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锡兰山国向西北航行,六个昼夜抵达小葛兰国。
离开小葛兰国,再航行一天一夜,便抵达柯枝国。
从柯枝国再向西北航行三天,便抵达了印度古里国。
古里国、柯枝国、小葛兰国都是印度半岛的国家,与锡兰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它们主要信仰佛教,崇敬大象与牛,婚丧礼仪与锡兰国相似。
与锡兰国不同的地方是,它们有着更为严格的等级与种姓制度。
人分五等,从高到低分别为:南毗人、回回人、哲地人、革令人和木瓜人。
国王属于南毗人,信仰佛教,而第二等人回回人,信仰回回教,最低一等的木瓜,属于“贱民”,不等佩戴任何金银。
抵达古里国时,郑和得知,帖木儿帝国君王帖木儿在东征大明的路上已经病逝,东征计划已经夭折。
得知这个消息后,大明使团的官兵都不愿再继续西行,众人决定就此返航。
“尊敬的使者,感谢天朝皇帝的恩赐,为表示感谢,本国王为你们准备了一些礼物。”
大明的翻译向郑和、郑海等人翻译古里国王沙米地的泰米尔语。
永乐元年(1403年),大明皇帝朱棣派使者尹庆到访古里。
永乐三年(1405年),古里国王派使者随尹庆回访大明,朱棣很高兴,赐封沙米地为国王。
此行,郑和代表大明赐封沙米地为国王,转交诏书与银印及相关礼品。
所以,国王沙米地表示感激,并送上回礼。
郑和双手合十,行佛教礼,回复道:“多谢陛下。”
郑海与副使王景弘一起接收和登记沙米地国王所送的礼物。
一箱箱礼物,一一登记入册。
其中,有一条金腰带珠光宝气,格外耀眼,可谓光彩夺目。
郑海双手拿起金腰带,入手沉重。
悄悄掂量一下,估计有五六斤重。
“王副使,这条金腰带分量不轻啊,还镶着珍珠和宝石。这做工不比大明差。”郑海对王景弘赞叹了一句。
王景弘手持手册,点头道:“嗯,这个礼物确实不错,陛下会喜欢的。”
看到郑海与王景弘喜悦的表情,国王沙米地通过翻译解释道:“这个金腰带,用了50两黄金打造,同时镶嵌了珍珠、红宝石。希望大明皇帝能喜欢。”
“感谢国王您的礼物,我们陛下一定会喜欢的。”
郑海也通过翻译向沙米地国王表示感谢。
沙米地国王很高兴,邀请郑和、郑和、王景弘等前往王宫,一起赴宴。
王城里,郑海同样看到了许多牛,多为黄牛。
这些牛被奉为神明的使者,受人崇拜。
王宫里养着许多孔雀,令许多没有见过孔雀的大明使者感到惊讶。
举办宴会的王宫里没有桌椅,食物放在盘子里,放在地上。
除了郑海与了解古里风俗的翻译之外,大明使团中的官吏都有些惊讶。
不过,入乡随俗,众人模仿沙米地国王与翻译的模样,席地而坐。
食物还算丰富,但食物的样式与味道和大明差别很大。
最令众人不适应地是,没有筷子,所有的食物都是用右手直接抓。
席间,副使王景弘建议道:“尊敬的沙米地国王,感谢您的盛情款待,我建议建立一座碑亭作为纪念。纪念此次航行,纪念您与我们大明的情义。”
听了王景弘的建议,沙米地国王点头同意,众人都很高兴。
在郑和船队停泊的岸边,大明使团建立起一块具有中国风格的碑亭。
亭子中间,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
“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皞(xi hao)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离开古里前,使团船队将船队上携带的丝绸、瓷器等货物出售给古里当地人,同时,大量采购古里的胡椒、宝石、香料等特产。
双方采取了古里当地传统的“打价”贸易方式。
这种“打价”贸易与后世的拍卖有些相似。
双方在进行交易前,事先会谈定下约定交易日期。
交易日当天,买卖双方看货议价,由中间人“牙子”主持与公证。
决定买卖后,买卖双方击掌成交,称为“打价”。
打价之前,允许讨价还价;打价之后,击掌成交,不能再变更价格,不得反悔。
古里人没有算盘,计算全靠双手与双脚,这二十根手指与脚趾。
不过,他们的计算神速,而且准确无误。
这一点令郑海、郑和等人都感到惊讶。
离开古里国,大明船队启程返航。
再次路过锡兰山国时,郑和打算第二天去参拜一下锡兰山寺的佛牙舍利。
结果,锡兰山国王不允许大明船队上岸,甚至不允许船队靠泊。
“正使大人,怎么办?”副使王景弘问郑和。
郑和微微皱眉:“既然不能停靠,那我们直接返航吧。”
“可大人,这天色将黑,这个时候横渡大洋,会不会迷失方向?”
副使王景弘有些担忧。
郑和解释道:“之前,我们能在夜间航行,这次也一样可以。小海改良的牵星术能够确定方位,没事的。”
王景弘看向郑海。
郑海点点头:“放心吧,这经过改良的牵星术可以定向,我们的夜航没有问题。”
牵星术是利用天上的星宿来确定船只的航向,又称“天文海航术”。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古代人就能通过北斗七星辨识方向,为海上夜航指示航向。
到了元朝与大明,天文航海术与罗盘等相结合,得到进一步发展,已经能够通过观测星宿实现定位与定向。
牵星术最常用的工具叫牵星板。
牵星板通常使用优质的乌木制成,牵星板上刻有刻度与观察缺口,还有木板做的指针。
使用牵星板观测天上的星座与地面的水平夹角。
通过换算出星宿的高度角,再结合星相学,经验丰富的航海人可以计算出相应的地理方位。
经过几个昼夜的连续航行,郑和船队顺利横渡印度洋,回到了满剌加国。
在满剌加国进行短暂的补给,船队将之前留在满剌加基地的物资与170名牺牲的官兵骨灰重新装船。
“三宝,我们去爪哇,为这些死去的兄弟讨一个公道吧!”
郑海看向郑和。
郑和回答道:“小海,陛下的消息应该到了,我们先去旧港。”
一听说先去旧港,郑海有些犹豫。
那里有一个难缠的家伙,他真的不想去旧港。
当船队抵达旧港河口的外海,施若绮已经乘坐小船迎了上来。
一登上宝船,施若绮就冲到郑海面前。
“慎之,你之前离开,为什么不跟我打招呼?”
不称呼郑海的爵位辅国公,不叫副使的官职,甚至连姓名都不叫,直呼郑海的字。
敢这么称呼的,可都不是一般人。
听着施若绮对郑海的称呼,郑和与王景弘都笑着合不拢嘴。
“慎之,我有两个消息: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个?”
郑海一脸头大,无奈道:“那就先说好消息吧。”
施若绮一脸兴奋,回答道:“你们皇帝来消息了,他同意你们的处置意见。”
“那坏消息呢?”郑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