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兰,意指“莱茵河流淌过的土地”,意大利的波河、德意志的莱茵河、东南欧的多瑙河、英格兰的泰晤士河以及法兰西的塞纳河,构成了复杂的水网系统,养育着沿河流域的上亿欧罗巴居民。
在遥远的古罗马时代,彼时的德意志大地被多如牛毛的部落首领统治着,彼时的莱茵河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名字。可考的莱茵(rhenu)一词首次出现于古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波的《地理志》,书中以罗马为中心,记载了西至不列颠与伊比利亚,东至安纳托利亚与埃及的地理情志。
在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的《高卢战记》,同样使用拉丁语rhenum记载了日耳曼蛮族口中的rin,意即“波涛汹涌的河”或“翻滚流淌的河”。罗马诗人卡图卢斯在其歌颂凯撒大帝功绩的诗篇中如此赞颂道:“……追寻伟大恺撒留下的足迹,徒步穿越高峻的阿尔卑斯山,直至高卢的莱茵河(rhenum)、可怖的海峡和世界尽头的不列颠……”
而德意志一词同样并非日耳曼人对自己的称谓,法兰克时期的西方人(相对于日耳曼人而言)以theodisca一词代指莱茵河以东的蛮族部落。而德意志正式成为国名,则要追溯到《凡尔登公约》将法兰克帝国一分为三之后,“日耳曼人”路易统治着一片从未被罗马人或法兰克人长久征服的土地,他便以“东法兰克与德意志的国王”为称号,以此交换日耳曼部族的效忠,这便是现代德国的前身。
就像许多现代学者指责印度(india)与中国(china)的国名带有严重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德意志与莱茵河亦带有强烈的古罗马中心主义色彩,这是征服者强加给日耳曼人的别名。
甚至连带日耳曼(german)一词本身,都出自拉丁语中的日耳曼尼(germani),意即“临近的(ger)”“人(mani)”,和乌克兰(ykpА?hА)的本意为“边疆区”有异曲同工之妙。
很难说日耳曼人对这个罗马人强加的名字有什么想法,但就罗贝尔的观察来看……大伙好像还挺骄傲的——我们是强如罗马人都只敢称呼为“边疆人”而非“奴隶”的汉子,恐怕他们是这么想的吧。
静静的莱茵河,今天也仍旧风平浪静地流淌着。一如三千年前,一如三万年前。亘古不变的存在,今天也在静候终有一日的消亡。
巴尔公国,栋雷米村。
这里是传说中“奥尔良圣女”的故乡。
在许多传闻中,贞德被认为“出身于洛林与法兰西边境的栋雷米村”。但在法兰西宫廷编年史记录专员让·夏蒂埃(jean chartier)编纂的《查理七世编年史(chronique de charles vii)》中,他明确记录了贞德“出身于巴尔公国所属栋雷米村”。
这种对历史事实的严重歪曲,被后世一部分学者认为是法兰西历史学者受国王指示,出于对吞并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这一行为合法化目的的刻意修改。
而另一部分学者则指出,巴尔公国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与洛林公国处在同一统治家族的统治之下,因信息传播的误差,被广泛记录错误属于正常现象。
而记录中的另一位主角,也就是在巴尔公国以东,神圣罗马帝国的西部边疆国,洛林公国。
1453年2月28日,与布拉干萨家族掌上明珠同名的伊莎贝尔·德·洛林女公爵去世,享年53岁。
她的长子让二世·德·安茹继承了公爵之位,标志着历史底蕴深厚的洛林家族主系失去了对洛林公国的统治,成为继卢森堡家族之后又一丧失统治权的伟大家族。
伊莎贝尔夫人被安葬在昂热大教堂,继承她公爵之位的是她的亲生儿子,却也是不属于洛林家族,反而出身于法兰西的安茹王室的让·德·安茹。
1420年10月24日,20岁的伊莎贝尔与11岁的勒内结婚。她的父亲是老洛林公爵夏尔二世·德·洛林,母亲则是帝国皇帝鲁普莱希特的爱女玛格丽特。
鲁普莱希特大帝便是当年的普法尔茨公爵,也是海德堡的鲁普莱希特大学的创立者。由于夏尔公爵年老无子,依照婚姻契约,他去世后,他的巴尔公国将由女婿勒内继承,洛林公国则由女儿伊莎贝尔继承,在女婿女儿去世后,则由二人共同的子女将两个公国再度合而为一,这便是巴尔和洛林解体的起源。
年幼的勒内·德·安茹之所以被老公爵看中,是因为他继承并统治着安茹公国和普罗旺斯公国,会成为女儿继位后强大的盟友和助力。
当年,这段强强联合的婚姻甚至激起了勃艮第大公菲利普三世的强烈不满,他率军进攻洛林,试图阻止联姻,却被洛林公爵及其盟友联手击败,灰头土脸地退出了洛林领地。
可老夏尔的如意算盘也未能完全如意。
1454年,丧妻一年半的勒内公爵迎娶了让娜·德·拉瓦勒。时年45岁的勒内不仅统治着普罗旺斯公国,还拥有继承自老丈人的巴尔公国。他超长待机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479年,而他与伊莎贝尔女公爵的孩子去世于1470年。
勒内的孙子尼古拉斯一世·德·安茹于1470年继位,时年23岁。1472年,年仅24岁的尼古拉斯一世忽然暴病身亡,洛林的安茹家族绝嗣,爵位顺位继承,公国由洛林公爵与沃德蒙伯爵的共同后裔,洛林的另一位勒内,勒内·德·沃德蒙-洛林继承。
旋即,勃艮第的查理大公、神罗的马克西米利安大帝与法国的路易十一世在三国边界爆发了持续近十年的大规模边境冲突。
冲突结束后,万籁俱寂。
安茹公国和普罗旺斯被法国控制,丧失了独立的军事权与外交权,查理大公的脑袋被瑞士卫队劈开,勃艮第公国被奥地利与法兰西分裂吞并,洛林公国内部爆发了大规模叛乱,勒内公爵朝不保夕。
但机缘巧合之下,奇迹般的一幕发生——勒内·德·安茹去世后,被遗忘了三十年之久的婚姻契约当即生效,巴尔公国被归还给洛林公爵,借助新土地上的生力军强势加盟,勒内·德·沃德蒙-洛林成功镇压叛乱,也避免了被法国吞并的命运。
直到1737年,末代洛林公爵弗朗茨三世向法国用洛林领地置换了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大公国,之后迎娶了奥地利的玛利亚·特蕾莎女皇,才宣告洛林公国的终结。
1453年12月,在洛林这片土地上,诸多灾难尚未发生,但矛盾已有兆头。
伊莎贝尔女公爵去世后,公国被丈夫和儿子分别继承,后两人拥有同一个令帝国皇帝恨得牙痒痒的姓氏——“安茹”。
安茹家族起源于布列塔尼地区,后被法国国王分封于安茹伯国,因而得名。1128年,“大胡子”杰弗里三世与亨利一世之女玛蒂尔达结婚。就像十字军之王开局的托斯卡纳女公爵玛蒂尔达一样,这位玛蒂尔达也为丈夫带来了丰厚的嫁妆——一座完整的英格兰王国。他们的后代统治英国直到1485年,被都铎王朝所取代,史称为“金雀花王朝”。
在统治英国的同时,安茹家族还统治着法兰西的安茹公国与普罗旺斯公国,法国的安茹家族与瓦卢瓦家族血脉相连,同出卡佩一脉,形同一体。
帝国最敏感的边疆,洛林公国,如今竟被来自安茹家族的让二世继承,这简直是法兰西“东扩”的最好证明!
洛林公国南部的勒米尔蒙郡与巴塞尔伯国所属的贝尔福郡相邻。恰好,巴塞尔也是罗贝尔等人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一场风云变故,正在不为人知的暗处酝酿。
法兰克时代,洛林公国拥有一个后来少有人知的大名,“洛塔林吉亚”。
古洛塔林吉亚王国解体后,这个朗朗上口的大名不再脍炙人口,取而代之的是洛林这样小家子气的代称。
编年史记录者,1448到1490年间担任维也纳宫廷首席书记官的恩里克·冯·斯滕里贝格用浓墨重彩的一笔记录了这场持续漫长的边境冲突。
史称,“洛塔林吉亚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