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服正衣洁
作者:难追   江山,美人最新章节     
    古人长衣拖地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当时的生活状态、环境条件、审美观念等多方面原因。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古人的穿衣选择,也反映出当时独特的社会面貌。
    公元前5000年,中国古代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也形成了独特的穿衣习惯。
    据史书记载,在古代农业社会,普通百姓大多生活较为艰苦,衣食住行必需品匮乏。
    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古代普通百姓很难获得更多更好的衣物。在衣食无着的情况下,他们面临的生存压力远大于追求穿着的舒适性或时尚性。
    在古代版块,许多网友也表示,古人重视“有衣穿”而非“衣服好不好”。衣服脏或者破了,只要还能穿就行。对于穷苦的普通百姓来说,吃饱穿暖才是生存的首要问题。
    相比之下,古代达官贵人对衣物的要求则更为讲究。他们有足够的财力资源来获取更多更好的衣饰。
    据《资治通鉴》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主李璟“衣服所须,辄致远方求之”。为满足奢靡需求,他不惜大费周折从外地采购上等丝绸和其他服饰材料。达官富人会聘请专人打理自己的衣物,保证它们整洁干净。,在古代,只有社会上层才有这个条件。
    一些大户人家还会在自己宅院内设置“衣帽间”,专门用来存放各种服饰和配件。这可以避免衣物被虫蛀或受潮损坏。一旦有新的污渍,也可以及时处理。
    在古代达官富人的衣柜里,不同场合的服装应有尽有,绸缎锦袍、箭裙,样式和数量远超普通百姓。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场合更换不同的服饰,如就职典礼时会穿正式礼服,巡视边疆时会穿便服等。
    这表明,古代上层社会非常重视衣着的整洁与保存,并会采取各种措施维护自己的衣物。虽然长袍拖地容易弄脏,但这不会成为障碍。
    在古代,没有现代化的卫生和排水设施,保持衣物整洁非常不易。古城街道多为土路,很容易积水积泥。这给行人的衣物带来很大的损耗。。
    据历史记载,古代城市居民多数生活在狭小的木质民居内,空气质量较差,同时还面临虫蛀等问题。这也对服饰的保存与维护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古代城市居民多数生活在狭小的木质民居内,空气质量较差,同时还面临虫蛀等问题。这也对服饰的保存与维护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古代,普通百姓很少有机会使用肥皂或其他清洁剂,他们多是使用自来水或河水进行手工洗涤。高档丝绸类衣物需要更专业的清洗保养,这对一般民众来说更加困难。因此,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服饰很容易遭受污损。古人选择长衣,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减少衣角拖地的面积,从而减少脏损的机会。
    面对严峻的自然环境,古人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其中之一就是选择统一的颜色。
    在古代,服饰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含义。据《书仪》记载,唐代官员的常服有孔雀绿、天蓝、朱红等颜色。而古代普通百姓多选择较为朴素的颜色,如棕褐色、灰色等。”
    一些古代达官贵人的服饰会采用较深的紫红色或黑色,这在视觉上也较为庄重稳重,同时脏污不易检测。。据《尔雅·释诂》记载,古代妇女的嫁衣上就常绣有菊花、蝴蝶等复杂图案。这不仅美观大方,也可以起到保护服饰的作用。
    古人还采用其他的方法来保护衣摆。如唐代宫廷夫人就流行一种叫“提裙”的穿法。
    一些古代士大夫在长袍下摆处会系上铜环或玉环,使袍子抬离地面。这同样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这种小配件在考古发掘中时有发现。
    细心的古人还会在衣服下摆处加厚缝边或镶嵌金属片,增加磨损抗性。
    这表明,尽管长裙拖地对于多数人来说不太方便,但古人通过巧妙的设计,使之成为可能。
    在古代,不同场合需穿不同服饰,这主要是出于礼仪的需要。
    如在朝廷跟帝王会面时,大臣需要穿着朝服或吉服。这代表了臣子对君主的尊重。在婚丧嫁娶等场合,人们也要按照礼制穿着礼服,以示庄重。。
    在古代,官场上流传着“朝服朝,旄服旄”的说法,意思是要以衣着来彰显身份。这体现了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
    所以,在古代就有“其人必洁,其服必正”的说法。古人外出工作时会穿便服,回家后再换正装。一些富人则会因应不同场合准备多套服饰。
    这种文化习惯使得古人的衣着选择更加严谨,即使长裙拖地,也要按照规定穿着。
    在古代封建社会,服饰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地位。长衣就被视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据文献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长袍已经成为权贵阶级的专属服饰。朝廷规定官员的袍服长度与官职和贵贱有关。
    像皇亲国戚等顶级贵族会穿12尺长的曲裾,而一般老官的服饰长度则在9尺左右。身份越高,衣裳长度也相应增加。一些文人学士也喜欢穿长衣,以显示自己高雅的气质。他们认为长裙能“领风骚”、显示风度翩翩。
    “这其实是一种社会心理作用。长衣让穿着者在视觉上更加挺拔威严,自然也就更有‘面子’。”。在古代,服饰代表荣誉。所以皇帝会赐服装给有功之臣,长衣就意味着受到嘉奖。这加强了人们对长衣的喜好。
    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衣着成为权力、地位的象征。即使长衣不太实用,人们也争相追捧。
    影响古人穿着选择的还有当时的审美意识。他们更偏爱长长的衣裳。唐代文人沈佺期在《铚落赋》中写道:“袅娜弱惊春色嫩,飘飖轻送秋声残”。“袅娜”描绘了人们对长裾飘逸之美的向往。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诗人笔下的佳人多穿长裙。长裙配以婀娜多姿的仪态,被认为是女性之美的象征。这也影响了古人的审美取向。
    当然,从功能性来说,长衣不太方便行动。但基于对长衣的审美偏爱,古人仍然选择长衣作为主流服饰款式之一。这也是长衣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古代长衣之所以盛行,并不像现代人想象的那么单纯。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环境条件、社会结构、审美等多方面的影响。
    在古代,普通百姓更看重衣食需求,不在意服饰是否洁净。而上层阶级有充足资源保养服装。环境恶劣也使维护衣物整洁更加困难。
    此外,古人注重衣着礼仪,相信长衣能彰显地位。他们也受到推崇长裙的审美观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长衣在古代的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