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及全国的风暴,持续时间远超众人预料,整整过去六年,依旧没有平息的意思。
四九城,马家院内,苏月苦着脸向丈夫询问女儿马月的就业情况。
“卫国,真没办法给月儿在城里安排工作吗?”
从五十年代开始,国家就号召知识青年下乡学习,到六十年代大风暴开启,下乡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
城市适龄青年只要找到工作,就得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今年马月十五岁,初中毕业,高中升学无望,要是找不到工作,就只能下乡了。
不怪马月学习不用功,最近几年,四九城学校大规模停课,不少老师被免职处罚,她想升学都办不到。
“嗨……”
马卫国长叹一声,无奈的摇摇头,不敢直面妻子。
“陈厂长逼得紧,我实在没有运作的余地啊。”
何大清跑路几年后,马卫国升职为副厂长。
只可惜他这个副厂长时运不济,刚上任不久就受到大风暴的冲击,手上没有多少实权,还接连遭到新任厂长的打压,确实无力给女儿安排工作。
“不行,咱们必须得想想办法。
月儿从小生活在四九城,乡下生活她怎么过的惯啊。
再说,一大爷家的易家宝下乡几年,到现在还没回四九城。
我真怕……我真怕……”
要是没法回到四九城,马月大概率得在乡下找户人家嫁了,在村里过一辈子,想再见父母都困难。
苏月想到此处,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好了,好了,还没到山穷水尽的时候。
船到桥头自然直,办法总会有的。”
马卫国抱着妻子柔声安慰道。
当年马卫国在战场上干掉了无数敌人,即便被重重包围都丝毫不惧,然而在成家立业后,面对妻子和女儿的困境,铁骨铮铮的好男儿真的慌了。
“实在不行就让月儿下乡吧。
我没法给她在城里安排工作,但能争取安排下乡的地点。
把月儿安排到邻近港城的地方,到时候让何叔接到港城照看。
以后有机会再回四九城,你觉得怎么样?”
何大清出逃没多久便暗中重新与马卫国取得联系。
在四九城找不到能帮忙的人,马卫国只能寄希望于何大清了。
“港城那么远,真的没问题吗?”
儿行千里母担忧,女儿外出苏月更放心不下。
“何叔那边没问题。
他们家自从搬到港城就混得风生水起,这几年开了好几家公司,日进斗金,生活过得可滋润了。
前几年他还问我要不要搬去港城呢。”
提到何大清,马卫国眼睛中重新亮起光芒。
时隔数年,相隔数千里,他与何大清依旧情比金坚。
人生能有如此知己,实乃幸事。
“那你为什么不答应搬过去?”
苏月抿嘴有些不满地问道。
早说有退路,她就不用那么担心了。
“当初我问过你,要不要搬出四九城。
你说放不下爸妈,不肯搬走,现在倒怪起我来了。”
马卫国弱弱地嘟囔一句,抬头继续说道。
“月儿还是柱子干女儿呢。
有她干爹照顾,绝对不会有事的。”
马卫国的女儿跟何雨柱的儿子年龄相仿,于是两人便相互结了干亲。
当初因为害怕别人说何大清跟马卫国勾连,所以事情没有宣扬开来。
此时这种关系倒是给了马月多一重保障。
“当初就是因为柱子家的缘故,何叔才会搬出四九城,不知道他跟娥子过得怎么样了。
还有秦姐,好几年没见了。”
苏月面露追忆的神色。
秦淮茹和娄晓娥离开四九城后,苏月连个说知心话的人都没有,感觉挺寂寞的。
“好了,不说这些了。
你要是同意的话,我尽早去安排。
别拖到后面,女儿被安排到哪个山旮旯里就麻烦了。”
下乡的地方也是很有讲究的。
四九城的青年如果去北三省,离家比较近不说,干半年还能歇半年,日子比较舒坦。
要是去南方小山村,一年到头都得干活,还得顶着湿热的天气,那可难受多了。
“那你赶紧去安排,我去跟月儿说说。”
如果可以的话,苏月更希望女儿能留在身边。
跑到港城,隔着这么远的距离,即便有人照顾,她还是不放心。
……
“柱子,准备一下,你女儿要来港城了。”
收到信的何大清立即找上何雨柱,准备安排马月的事宜。
“女儿?”
何雨柱先是一愣,旋即反应过来。
“你是说马月要过来了?”
何雨柱性子耿直,很喜欢孩子。
他不止对自家孩子上心,对干女儿同样很关注。
“没错,下个月就到粤省下乡。
到时候,咱们再想办法把她接到港城来。”
何大清点头说道。
一同下乡的青年那么多,偶尔走失一个倒也不奇怪,估计不会惹出太大乱子。
“那我可得赶紧回去把房子收拾一下。”
何雨柱拍着脑门说道。
干女儿远道而来,他这个当爹的必须得照顾周到,否则对不得起好兄弟的托付。
“马月得在港城住几年。
等她过来,再问问以后有什么打算。
如果她想读书,就安排学校。
想出来做事,可以让娥子带带她。
咱们家公司多,不缺工作岗位。”
何大清考虑得更加周全长远。
马月的年纪已经不小,总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否则一直闲着,很难在港城熬过十多年时光。
“好啊,娥子要是知道她女儿来了,肯定很高兴。”
娄晓娥一直想要个女儿,只是到现在都未能如愿。
马月的到来刚好遂她心意。
……
牛车行缓慢行驶在坑洼的泥路上,颠簸不停。
跟在车后的马月和几名知青手上各自拎着一包行李,没走多久已是汗流浃背。
牛是公社的财产,畜力十分珍贵。
带队的赵队长不舍得让牛拉太多货物。
所以马月几人就只能步行了。
他们都是从四九城来的青年,被分配到海边的村子,即将接受再教育。
此时几人的心情并不美好。
城市与农村的差距超乎想象,当热血冷却下来后,残酷的现实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村里没有他们想象中的田园诗意,只有海边闷热的环境,以及干不完的农活。
路走到一半,两名女知青累得不行,几乎要瘫倒在地上。
整队人中,唯有马月精神状态还算良好。
因为她心里清楚,再过不久,苦难就会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