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章 带新人
作者:钱富贵er   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最新章节     
    李复先是领着杜构去河道那边见了姜确,又去工坊见了马十三,接着便是书院这边,见了阎立本。
    最后才领着他去了自己的新宅子工地,去见在小木屋里研究图纸的阎立德。
    “老阎,给你介绍个新人。”李复推开门,笑呵呵的跟阎立德打招呼。
    “哟,怀仁这是知道这边人不够用了,给我送人来了。”阎立德笑呵呵的说着。
    “人不够用了?”李复反问。
    “瞧你这话说的,这庄子上,什么时候人够用了?马马周他们忙的人都要冒了烟了,你那管家老周,现在在庄子上四处奔走,我都想量把赵管家给拉出来干活了,越是到后期,用人用料越是讲究,细碎的活儿就越多,甚至连带着之前未曾发现的小问题,都要重视起来重新修缮,真以为一下子就能弄出来啊。”阎立德逮着李复就开始抱怨。
    “行行行,这不是给你送人来了吗?”李复笑道:“年轻人,来庄子上历练历练。”
    “这位是?”阎立德看向杜构。
    他未曾见过杜构,杜构之前因为杜家荫庇做官,也只是个小小的八品散官,说白了就是挂了个身份。
    “杜构,杜文建,刚刚提的匠作监丞,来庄子上历练。”李复说道:“就留在你身边吧,多带带他,将来这活儿,有的做呢。”
    反正将来匠作监和工部,有的是事情要做,提前多培养几个人才,不更好吗?
    “杜尚书的儿子?!”阎立德惊讶了。
    “没错,老杜的长子。”李复说道。
    “怎么给安排到这边来了,这边的活儿,可不是一般的辛苦和繁琐啊。”
    “老杜肯定有他的打量啊。”李复笑道:“老阎,别忘了,这庄子上暂时完事儿之后,后面还有更大的活儿呢,老杜可是个人精。”
    杜构站在一边,脸上只能挂着几分尴尬的笑意。
    自己的老爹是人精.......这........
    好吧,这话也没什么错。
    阎立德一想,就想明白了怎么回事。
    “原来是这样啊。”阎立德说完之后随后看向了杜构。
    “杜监丞,这边的环境你也看到了,即便是我,每日处理事务的时候,也不过是这样的一个临时搭建的小木屋,环境艰苦,事务冗杂,你.......可能吃得消?”
    杜构恭敬的拱了拱手:“阎少匠放心,文建既然来了这边,便不会言辛苦,还请阎少匠多多指教。”
    见到杜构这般态度,阎立德也放心了不少。
    “如此,便先跟在我身边,了解一下庄子上的事情,等过些日子,便同马周一起处理事情吧,我想,宾王一定很高兴。”阎立德脸上带着笑意。
    有人能够帮他分担那冗杂的事务,能不高兴吗?
    到了庄子上接手这些事情之后,马周跟以前也是真的不一样了,读书人的那点傲气,全都被繁杂的事情磨平了,整天忙的头昏眼花的,哪儿还有功夫想其他?
    如此下来,马周整个人看上去,也都没有先前的那般浮躁了,加上马周刚刚来王府担任长史的时候,李复对他说的那一番话。
    如今,,马周已经个成为一个脚踏实地的人,而不是自恃才高,傲然无物,喜欢整日喝酒的那个马周了。
    阎立德觉得,庄子上是个好地方啊,只要这个庄子上是泾阳王说的算,那么但凡到最后能留下来的,即便才能并非那般突出,最终磨炼出来的,也是堪用之人。
    更别说,杜构出身京兆杜家,杜如晦的长子,必然不是平庸之人。
    “如何安排,就交给你了,我不过问,等过段时间,我会来考察的。”李复笑眯眯的说道:“能够继续留在庄子上,文建,就看你的本事了。”
    “泾阳王庄子上,可不养无用之人。”
    干活的条件虽然艰苦,但是不养少爷兵。
    跟在长安做闲散官,一天天在衙门里点着熏香,吃着糕点喝着茶处理着为数不多的政务不同。
    在庄子上,那真是实打实的要干活,一个人顶两个人用的。
    当初在这庄子最艰苦的时候,那都是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驴使唤的。
    “殿下放心。”杜构依旧是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
    “行,你就留在这里吧,剩下的,老阎你来安排。”李复叮嘱老阎:“我就先回去了,过两天,我要带着孩子们去翠微宫,庄子上的一切事务,照常。”
    “是。”阎立德拱手应声。
    人安排好,李复也就回宅子里,要准备准备去翠微宫的事了。
    老陆那边要打招呼。
    现在老陆在庄子上这边是彻底的安顿下来了,住在这里乐不思蜀,连长安城也不怎么回去了。
    若是儿孙想念自己,那便来庄子上见自己就是了。
    陆德明的儿子问他,是否要在庄子上建一处宅子。
    老陆则跟儿子说。
    “费那功夫作甚,等到将来这边学院建起来,你以为老夫跑得掉?那泾阳王怎么着也都会拉着老夫到书院里教书。”
    陆敦信:“让您去书院里教书?您可是国子监博士。”
    陆德明:“萧瑀还是当朝宰相呢,来了庄子上,照样教书,你啊,还是太年轻。”
    四十多的陆敦信:.......
    太年轻.......
    有多少年没听到这仨字儿了。
    陆德明如今就等着书院建造起来,等将来搬进书院的先生住处了。
    那地方他还去看过,修的甚好,用泾阳王说的,那边就是联排的三进四合院。
    最外面街门在一侧,街门旁边外墙一排是倒座房,从大门进去,便是精致的影壁,拐弯进了拱门就是抄手游廊,中间过垂花门,中间就是家里的前院,左右做厢房,中间坐北朝南的正房,正房两侧,左右耳房间。
    穿过正房,后头一整排,是后罩房,后罩房是建了二层,足够住人。
    这是书院给先生们的居住的地方,供他们生活起居,在这边安家立业,倒座房供先生们家中的仆从居住,这等规制,是足够的。
    看过之后,陆德明根本就不想自己再掏钱在庄子上折腾了。
    因为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