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宇高三层,整栋通高和第一层面阔均约十米左右,越上层面积越递减。
内墙与天花板纹饰及三尊主要供像的腰布彩绘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大殿入口是一个木质门廊,历经千年,不倒不朽。
木质门廊的柱头形制,来自古代希腊石雕门柱,但有所简化,已经演变成经典的藏式建筑木柱。
木质横梁间有三个三角形框,每个里面都有一尊健陀罗风格的佛像。
大殿一层,入口处绘有壁画。
左下侧胁侍头戴骷髅冠,左手奉嘎巴拉碗,右手持剑。
右下侧胁侍身披孔雀羽斗篷,右手持金刚杵,左手奉嘎巴拉碗。
该殿第一层西壁、东壁和北壁各开一大型佛龛,分别供奉观音、文殊及弥勒菩萨立像。
根据弥勒菩萨足侧的题记,此三尊依次代表密教要义之身、语、意三业。
周围墙壁上密布着精美的图案,包括佛像、曼荼罗、人物、动物、花卉等等。
观音和文殊皆高四米左右,弥勒高有五米,头部和龛顶延伸至第二层。
三尊像均为四臂,各结印相,戴高耸宝冠,身饰璎珞,下身彩绘腰布,各以其特定主题描绘种种图景,构图精丽细致,极具特色。
观音菩萨腰布上分布佛教寺院,印度禅殿,宫殿民房等世间建筑,共十四座,并有佛、菩萨、神祗像及社会各阶层人物跃然其间,似代表观音慈悲救度迷悟众生。
弥勒菩萨腰布密布排列规整的圆轮,内六十余幅佛传图,内容偏重佛陀成道前之事迹。
另有,其为菩萨时住于兜率天的景象。
从弥勒为未来佛和彩图题材推测,这些图像应为表现弥勒当来下生,一如释迦牟尼佛般成道度众。
文殊菩萨腰布主要描八十六尊大成就者像,代表菩萨之大智慧。
构图以无数七彩小方格,对角排列,划分出八十五个区块,内绘或单独或有伴之大成就者。
另于文殊股间下绘制有一身形较大的坐像,当为那洛巴尊者。
诸像身形,姿态迥然不同。
东西北三壁龛外两侧壁和南壁绘制佛、菩萨像,总计能计逾三千尊。
包括西壁八百一十四尊阿弥陀佛坐像,东壁七百二十八尊文殊菩萨坐像,北壁七百一十二尊阿閦佛坐像及南壁一千零六十三尊阿閦佛坐像,俨然为壮丽的千佛化境。
共有五尊绿度母像。
中央主尊相对尺寸较大,余四尊上下对称列于两侧。
主尊六臂,下裳缀饰弓箭手及交叠的动物图像,华丽非常。
三右手分别持念珠、金刚戟及作与愿印。
左手则执经卷、宝瓶和结印,趺坐莲座。
身侧各有一蓝色长茎莲花,身后以一巨大圆轮衬托其形象大致与《成就法鬘》中所相同。
主尊头部微侧,侧向的眼睛凸出脸部轮廓外,很有特色。
此壁画构图,似寓意佛的报、化、法三身。
左下右下方,度母现凡人相,可能代表佛的报身,度化众生。
左上与右上方,度母呈超凡的多臂造型,或代表佛的化身,能随应众生现种种形。
六臂主尊则代表佛的法身,具足一切善法。
画面左侧男子蓄须,戴红帽,着黄袍。
右侧女子呈贵族装扮或为皇后,穿红袍,披白色斗篷,手持珠链及珍宝,作供养状。
此二人紧邻主尊,可能为此图供养人或三层堂建筑之功德主。
图左上方与右上方的四臂绿度母,一跣足立于莲台,一跏趺而坐,各戴华冠,身饰璎珞,皆持相同法器,印相。
左下方与右下方绿度母宝冠华美,衣饰繁复,身形婀娜呈立姿,转脸俯视须弥座上之男女供养人。
佛带莲瓣形头光及背光。
头光内缘饰彩珠,背光内圈边缘纹饰似小型烛火,整齐排列。
发髻圆凸,眉间现白毫,双眼长,嘴小微抿,下颌丰满,面相中见清秀。
着通肩袈裟,赋以红、蓝、白等色,间缀碎花,肩披珠串,长垂过膝。
右手当胸施无畏印,左手自然垂下,足掌外展而立,背景为寺院建筑,高耸之层层锥形屋顶,具喀什米尔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