。”
蔡京捏着信,抬眼望天,眼球缓缓地转动了几圈,便喊强俊明:“快,马上查一下,颖昌府侯振中,是怎么处理的,现在是什么情况。”
不到一刻钟,强俊明就把一摞材料放到了蔡京眼前,最上面就是侯振中,页头上三个大字格外刺眼:已革职。
蔡京大瞪着双眼,盯着那份材料,皱着眉头看了半天,先让强俊明把给侯振中革职处分的材料焚毁,又让秘书刘之远带人去把张商英、方庆义都叫到了办公室,开了一个紧急会议。
两天后,侯振中正在家中愁眉不展、跟家人商量着回海南老家呢,突然大门外有人高声喊道:“侯振中在家吗?快接朝廷公函!”
朝廷公函?侯振中以为听错了,可仔细听,没错!他的头“嗡”地一声,两眼瞬间发黑,身体摇晃,只得靠在墙上,直到送信的公差进了大门再喊,他才稳住心神,也稳住身体,双手接过来信,忘记了招呼公差,便哆嗦着展开,不等看完,早已泪流满面。母亲、妻子和一双儿女,全都呆呆地看着他。自从他被革职,全家人就如同天塌地陷一般,不知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此时又见公差来,不知又是什么祸事,因此一个个如惊弓之鸟,瑟缩着颤抖着看着一家之主,一看他哆嗦着双手泪流满面,便一起哭起来。
正当哭声越来越大时,就听一声大吼:“老天有眼哪!皇上万岁!杨大人千岁啊!好啦,都别哭啦,我,侯振中,翻身啦!”
全家人登时停住了哭泣,愣愣地看着侯振中,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侯振中把信伸到母亲眼前,对母亲、也是对全家人说:“娘,我没事啦,没事啦。”
说着,大笑起来。
原来,信封里装的是,大宋朝吏部“关于为侯振中恢复职务的通知”和吏部“关于任命侯振中任工部员外郎(正七品)的决定”手抄件,他看着这两份文件,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可他使劲擦了三遍眼睛,又使劲摇了摇头,再仔细地看,没看错,是真的!这才大笑起来,笑得满眼泪水,笑声听起来很是别扭、很是难听。
母亲见儿子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既觉得莫名其妙,又开始担心起来:担心儿子是不是神经出了问题。就擦了把眼泪,一把攥住儿子的手,哆哆嗦嗦地晃动着,两眼直看着儿子的脸,问:“儿,儿啊,到底怎么了?啊?到底怎么了?”
侯振中已经冷静下来,擦干了眼泪,脸上现出了总是高兴时才有的生动,看着母亲,对着全家说:“好啦好啦,官复原职啦,还提拔了,提拔到朝廷做官去啦!让三天内报到上班。我明天就去。”
本来,他还想说,“全靠我同学帮忙”的,可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听到这喜讯,母亲一下蹲在地上,抽动着肩膀,又哭了起来;妻子则捂着眼睛跑回屋里去,“呯”的一声关上了房门;只有两个孩子,一边一个,冲上来,抱住侯振中,嘎嘎地笑着,打起了三人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