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章 华清宫怒斥相公,右相府力挽狂澜
长安,华清宫
华清宫又名骊山宫,顾名思义位于骊山脚下,始建于唐初太宗朝,原名温泉宫,李隆基扩大,更名“华清宫”。
因为宫苑巍峨,背山面渭,倚山势而筑,,规模宏大,建筑壮丽,楼台馆殿,遍布骊山上下,所以李隆基十分喜欢在这里居住。
加上在这里远离城池喧嚣,特别是远离长安政局中心,可以让李隆基尽情玩乐,不必担心言官或士林风言风语。
故而李隆基与杨贵妃几乎每年都要来一两次,一待就是数月。
偏殿中,李隆基脸色阴沉,高力士垂眉侍立,左相陈希烈与右相李林甫跪伏在地,周围都是散落的奏书。
陈希烈肩膀微微颤抖显然内心极度不平静,反而是一旁处于漩涡中心的李林甫沉着冷静,不发一言。
“右相,你办的好大的事啊。”
“你看看这些都是弹劾你的奏书,看看都是谁,啊,黔南节度使白午,岭南节度使苏全宵,朝鲜节度使白万庆,安西节度使唐修梁,还有这封,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镇节度使王忠嗣。”
“这里还有,太原府尹王永裕,洋州节度使白河,襄阳采访使裴岷,扬州市舶使李泰,相州魏州青州莱州苏州湘州江州各地刺史五十多人。”
“你真的很好,朕将朝政交给你,你就是这样回报朕的?得罪大半个朝廷,半个大唐都与你为敌,朕怎么不知道你还是一个孤臣呢?”
李林甫额头触地平静道:“请陛下责罚。”
李隆基冷哼一声,然后一挥衣袖:“朕不管伱做了什么,但如今这些奏书都已经到朕的案前,朕不能不理会,但你多年替朕理政辛苦,朕也不是无情之人。”
“给你七日时间,若解决不了这件事,安抚不了这些人,你自行辞去右相之位,届时该抓抓,该罚罚,朕也救不了你。”
“谢陛下厚恩,臣这就去处理这件事。”
摆了摆手,李林甫低着头弓着腰退了出去,一直没有说话的陈希烈连忙对李隆基行了一大礼,然后赶紧跟上。
看着李林甫消失的身影,李隆基问向一旁的高力士:“你说,朕是不是应该再换一个宰相了?”
“全凭陛下心意。”
“唉,可是现如今像李林甫这种用的顺手的人一直没有找到,要不然岂会让这個老倌一直占据相位,惹得下面多有不满。”
高力士没有说话,李隆基好似想到了谁,问道:“那个杨国忠怎么样?”
“回禀大家,那杨国忠这些日子还算老实,只是最初帮助了一下李林甫一系,后面便没再插手。”
点了点头,李隆基磨蹭着床边的把手玩件,思考片刻后吩咐道:“接下来,给朕将右相盯紧了,朕需要知道他的一切。”
“谨遵圣命。”
等到高力士离开,殿中只有他一人时,李隆基眼神深邃,喃喃自语道:“白氏,白氏,你为何要突然这样呢?乖一点不好吗?”
“还有王忠嗣,你可是朕的养子啊,朕给予你旁人没有的信任,难道也要跟着外人来反对朕了吗?”
另一边,回到府邸的李林甫不服宫中的沉静,一脸怒气的坐在主位,将桌上的茶具摔得稀碎。
几位幕僚面面相觑,但还是只有硬着头皮进入。
“我等见过明公。”
李林甫摆摆手,示意免礼,然后语气充满着恨意道:“这个苟日东是真的不是东西,老夫让他收拢权势,没让他杀白氏的人,还是一位核心弟子,真该死。”
在场的人不知道说些什么,都没有说话。
“这个苟日东到哪里了?”
“回禀明公,已经过了潼关。”其中一位幕僚恭敬的回应道。李林甫深吸几口气,渐渐平复了情绪,斟酌一会儿后吩咐道:
“告诉王王鉷,苟日东到了长安,将他直接给我送去大理寺,转告白浚明,白县丞之死非老夫所愿,老夫甚是遗憾,实乃苟日东自作主张,望他多加包含。”
“但老夫身为苟日东的举主,愿意为其承担一二,挽回白县丞的名声。”
“刘子衡。”
“明公。”
“你即刻前往刑部,就说白浚才实乃冤枉,是河南府误判,一切都是原河南府尹苟日东的乱政,要求恢复白浚才的一切名誉,追增陕州刺史,三倍补偿家属,准其子入太学。”
“另外,告诉他,苟日东狠狠地查,狠狠地判。”
“是。”
“王孚。”
“明公。”
“你去吏部,命他们召回罗希奭,等他回京,立即抓起来,交由大理寺、御史台、刑部三司会审其罪,恢复李适之等冤死的官员声誉。立即去办。”
“是。”
李林甫根据现在的情况,细致的吩咐一件件补偿措施,或是严惩此次事件中所有构害白氏的己方官员,然后减轻自己这次政斗的影响,姿态放的极低。
又让人放出消息,说王忠嗣因为与太子有旧,所以与太子走得很近,以转移一部分人的注意力。
接着又让兵部增加今年黔南、岭南、朝鲜、安西诸军的钱粮财货,批准大洋镇关于增补兵额的请求,笼络白氏在地方的刺史官员。
独独对占据四镇的王忠嗣区别对比,不仅减少了其军一半的粮饷,拖到明年补齐,而且安插亲信进入四镇担任要职,监视他。
做完这一切后,李林甫让人备好马车,准备一车的金银珠宝,与他去拜访一位关键人物,杨国忠。
他准备透过杨国忠,搭上杨贵妃这条线,给皇帝吹一吹耳边风。
天宝六载四月九日大理寺、御史台、刑部三司认定原河南尹苟日东滥用职权,排挤同僚,陷害忠良,勾结山匪,秘密结社等三十多项罪名。
被判斩立决,诛杀三族。
其余参与到这里面的有关大小官员被判斩刑七人,流放二十人,全家流放五十人。
河南官场顿时一空,因为李林甫身兼吏部尚书,所以在李林甫的推荐下,李隆基任命白氏在长安的话事人太府寺卿白俊川,为河南府尹,平调河南府。
而白氏在长安的话事人变成了大理寺卿白浚明。
而为了体现自己的诚意,整个河南府空缺的官员几乎全是白俊川举荐的。
明摆着让自己的势力退出河南府,将这个膏腴之地让给白氏。
但白氏并没有一口吃下这个糖衣毒药,而是认真的选贤任能,不局限于身份,推荐的都是有才之士。
李隆基听后心中稍微放松,对白氏的识趣感到满意。
因为各方势力都得到了李林甫的补偿,加上李林甫在杨国忠那里得到承诺,双管齐下,李林甫再次于风雨中保住了自己的相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