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求生存去封建化,航海业朝鲜封建
北定十一年
就在大夏休养生息,全心全意的发展国力之际,燕国的慕容皝准备开始奋力一搏。
自从北定二年,夏燕大战,燕国败北,虽然依靠辽东的严寒气候保住了燕国的社稷,但从此,燕国就开始走下坡路。
先是对晋、对赵贸易被夏国阻断,赖以生存的粮食来源被切断,燕国境内开始出现饥荒。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慕容皝不得不发起对高句丽、宇文部的军事行动。
在北定四年、北定五年,连续两年,发动了数次劫掠行动。
其直接后果就是,高句丽脱离了燕国,甚至于舍弃了丸都,遁入了辽东广袤的山脉群中,联合扶余人、娄邑人,逐渐反燕联盟。
让燕国每次劫掠,都损失很大。
不过在对宇文部作战的过程中,十分顺利,每次都能有所收获,这才维持了燕国的基本运转。
不过为了减少支出,慕容皝不得不削减兵力,开始实行部兵制,将军权下放给带兵将领,让他们自行解决一半的粮饷,剩余一半才由朝廷解决。
也就是军队私有制,带兵将领将对麾下士卒,有着绝对的权利,即“我将军的将军,不是我的将军”。
而为了保证自己手中有着绝对优势的兵力,慕容皝将都城迁到了龙城,将龙城附近的中央常备军,维持在三万人左右。
为了让将领能够有钱粮维持手中的军队,以便自己能够在敌人到来时,拉起一支可用的军队。
慕容皝还将征战后的战利品处置权,同样下放给了将领,使他们不必上交自己。
还允许他们自行带兵出国劫掠,不必事事请示自己。
这使得燕国由原来的高度集权的半封建国家,成为了一个低集权度,军事联盟国家。
慕容皝还是明面上的燕王,但实际上是慕容部的联盟主,最大的一个兵权所有者。
如今的燕国,入了慕容皝手中占有绝对优势的三万人,接着是慕容汗麾下的万人,慕容垂、慕容恪、封奕等太守手中的数千人,以及零零散散的慕容贵族手中的多则上千余人,少则数百人。
据慕容皝所知,当战事来临,自己手中可动用的兵力,有近九万多人,比之夏燕大战前,也没有多少损失。
在这几年的时间里,燕国不断西扩,北扩,寻找生存资源,将原本宇文部的草场侵占了不少,要不是有夏军的帮忙,宇文部恐怕早就被燕国吞并。
也正是因为此,宇文部虽然囊括了原拓跋部的不少草场,可实力并没有增加多少。
这些年中,慕容皝不是没有动过南侵夏幽州、平州的想法。
可临渝关在慕容轩的把守下,密不透风,燕国在丢下一地尸体后,只能后撤,慕容皝想要劝降,却被慕容轩严词拒绝,甚至于轻视。
又出兵平州,好不容易攻陷安平,踏过马訾水,可夏军通过海船,很快就将援军从幽冀两州运了过来。
燕军只得顿兵清宁城下,甚至被平州刺史马燮找到机会反推,差点就被推到了襄平。
自此,慕容皝知道,没有绝对的把握,不能出击夏国。
而其中的关键之处,就是夏军的水师。
夏水师完全的封锁了渤海湾,让南方的物资,根本进不了燕国。
慕容皝痛定思痛,在辽东郡的马石津,修建水师港,凭借辽东遍地的高木,以及原来投奔而来的汉人工匠,筑造战船。
为了表达自己的重视,慕容皝将王太子慕容儁,派去督造海船。
终于在今年年初,传来了捷报。
“儿臣祝贺父王,经过数年日夜不停地建造,现建得大船百余艘,可作战用战船二百五十余艘,小舟千余艘。
虽比之晋国舟帆之盛,远有不如,但较之夏国,绰绰有余也。”
慕容皝得到了慕容儁传来的消息后,心情激动不已,这将是燕国最后的一战,胜则前路宽广,败则化为灰灰。
不过光是水师成型,还不够,自己还需要更多的援助,而在这些年的秘密外交下,自己也终于有所成就。
虽说夏国封锁了南方接触燕国的一切道路,但还是被慕容皝找到机会,可以秘密派出使者联络赵、晋两国。
只是相较于以往的方便,如今风险更大些而已。
慕容皝准备联络赵国,许之以利,两国夹击夏国,然后以自己晋臣的身份,救援晋国,让晋国派援军助战。
三月
燕使秘密抵达赵国,面见了石虎,乘以利弊,邀请赵国共击夏国:
“如今夏国鼎盛,国力蒸蒸日上,而观贵国,远不如矣。
若假以时日,夏国必远超贵国,届时燕国因为赵国的袖手旁观,已经败亡了。
北部的诸族也都臣服于夏军的威势之下,夏君早有囊括宇内之心,北方的骑兵,跟随夏军踏过黄河,驰骋于贵国境内。
不知道到时候,还有谁能够帮助陛下阻挡他们?”
虽然石虎沉迷享乐,但并不代表他没有参与世事。
他也曾派兵从乐陵郡进攻夏国,但都被夏国挡了回来,多次无果后,石虎也不想做这种无意义的事。
反倒是在对晋作战上,屡屡建有奇功。
不过,自从晋廷任命桓温为荆州刺史,赵国已经很难在晋国方面找到便宜。
他最近正在思虑重新北伐之事,如今燕使的到来,正合他意,当下就与燕使立约,约定明年年初,一同攻夏。
五月
慕容皝派出出使晋廷的使者,终于穿过重重封锁,抵达建康,朝见了天子司马聃,以及褚太后。
如今的晋廷,已经换了三位天子,司马衍已经因病去世,由于诸子年幼,继位的是侄子司马岳。
而司马岳登基没有两年,也去世了,只留下年仅两岁幼子司马聃,被群臣扶立登基。
其生母褚太后临朝听政,国政由车骑将军庾冰、尚书令何充处理。
庾冰、何充两人很顺利的成为了政敌,在庾冰去世后,何充反对由其孙子庾爰之接掌荆州,而由江左八达之一桓彝之子桓温接任。
也就是说,如今的国政,基本掌握在何充、褚太后之手。
燕使声情并茂的讲述了夏国如何欺负慕容皝,而慕容皝是晋国所册封的燕王,这不是在打燕国的脸,而是在打晋国的屁股啊。
如今燕国有意冲破夏国的封锁,重新回到晋国的怀抱,然燕国毕竟小国,不如夏国力盛,所以还请朝廷派出水师,协助燕国击破夏国水师,夺回朝鲜半岛。
到时候,燕国在北,晋国在南,收复中原,恢复天下,指日可待。
如今天下水师,晋国最甚,因为全部承接了当时吴国的水师,再加上之后的发展,使得晋国船舶数量有数千艘之众,有建制的水军数万人。
其海船北航辽东,东行琉球,南通南洋,西达大秦(罗马);
晋国商人所组成的远洋贸易,甚至不断往返于波斯(伊朗)、天竺(印度)、狮子国(斯里兰卡)、林邑(越南南部)、扶南(柬埔寨)等地。
而且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晋国的海船十分巨大,船帆多达7张,每张帆长10米多,同朝一个方向,可以借助各个方向的风力。
又有船匠发明“密仓”,在海船建成多仓底船,使得海船行驶在海面上,即使一仓破损进水,仍能保持浮力,不致沉没。
对比晋国水师,夏国水师就如同小孩子,数年的发展,只有水军万余人,运输用大船数百艘,战船五百余艘,舟轲无算,多往来于辽东、朝鲜、倭国、晋国之间。
经过多方利益博弈,最终晋廷同意了燕使的请求,决定于明年,派出一支远洋船队,万余人,协助燕国,攻击夏国水师,登陆朝鲜,助战。
燕使得到回信,欣喜若狂,进宫拜谢天子,随后坐海船,化妆成商贾,历经颠簸,终于回到燕国。
十月
两国使者均带来好消息,这让慕容皝对明年一战,信心百倍。
认为自己定能带领燕国,击败夏国,夺回幽州,让燕国重回巅峰,入主中原。
朝鲜半岛,朝鲜国都,汉城。
之所以取名汉城,是朝鲜王对汉学的追捧,以示自己忠于大夏。
自从依靠夏军成为朝鲜大王以来,王建十分满足,终日想着如何扩大自己的领土,发展自己的国家。
别看朝鲜偏居汉江以南,但人口也不少,有数十万之众。
其中不乏历代中原王朝大战,从辽东以及渡海而来,避祸的。
为了更好的管理国家,王建仿照大夏,在朝鲜国实行州郡制:
以国都汉城附近,为京畿郡,周边几个郡称为汉州;
在原辰韩地区设置为辰州,下辖十二个郡;
原马韩地区由于太大,分为全州、罗州,全州下辖十四个郡,罗州下辖十三个郡;
原弁韩地区,置庆州,辖十二个郡。
州置都督,郡置郡主,其实就是原先的国主,城邦主,只是改了名字,换了衣裳,也没有法律约束。
一共为五州五十多个郡,乍一看,与大夏相等。
但实质上,朝鲜之州,如夏之郡,朝鲜之郡,如夏之县。
虽说王建依仗着上次夏燕大战后,掌握在手中的中央军,以及驻扎在乐浪郡的天朝军队,强迫三韩地区,接受了自己的划分。
但除了汉州地区,是当时趁机凭借中央军占据的,可以由自己掌控,其余四州,都被当地的诸侯占据,听调不听宣。
其实就是原来占据了三韩的三家国主。
在白桉的授意下,朝鲜需要与大夏一样,保持表面的和平,所以王建只能捏着鼻子,分封诸侯。
而在王建的倡导下,诸侯们纷纷为自己取了汉姓。
原马韩国主,自取崔姓,因为他们宣称,自己有之前渡海而来的中原崔氏族人的血脉。
辰韩国主,自取金姓,因为国内有诸多矿产。
弁韩国主,自取朴姓,因为弁韩的釜山,是朝鲜国最大的港口,而船最主要的就是木头,故曰朴。
最终,王建册封崔大忠为忠国大将军,忠国公,全、罗二州都督。
金开城为护国大将军,护国公,辰州都督。
朴文斗为辅国大将军,辅国公,庆州都督。
自此,朝鲜初步在政治上,第一次开始封建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