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永乐大典》
作者:熊熊猫呀呀   当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后最新章节     
    【脑子好痒,要涨知识了#
    还有谁不知道,在600年前我们就已经有搜索引擎了。
    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在条目中称——中国人在明朝撰写的永乐大典,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有多全呢,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经史子集、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还记录了很多离奇灵异古人做的光怪陆离的梦。
    每个人都能在里面找到喜欢看的内容,应有尽有。】
    评论区
    网友a:这么讲吧,永乐大典把当时所知道的几乎一切都写进去了。
    网友b:朱棣当初想,哪怕大明亡了,永乐大典也可以流传后世。但他万万没想到如今会成为外族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线索。
    回复
    (不仅仅是了解,而是窃取[微笑][微笑][微笑])
    (对,是全窃走了,许多成就都被他们安在自己头上)
    (朱棣如果知道他的盔甲宝剑都在外族人手里,真的会气死[流泪])
    (永乐大典可是和传国玉玺一个级别的国宝)
    (现在永乐大典在英国博物馆[流泪][流泪][流泪])
    (英国抢了一大半永乐大典,科技部分被他们隐藏了)
    (气死我了[流泪])
    苏粒也好气,她点进永乐大典相关词条。
    【天下奇书《永乐大典》——
    从来没有人敢在这本书面前说倒背如流。
    因为这是一套将近4亿字的天下奇书,他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封神之作——《永乐大典》。
    朱棣可能不是一个好人,但他一定是一位好皇帝。
    可是在儒家的道德体系中,靖难之役,就是朱棣一生最大的污点。于是,朱棣在盛世修理书的传统下,便决心编撰一部前无古人的《永乐大典》来证明自己。
    武有封狼居胥的不世之功,文有修书撰典的千古佳话。
    在了解朱棣的永乐大典之前,你要知道,在没有互联网的古代,类书,就是人们检索资料的重要数据库。
    所谓类书,就是以类为聚,把相关内容汇编在一起。当你查某一个关键词时,就能看到很多关联性内容。
    而有最全百科全书之称的永乐大典,就是这种类书中的巅峰造极之作。
    比如你在永乐大典中查询“蓉”这个字,那么就会看到来自各个典籍与“蓉”相关的内容。
    不但有《格物丛谈》对芙蓉这一植物的解释,还有《农桑撮药》芙蓉经济价值的说明。
    甚至连王维、柳宗元等诗人关于芙蓉的诗句,都能一应俱全。
    永乐5年11月,《永乐大典》完成。
    此书收录上至先秦下至民初的各种书籍,七八千余种,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视葬、道经戏曲、工艺农艺等华夏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并且这11,095册,22,877卷,共计3.7亿多字的工作量,全部是由人工一字字的抄录而成。
    另外,极其难得的是,全体人员严格遵循“只收录不篡改”的原则,保证了资料的真实性。
    仅凭这一点,就与后面的《四库全书》孰高孰低,高下立判。
    时隔百年,皇宫奉天门三大殿发生火灾,永乐大典因抢救及时险逃一劫,但作为此书的超级书迷嘉靖皇帝,为防患于未然,决定重抄一本作为副本流传于世。
    可是非常蹊跷的是,副本刚刚做完不久,永乐大典的正本便从此消失匿迹,不知去向,成为永远的历史之谜。
    然而,作为延续永乐传奇的嘉靖副本也是注定命运多舛。
    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清点永乐大典,发现已经丢失了1000余册,《四库全书》编撰完成之后,对《永乐大典》的管理更是逐渐放松起来。
    到了道光年间,贪腐的官员开始伺机夹带偷窃,将所偷之书以每册十两的银子卖给了洋人。
    到了光绪元年,修翰林院时,清点《永乐大典》所存不足5000册。
    光绪三年只剩下了3000余册。
    光绪19年就仅剩下800余册。
    光绪26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战火之中,侵略者对《永乐大典》肆意抢掠,甚至用《永乐大典》代替砖块,构筑宫室或者纵火焚烧。
    一时多达11,095册的永乐大典,仅剩余64册。
    直到新中国成立,永乐大典得到各方捐赠,国家图书馆才收集到161册永乐大典,而这些早已泛黄的纸页,仿佛依旧在向世人诉说着,当年那个属于永乐大典的光辉岁月。】
    怎么会这样!苏粒气死了,怪不得说这本书和传国玉玺一个级别呢。
    这可是几千年的结晶,呜呜呜好心疼。
    评论区
    网友a:一万多册,搞到只剩下一百多,真的很心痛,这些都是呕心沥血的传世着作[流泪]
    回复
    (六十多册全部都在大英博物馆,听的好心痛[眼含热泪])
    (日-本抢了永乐大典两百多卷)
    (《四库全书》乾隆把对大清不利的全删了,永乐大典才是真正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里面肯定有东西。肯定有影响到英国的快速发展。但是能影响多少就不懂了)
    (马可波罗称中国是天堂,知道是哪年不?永乐大典,天工开物之后,欧洲突然就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了)
    (真的吗)
    网友b:迁都,修书,五征漠北,下西洋……朱棣干全了
    回复
    (五征蒙古打到贝加尔湖[看][看][看])
    (铁木真老家[看])
    (朱棣的功绩不止开疆拓土)
    (而且他是难得的拥有海权意识的皇帝)
    (天子守国门,航海外交,修建紫禁城 ,永乐大典等等,可见他的思维及眼界格局领导力行动力)
    网友c:我认为永乐大典比任何一样文物都还要重要
    回复
    (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要是没被毁掉,能了解不知道多少失传的技术,知识,历史谜题等等)
    (或许,朱棣墓里有嘛[狗头])
    (嘉靖的墓里会有吧,毕竟叫永陵[看])
    (如果永乐大典真在嘉靖陵墓里,那嘉靖的名声可能都好上不少 [捂脸])
    (但是可能风化了)
    (永陵遥感探测里面都是地下水,嘉靖棺材估计都水上漂,大典真在里面也烂了[思考])
    (乐观一点好吗,地下有暗河排水。而且嘉靖皇帝迷信道教,对风水更是讲究)
    (我一直觉得乾隆破坏永陵,不只是为了几根楠木柱子)
    (他只动了地面上的,地下应该没动)
    (你的想法有点危险啊[狗头])
    (现在的技术还达不到,况且如果不是墓本身损坏,国家也不会主动破坏)
    (永乐大典要是出来,朱棣皇帝排名可以一个巴掌内了)
    ——————
    明以前的朝代听闻都无比可惜又气愤。
    听起来,这是一本奇书啊,一万多册,两万多卷,这是耗费了多少的心血才能完成的作品。
    虽然明朝比较靠后,他们不了解这个朝代和这个皇帝,但这本书的价值天幕可是说的清清楚楚呢,都和传国玉玺一个等级了!
    怎么就丢失了呢。
    还流落到国外这么多。
    想到那些偷窃的官员,竟然还把书卖给了洋人,无数人唾骂,真是寡廉鲜耻,这种事都做的出来!
    官老爷都这么有钱了,还贪图那点银子。
    许多人若有所思,后人好像对于这类书籍重视的很,民间的奇技淫巧,若我能也整理个一二三出来,是否也能留名青史呢。
    秦朝的匠人也开始记录自己的匠术,天幕已经把造纸术和印刷术教授给他们了,后人对兵马俑似乎很感兴趣,不如把制作手法记载下来,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也不亏。
    有了天幕的影像,各朝各代都开始不自觉地记录各种技艺。丝绸制作,瓷器,刺绣,建筑……
    多写几份,所有子孙每人传一份,看那些蛮夷抢不抢的走!
    ……
    汉,刘彻:“这封狼居胥后世成了个形容词吗,这个皇帝不错,是亲自上阵吧,武功不凡啊。不过朕有去病,朕只需等去病的好消息就行了。”
    说完还颇为得意。
    皇帝排名一个巴掌内,真想知道排名前列的皇帝都有谁,他汉家皇帝占几位。
    ……
    清,乾隆很愤怒,天幕夸《永乐大典》就夸,为何拿他《四库全书》做衬托!
    他的《四库全书》有卷,三万六千余册,八亿字,可是《永乐大典》的三倍多。
    他或许删减了,但他难道一点功劳也无吗!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凡被乾隆认为违悖伦理纲常、不合义理名教、讥贬满族先世、危及皇朝统治地位的,均在禁毁之列,是一场禁毁图书的浩劫。
    乾隆并不觉得自己有何错,这不过是维护统治的手法而已,史上焚书的皇帝多了去了,秦始皇不也焚书过!
    若那朱棣不是汉人,他也会做相同的事的,乾隆气极又堵不住天幕的嘴,只能无能狂怒。
    皇帝很愤怒,底下的朝臣却心思各异。
    面对皇帝吩咐要焚毁的书,有些人于心不忍,偷偷抄了些藏起来。
    不知藏哪的干脆往入土的人墓里塞。
    也不知能否藏的住,藏的了几时,但,能救一点是一点吧。
    清朝不同的时空中,看管书籍的官员慌张的开始清点《永乐大典》。
    竟然还有人敢偷窃还拿出去卖,以往有些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事不关己,现在天幕都专门说出来了,可不能不管了。
    况且卖的还是洋人!真是无耻之至!
    一些爱国官员咬牙切齿。这次绝不能容忍这种事发生了,不管《永乐大典》是谁编撰的,也是他们华夏的东西。
    ……
    明洪武时期。
    整个大殿都沉默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天幕说什么?
    明成祖朱棣???
    靖难之役???
    朱元璋宛若被雷劈了一般,脑子空白了一瞬。
    哪怕之前有过一些怀疑,但他大抵是不信的。
    标儿地位如此稳固,除了他谁有可能坐上那个位置,这天下,谁敢不服标儿。
    怎么会是老四,还是明成祖,还靖难,这些东西出来,傻子都知道继位过程有问题!
    “朱棣你给我滚过来!”朱元璋一声怒喝,望向不远处的朱棣。
    朝堂上,所有人齐刷刷转头,也跟着将目光投向朱棣,大为震撼。
    没想到啊,燕王竟有这么大能耐。
    看看朱元璋怒火冲天的样子,所有皇子和朝臣都默默远离了朱棣。
    嗯,明成祖很厉害,但现在上面坐着的是洪武帝,这可不是个心慈手软的主。
    朱棣也傻了,他甚至都听不到朱元璋死亡般的怒吼。
    ……谁?什么明成祖?我是谁来着?
    他感觉整个人都飘在天上,做梦一样,天幕夸我呢,夸我什么,夸我是个好皇帝。
    ……好皇帝?!
    朱棣瞬间被泼了一盆冷水,完了,他是不是活不过今天了。
    他急切地望着朱标:“大哥!你是知道我的啊!!!”我怎么会是那种人呢!
    不管心中如何想,他必须得先表示自己对皇位一点也不觊觎。
    朱标一脸新奇地望着朱棣,他原本可能知道一点,现在有点不知道了。
    不过毕竟是自己弟弟, 天幕对朱棣也是一副赞扬的语气,况且自己身为太子,此刻反而要沉着冷静。
    不管真心还是假意,朱标还是开口了。
    “……爹,未来发生了何事还尚不清楚。靖难,平定变乱,什么变乱天幕没说,总得给老四一个机会吧。”
    朱棣狂点头,对啊对啊,后人才说了什么啊,爹你可不能一杆子打死。
    “呦,咱哪敢呢,这可是后人极尽称赞的明——成——祖呢,咱能对他做什么。”朱元璋冷哼,把“祖”字说的阴阳怪气。
    到底是自己亲儿子,虽然他最疼朱标,但也不可能把其他儿子杀了。
    朱元璋此刻的暴怒七分真三分假。后人到底是在夸朱棣的,说明这小子皇帝干的不错。但如今的太子是标儿,他若不有所表示,天下人该如何看待标儿。
    他表达了态度,标儿出言劝谏,也让朝臣看到了标儿的胸襟。
    其他的,天幕结束再来掰扯吧。
    朱棣这兔崽子,不揍一顿他气不顺。
    朱棣委屈,他什么都不知道啊,他现在不过是一个弱小可怜无助的燕王!
    这些问题该去问那个明成祖。他啥也不清楚还得背锅,夸奖是那个明成祖受的,凭什么骂要他来挨啊!
    ……
    永乐朝可没这么精彩的大戏了。
    朱棣来回踱步,一边开心一边生气。
    原来后人这么看我的呢。
    还说什么他觉着哪怕大明亡了,《永乐大典》也可以流传后世。
    他大明如今蒸蒸日上,其实他压根没想过这么多,搞的他还有点怪尴尬的。
    不管,还是后人懂他,他就是这么有远见!不论他之前如何想的,反正现在他就是这个想法了。
    不过他什么时候成了明成祖了,他可不是“祖”啊,哪个王八羔子给他搞了这么一出,他可是“顺位继承”的,要当也该是“太宗”!
    又想到儒家,儒家咋这么多事呢,哪哪都要说一嘴,后人都承认他了儒家还就着靖难叽歪个不停。
    还有那些外国人,连他的盔甲宝剑都敢抢,这些个朱家后代怎么回事,连本永乐大典都保管不好,干什么吃的。
    后人急到为了永乐大典还肖想他的墓,朱棣都傻了,别啊,这可使不得!
    想到他和永乐朝臣的心血竟然被人抢了,朱棣又想捶他的大胖儿子了。
    天幕可说了,永乐大典要是还在,他的皇帝排名还能进几位呢!也不知他如今在第几位,嘿嘿。
    不行不行,这永乐大典得多备几份啊,后人这么喜欢呢,还拿传国玉玺比上了。
    虽然明朝已经普及印刷术了,但这么宏大的一本书,确实也是要耗费很多精力的。
    不过朱棣现在乐意,人不够就多招几个人,钱不够就去海外捞,反正多多益善。永乐大典必须给朕流传到后世,半点闪失都不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