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完结
作者:星辰晚   在下崇祯最新章节     
    朱由检登基二十五年,这才真正的触碰士绅阶层的根本利益。
    二十五年了,朱由检做了充分的准备,军队已经基本全部掌握,朝堂上也提拔了大量的亲信,另外还准备了大批候补官员。
    要是那些人以集体辞官做威胁,朱由检也不怕,到时候可以及时的补上。
    大明朝什么缺,唯独不缺想做官的人。
    同时,军队驻扎在各个要地。
    老将爪哇伯贺虎臣,担任南京守备勋臣,掌南京京营。
    永城伯侯拱极,这是老永城伯侯世禄之子,侯世禄去世之后,他的儿子侯拱极承袭爵位,成为第二代永城伯,他率军驻守徐州。
    旧港侯杜弘域,这是老旧港侯杜文焕的儿子,他也是承袭其父爵位,领兵驻守南昌。
    江户伯黑明道,率军驻守杭州。
    平东伯曹变蛟,率军驻守武昌。
    平北伯孙应元,领兵驻守广州。
    南方重要的城池,基本上都派人驻守,就算是哪发生民乱,也可以迅速弹压。
    不过,这些都不算什么,朱由检做的最重要的准备,就是他培养了一位合格的继承人,那就是太子朱慈烺。
    明朝的皇帝登基之时,大部分都很年轻,甚至有的可以说是年幼。
    这就面临一种情况,皇帝年轻,可他面对的大臣,无一不是宦海沉浮几十年的老官僚,他怎么可能斗得过那些人精呢。
    所以,明朝皇帝的一般选择就是,前期示弱,在非必要的问题上,做出让步,慢慢的积累力量,培植亲信。
    等到时间长了,有经验了,朝堂上也有亲信了,才能够做出一些事情来。
    可往往到了这种时候,做出一些成绩来了,但人却没了。
    人亡政息。
    太子朱慈烺,崇祯二年生人,如今也二十多岁了,是朱由检手把手教出来的,由方正化担任其伴读太监,负责其安全。算是顺利的成长起来了。
    就算是朱由检自己出了什么意外,由太子继位,二十多岁的人了,就算是登基之初没有根基,做出一些让步,但也不至于被下面那些臣子随意摆布。
    提起大明朝的继承人,就不得不说好圣孙朱瞻基了。
    朱瞻基这个好圣孙,真的好吗?
    答案是当然好了。
    朱瞻基面对的是在洪熙年间已经崛起的文官集团了,他在位期间,没少弃地,交趾都司就是他在位时期放弃的。
    宣宗在武功当面确实是有瑕疵,但是他在文治方面,确实是当的起好圣孙三个字的。
    因为他推出了司礼监,以内廷制衡外廷。
    司礼监虽然是由宦官负责,被文人所不齿,但是,它却是大明王朝政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试想一下,若是没有司礼监,那大明朝,可就又众正盈朝了。
    大明朝的官员,南直隶、浙江、江西,这三个地方出身的人最多。
    这三个地方,也是大明朝最富庶的地方。
    我当你大明朝的官可以,但是,你让我收我自己家乡的税,那就不太好了。
    所以朱由检在用人上也格外注意,户部尚书路振飞,直隶人,税务司尚书马士英,贵州人,分管户部的大学士范景文,直隶人。
    就连新任命的江苏布政使,也是之前在江苏任职过的耿章光。
    整个江南地区的主要官员,基本上没有江南本地人了。
    得先确保财政这一块不会祸起萧墙,才能安心推行改革。
    没有内部人掣肘,那对付外部人还不好办吗。
    又是抓人,又是打人,又是夺官职,又是革功名,又是子孙三代不许科举,一套组合拳在江南砸下去,再加上洪承畴、左良玉、骆养性、王德化等人的强势镇压,改革还真就推行下去了。
    江南一阵血雨腥风,可一个时代的落幕往往是由鲜血铺垫的,一家哭总好过一路哭。
    崇祯二十六年的腊月,两江总督洪承畴的奏疏终于到了京师,历时一年的江南风波,终于稳定了下来,税制改革得以推行。
    对于一些人犯,朱由检本着人文关怀,想着这个人出身江南水乡,那里气候宜人,想来是对于四季没有那么明确的感触,所以,朱由检大手一挥,这些人就不必下狱了,全部戴罪立功,流放到奴儿干都司。
    此外,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指挥同知吴孟明,夺职,东厂提督太监王德化,夺职。
    骆养性不是什么好人,王德化也不是什么好人,这个吴孟明也不算是好人,夺了他们的官职,也算是对天下有一个交代。
    李若琏接任锦衣卫指挥使,王承恩接管东厂。
    洪承畴和孙之獬这两个人,则没有动,还是让他们两个看着江南。
    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江南倒也显得平静。
    不过,也仅仅是表面上的风平浪静,下面还是暗流涌动。
    松江府的银行,被人恶意取款,差点关门,所幸从苏州府及时调来了钱款。
    士林中依旧是编排朱由检的黑料。
    甚至,还有人跑到朝鲜,去找朝鲜国王李淏,鼓动他出兵驱逐在朝鲜的明军。
    理由也很简单,朝鲜只能有一个太阳。
    现在大明在朝鲜有总督,有总兵,再加上殿下您,那就是三日同辉了。
    世上哪有这样的事?
    而朝鲜国王李淏则表示,我当大明的狗,挺好的。
    还把来劝谏他的人绑起来,交给了大明的朝鲜总督处理。
    朝鲜国王李淏,他当然也想驱逐大明在朝鲜的势力了,但是,他做不到。
    既然做不到,那还不如乖乖的听话呢。
    为此,锦衣卫在大明和朝鲜抓了不少人。
    翌年,也就是崇祯二十八年,清威伯马世龙传来捷报,大军已经收复撒马底宣慰司。
    南洋舰队提督郑芝龙也已经率军收复锡兰,并在印度东海岸收复了大量故土,并设立了卫所。
    此时大明的战船,已经是蒸汽推动了。
    朱由检指示,继续收复故土。
    崇祯三十一年,平西侯吴三桂率军收复西域,朝廷大军驻守控制适宜生存的绿洲以及部分重要节点,西域各国贵族或死或逃,其余部落归降大明,吴三桂因功晋世侯。
    同年,西王就藩伊犁,大明在西域设立西域总督、总兵、镇守太监。
    崇祯三十三年,朱由检下旨石见侯曹文诏担任阅兵总指挥,在应天府举行盛大的阅兵,以再次震慑江南。
    崇祯三十四年,印度大捷,莫卧尔王朝君主奥朗则布御驾亲征,被我军大败,奥朗则布身死,大量城镇望风而降,半个印度纳入大明版图。
    清威伯马世龙,平北伯孙应元,积功晋世侯。
    印王以及其他五位郡王就藩印度。
    同年,出云侯祖大寿过世,其子祖泽溥承袭出云伯爵位。
    崇祯三十五年,总兵李定国在波斯大败阿拉伯联军,阿拉伯各国上表称臣,归附大明,接受大明册封。
    大明设立波斯都司,永明王朱由榔就藩波斯。
    阿拉伯离欧洲可就隔着一个地中海了。
    西洋各国坐不住了,联合起来准备反抗大明,组成了同盟国。
    大明便将臣服自己的阿拉伯各国组织起来,大明不亲自下场,而是让他们下场,将他们组成了协约国。
    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不断产生摩擦,但始终未发生大规模战斗。
    同盟国是不愿意在协约国上浪费精力,他得保留实力对付大明。
    协约国则是不甘心当大明的傀儡,也想着保存实力,以待东山再起。
    崇祯三十七年,阿拉伯各国与西洋各国联合,准备驱逐阿拉伯半岛上的明军,双方大战一年,波斯总兵李定国凭借其高超才能,以少胜多,大败敌军但大明在阿拉伯半岛的实力也严重受损。
    征战印度的南洋舰队接到消息后,派出一支分舰队携带物资和士兵支援波斯都司,李定国再次在波斯都司站稳脚跟。
    李定国积功封威远伯。
    郑芝龙积功封平海伯。
    可郑芝龙年事已高,封爵之后不久便病逝于征战印度的途中,其子郑森袭爵。
    崇祯四十年,印度大部纳入大明版图,莫卧尔王朝残余势力退入德干高原南部。
    朝鲜、琉球内附,朝鲜王、琉球王以郡王爵位享受亲王待遇,世袭罔替,于京师赐府邸一座,责其家族来京居住。
    大明境内实行改土归流,不少土司反叛,但也未掀起太多波浪。
    崇祯四十二年,驸马都尉李来亨率军剿灭莫卧尔王朝残余势力,至此,印度全境收复,纳入大明版图。
    印度划分为东印、西印、南印、北印、中印五个都司,分别以山东、山西、河南、直隶、安徽五个省内的府州县名称设立卫所。
    印度五都司分别设立巡抚、总兵,五都司上设立总督、镇守总兵官、镇守太监。
    李来亨积功封定南伯。
    朱由检的两个孙子,也就是太子朱慈烺的两个儿子,就藩于印度。
    同时迁大明本土、东瀛、朝鲜、交趾百姓共计一百万人至印度,全部编入卫所。
    经过二十多年的消化,东瀛、交趾已经完全融入大明,因为敢露头的,都被物理超度了,如今这些地方已经彻底成为了大明的一部分。
    这两个地方的士兵,也是除大明本土士兵之外最受重用的士兵,用于对外作战。
    崇祯四十三年,内阁左次辅孙传庭过世,朱由检下旨黔国公沐天波入阁,担任内阁左次辅。
    朝堂上下一片反对之声,但均被朱由检压了下去。
    自此,勋贵入阁担任内阁左次辅,已成定制。
    崇祯四十四年,新城侯王国兴、新乐侯刘文炳过世,二人皆是外戚封爵,自嘉靖朝之后,外戚爵位便不能世袭。
    因其二人于国有功,朱由检特下旨准其子孙世袭新城伯、新乐伯爵位。
    崇祯四十五年,朱由检退居西苑,太子朱慈烺监国。
    朱慈烺五岁被封为太子,已经当了四十年的太子了。
    朱慈烺心中明白,天家无情,遇事还是去西苑向朱由检请教。
    朱由检则大手一挥,你是监国,你自己看着办吧。
    话虽如此,可朱慈烺每做出一项决断,还是派人去西苑向朱由检通禀。
    朱由检明白朱慈烺的心思,也没有再多说什么,但也没有再多管什么。
    退居西苑之后,朱由检闲来无事总是喜欢看地图,如今大明收复的地方太多了。
    这么多土地,不可能完全有效的控制,对此,朱由检的态度是,离大明近的地方,逐步消化、实控,就像东瀛和中南半岛。
    远的地方,分封,建立卫所,羁縻统治或是殖民统治,就像殷洲和商洲。
    至于以后怎么样,那就不是他朱由检操心的了。
    太子朱慈烺监国之后,延续朱由检的策略,朝廷已经实控了东瀛、南洋、中南半岛,那么接下来就要消化印度。
    与此同时,大明的舰队在非洲海岸建立了大量的卫所,并在非洲与西洋人产生了摩擦。
    崇祯四十七年,奴儿干都司的官兵发现罗刹人的踪迹,因其私自踏入大明领土,而被歼灭。
    奴儿干都司官兵向北探查,发现罗刹人营地,旋灭之。
    崇祯四十八年,朝廷大肆荫封文武官员的子孙为卫所世袭军官,不过,这些卫所都是海外的卫所,目的是为了增加大明在当地的统治,也有点先秦时期封君的意思。
    此后,也是不断的荫封文武官员的子孙为海外卫所的世袭军官。
    崇祯五十年,李定国兵发尼罗河,建立尼罗河左卫、右卫两个实控卫所。西洋各国再次组织联军进攻,李定国大败之。
    李定国积功封威远侯,子孙世袭。
    崇祯五十一年,朱由检命人绘制大明疆域图,包括奴儿干都司、蒙古、西域、朝鲜、东瀛、琉球、中南半岛、南洋、澳洲、殷洲、商洲、印度、波斯、海外卫所以及其他的海外羁縻统治区域和臣服势力,并发行天下。
    倘若后世之君守不住这么大的疆域,有此图在,那就是自古以来,可在恢复实力后再徐徐图之。
    崇祯五十三年,朱由检离开西苑前往昌平,祭拜皇陵。
    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朱由检一一祭拜。
    最后,朱由检走到他自己的陵寝前,回首再望向刚刚祭拜过的十二陵,那里承载着大明朝二百余年的历史。
    忽的,下雨了。
    随行的侍卫立刻撑起了伞,“陛下,下雨了,您还是……”
    侍卫没有再继续说下去,因为朱由检朝着他摆了摆手。
    好雨知时节,风风雨雨三百年,大明朝还是那个大明朝。
    朱由检从侍卫手中接过雨伞,向着自己的陵寝走去,回望种种,这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
    本欲持伞向前,不料身子一个踉跄,身后的侍卫立刻上前。
    “陛下!”
    “无妨。”朱由检的声音浑厚而有力。
    只是,朱由检心中明白,自己是真的老了。
    他缓步走进墓道中,漫长的墓道好似时间长河,两侧墓壁上竟能看到明朝的历史。
    从洪武元年紫金山太祖祭告天地,到天启七年熹宗拉着信王朱由检的手,朱由检看过的史书仿佛活了一般。
    朱由检望向病榻上的天启皇帝,耳畔依稀可听得那句,“吾弟当为尧舜。”
    就在朱由检恍惚之际,病榻上的天启皇帝不知又坐在了龙椅之上,一个孩童满心欢喜的走了过来。
    孩童指着龙椅,一脸的天真烂漫,“皇兄,这个位置我可以坐吗?”
    一旁的内侍、大臣心中无不惊骇,甚至脑海中已经补出了一幅兄弟相残的画面。
    可天启皇帝却站起身来,脸上看不出一丝异样,眼神中反而是充满宠溺,“当然。”
    “皇兄坐得,五弟你自然也坐得。”
    “五弟,坐上去试试。”
    这话,天启皇帝并不是对孩童说的,而是欣慰看着年迈的朱由检。
    见朱由检恍惚发愣,天启皇帝依旧是那副宠溺的样子,“五弟,你我兄弟还见外吗,快来呀。”
    “臣弟遵旨。”
    朱由检迈步向前,走到龙椅旁,一切是如此的熟悉,却又是如此的陌生,只有天启皇帝那宠溺的话语依旧萦绕在耳畔。“五弟,坐下试试。”
    “那就听皇兄的。”朱由检如寻常兄弟那般答了一句。
    庄周梦蝶,蝶化庄生。
    哪里有什么龙椅呀,朱由检只觉得眼前一黑,身子一个踉跄,却是天启皇帝扶住了他。
    “五弟,你还是那般急躁。”
    “走吧,跟皇兄回家,太祖还等着你这个最小的孩子吃饭呢。”
    朱由检已经分不清是梦境还是现实,但他知道,跟着最亲近的皇兄走,准没错,就像儿时那样。
    只是,越走越感身体无力,“皇兄,还没到吗,我都快走不动了。”
    天启皇帝摸了摸朱由检的头,眼神中依旧满是宠溺,“快到了,五弟要是累了,就躺下休息一会吧。”
    “好呀。”
    天启皇帝怕地上凉,脱下自己的衣服铺在了地上,任由朱由检躺了下去。
    “皇兄,还是躺着舒服。”朱由检枕在了天启皇帝的腿上。
    天启皇帝看着朱由检,笑了,朱由检看着天启皇帝,也笑了。
    “陛下!”随行的侍卫看着堆靡在地上的朱由检惊呼一声,飞奔过去。
    “陛下!”
    “陛下!”
    “快传太医!”
    “传太医!”
    崇祯五十三年,崇祯帝驾崩,年七十。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