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指囷赠粮
作者:白慎行   宋武屠龙最新章节     
    汉南郡的北边、东边,隔着一条长江,与江夏郡毗邻。过了郡东的江,远远可以看到一座野山,那山便是白雉山。
    江这边的汉南码头,名为十里亭。十里亭中,建有几座供给沿途官员、客商停船停宿的小楼,朱家沿江远迁京城,今日就在这里下脚。
    汉南郡北接江夏,东近西陵,西锁赤壁,南控武陵——是荆襄九郡里一等一的形胜之地。历代郡守用心,把这十里亭修缮的高大敞亮,万不敢慢待了过路的高官大贾。
    江边亭楼连绵十里,门涂朱砂,户嵌金铆,光彩一照,十里长亭熠熠生辉。
    今日亭楼朱门大开,门后的影壁上一排四尺长宽的琉璃窗子。落日穿过琉璃,洒下五色的光斑,如梦似幻。天时不晚,廊中却早早掌了亮,百十只华灯,把庭院的每个角落都染作澄黄。
    一老一少,躬身亭前,终于等到贵客临门。
    朱氏家主向远来的老者深深一揖:
    “谢老将军戎马倥偬,百忙之中,拨冗来关照我朱家,使朱泉感激不尽。”
    老来不愿风尘起,只想闾阎观太平。
    来者正是东军主将谢琰。
    谢琰握起朱氏老家主的双手,眼神示意那家主身旁的年轻人搀了。老谢微笑道:
    “三两,你我相识三十余年了,不必客套。我可不是来看你的,我是来看我谢家孙女婿的。君义,还记得老夫么?”
    年轻人微微低着头,笑容中带了三分谄色:
    “万里南朝,谁人不识谢门宿将!将军头似雪,步如风,骑白马,挽硬弓——自幼日日听我家祖君讲起将军的淝水英名,君义只恨文士出身,无缘侍奉老将军帐下。”
    谢琰拈须大笑:
    “都说荆襄风物,彬彬不亚江东,今日是见到了。三十年前我到汉南驻军,你家阿翁还没有现在的家业,沌阳南郊,仓里只放着两囤米——我去和你阿翁借粮,三两这老家伙,二话不说就拿出了一半!那时你才满月大,他抱着你这长房长孙给我看……朱三两,那年你刚当了田官,尚未娶那么多老婆,如今是子孙绵泽了,好家伙,也成了二三百人的老祖宗!”
    入内堂,分主客落座。老家主朱三两亲自传了茶,久久凝视着谢琰的满头雪发。三两道:
    “老将军,这些年饭量怎么样?”
    “不似年少时斗米斗面的去吃了,如今一顿饭将将造三个馍馍;酒也不敢多饮,常觉胃寒。三两兄,你呢?”
    “老将军看着仍矍铄,不老,不老。我的饭量却小多了,一餐也喝不尽小半碗米粥,这二年眼也花了,看什么都觉模糊。老将军,三两却是真老了,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谢琰啜了口热茶,淡淡道:
    “君请直言。”
    “老将军,我祖籍汉南,一世人,从没离开过这个郡。这次北府叛军在郡里掀起这场兵祸,我活了七八十年,从未见过这么乱……”
    老谢微笑道:
    “乱得过秦人南下时么,乱得过那胡虏陈兵百万、投鞭断江之时么?”
    “不是一个乱法。”
    朱氏家主一声哀叹:
    “我汉南郡是九州的交衢,郡里百姓自古心眼多,民风也诈妄;外人骂我郡人,说我们‘天上九头鸟,地下汉南佬’。纵如此,我当了数十年的沌阳土官,却觉得汉南百姓多数也是老实的。”
    “汉南的流官太多,许多京中子弟往往在郡里挂个名,历练没有三年五载就调回了中枢;本地又无强盛世家。外人治汉南,施政难免过硬,因此郡里一代代的百姓早已习惯了官吏们的苛虐。”
    “此间贱民,早已习惯了被当做牛马一样牧养,甚至乐于被当做牛马一样牧养。”
    “在汉南为官,只要明面上不太过分,百姓就会觉得你是个好官。贪了钱,但凡拿出千分之一来设个义仓,百姓就会把你看做青天老爷。这里的百姓有的连姓也没有,名字可以是二蛋三丫,像我,我朱某小字三两,‘朱泉’的大号还是发迹后起的——此间百姓,不知道什么是自我,脑子里除了田地就是炕头,并且祖祖辈辈讲究惯了尊卑有别,不出头,不惹事,见到冠冕就着急跪下来磕头……”
    “三两兄,天下人不都是如此,何独汉南?”
    “老将军,是这样。将军忙于军务,知晓朝廷今年新出的税法么?”
    “《晋田令》,那是今年新出的《口税法》。譬如一家五口,男女二人耕种,男耕田70亩,女30亩,百亩年出300石粮。以往朝廷要征180石粮,今年提到了200石。三两兄,那又如何?”
    “年缴180石粮,一户农家,月得不过10石粮。以五口计算,每人每月所得不过2石粮。前朝诸葛丞相将死之时,日食8升米,每月犹食2石4;以前这晋税,每月给百姓留下2石的米,是将南朝小民框死在温饱线和生死线上。现在——”
    “《口税》不只多征了20石粮,还立下许多新名目:算赋钱、丁口钱、市租钱、酒租钱、布租钱、柴用钱。以往给百姓留下2石粮米的收入,人要温饱却差了4升米。为了这4升米,南国百姓家家勤俭、户户奔波,为了多赚这4升,不惜到高门富户里佣耕作婢、补贴家用——更没了自我思考的时间,更不会有精力去反对郡守官吏的牧民驭民。”
    “如今却不同了。如今朝廷竭泽而渔,焚林而猎,百姓人人有‘时日曷丧’之怒,大晋兴亡,如今只差一个火花。我只看见眼前这些汉南的百姓,人人已经没了活路……”
    “我举家逃出沌阳,一路奔来郡东。沿途所见,北府的兵丁像滚雪球一般——”
    “他们前面的部队打光了,转眼又能在郡里拉出来千人万人的投军百姓,接着打。山林里避难的汉南人,一看见白直旗号,纷纷掏出怀中存粮,箪食壶浆……那些北府将军还把我来不及带走的家资分拨给寒苦流民,曲阳岭上,密密麻麻,帮那北府运送军械草料的汉南穷鬼,比他兵丁人数还多!我活了八十年,从没见过大晋有这样的队伍:他们嘴里喊叫的东西令人生怖,你听过他们喊的什么吗?他们喊,‘诸公衮衮,纡青拖紫;天下皆右,我独袒左’(指讨伐桓玄乱兵的东军、历阳军东逃赤壁,白直军独独左西而行)。一把刀,一把米,一个口号,就能让路边一个濒死的乞丐浑身震颤,不顾生死地加入他们一起冲向战场……老将军……北府此人不除,我辈还有活路么?我辈儿孙,还能有活路么!”
    谢琰沉默了。沉默良久,老将徐徐道:
    “朝廷正在想法救济汉南百姓,一面从西陵郡向汉南运粮,一面征召江东奴兵,补充我东军兵力。”
    朱三两的老脸上显出一丝欣慰:
    “邪不胜正,此乃天之道也。汉南之乱终平,谢将军岂有不胜之理!”
    “三两兄,今日之晤,我是来向你借东西的。”
    朱三两老眼狐疑,看了看垂手侍立身旁的朱君义,缓缓道:
    “不是借我长孙的吧?老将军,谈好的婚事,总不能改成招赘?”
    满座大笑。
    “探马昨来相报,北府乱兵今已集结汉南郡东,不日间,我东军将对乱兵发起合围,势必一战而擒杀贼首;可是三军连日转运,血战至今,食少粮乏。此次我动用主力精锐,与刘寄奴汉南交手,意义不同寻常;姚秦、桓玄、晋室……近来各方与我东军都颇多密信往来,人人都在看着呢……”
    “老将军,老夫明白。东军成军至今,实力尚未轻露;现在是关键的哏节,我军必要亮好这个相……”
    谢琰拱手道:
    “能脱身囚笼外,实乃真英雄;肯救人陷坑中,便是活菩萨。我谢琰不怕红脸关公,怕只怕抿嘴菩萨……三两兄,你能答应扶持东军,我就放心了。”
    朱氏家主连三摆手,赶忙起身,颤巍巍回了一揖:
    “陈郡谢氏,三朝清流,能看中我朱家,是我朱家九世修来的福报。朱泉情愿献上半数家资,一如三十年前故事……”
    老谢抚额长叹,缓缓站了起来:
    “你给汉南的几家高门打了个好样儿……打完这仗,咱东军也在荆襄站稳了脚跟,会稽的地盘很快也能连成一片了……君义是我大儿子的乘龙快婿,也当我谢琰的亲孙子看;从此以后,我谢家与你朱家,损则同损,一荣皆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