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佛道之争
作者:君子以懿文德   从牧野之战开始的千年世家最新章节     
    第309章 佛道之争
    日落月又升,斗转星又移。
    转眼间,到达了第三日,第二场辩论正式开始,同一个地点,同一位挑战者,只是迎战者变了。
    由张常守变为了与法兰差不多大的宋真显。
    宋真显,张真元的师兄,但是不是同一个师父。宋真显原是济阴郡人,原名宋显,是济阴郡宋氏子弟,自幼喜道法,常常翻阅家中为数不多的道家典籍。
    及冠以后,经过举孝廉担任了朝廷秩二百石的太常属官,待招。负责协助太常府太史令观察天象。
    跟着当世的天象学者,也就是时任治历的邓廷观察四时气候,五行轮转。
    这段经历为他之后的学道生涯打下了极其坚厚的的基础。
    等到三十岁时,宋显学着张良,辞去了朝廷官职,前往太行山寻道。
    他起初并没有直接拜入天师府,而是在拜了太行山中一座偏僻道观隐仙观的观主封静和为师,他在周围三座道观的观主见证下,将名讳录入道册,并被封静和赐道号真显。
    成功拜师后,封静和给他留下了三本完善的道经,然后就拿着他的名录,前往天师府录名去了。整座道观,就剩下了他与二三个道童,不过三四人。
    隐仙观是宋真显师父封静和自己出资,委托山下的小村庄的村民所建造,不大,就只有一个供奉神灵的大堂和三座可供居住的房间而已。
    随后的几年,他随着师父不断地学习着道经,而由于宋真显学习速度太过于快速,封静和不得不每隔一年就要回天师府为他换取道经。
    因为在天师府的规定中,为了保证道经的传承准确,每座道观,只得保持不超过三十部天师府的道经在道观内,若需要更换,可以用所抄录的道经前往天师府更换。
    但是这种规定本就靠自觉,也没有人一个个的去巡查这些道观的数量,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违背,毕竟能够成为天师府高功的人,极少有不良居心的。而且这也算修行的一种,就看自己有没有自我把持的能力了。
    等到宋真显四十多岁,他的师父不堪路途之扰,直接打发他上山接受天师度。而对道法有天赋的他,很顺利的就通过了天师度。
    原本想回去跟着师父就在小道观里修行后半生算了,但是他师傅来信,说自己又收了一个徒弟,没精力教他,让他自己留在天师府深造,千万别回来,老道还想多活几年。
    因此宋真显就以天师府高功的身份,留在了天师府,渐渐地,在他天赋和努力的加持下,其道法天才,道子,道痴的名号就此传遍天师府,成为了天师府少有的精通大部分道经、道法的高功。
    据说他还经常去向藏经阁阁老何玄寿请教,得到了何玄寿的认同,而何玄寿多次也传出有意在羽化之后,将藏经阁阁老的位子留给他。
    天师府,晨功广场。
    此时诸位道门弟子刚刚做完晨功,吃完早饭,收到比试开始的宋真显和法兰两人,直接从斋堂同时来到了此处,而众弟子也纷纷跟随两人而来。
    随着张真元的辩论开始。
    坐定高台的二人也睁开了假寐的双眸。
    宋真显盘腿在高台的蒲团上,面容柔和的对着法兰施了一个道家稽首礼:
    “无量天尊,贫道天师府宋真显,向道兄请教!”
    法兰也以同样姿势,却以佛礼回之:
    “南无阿弥陀佛,贫僧佛门法兰,请道兄赐教。”
    在天师府待了几日,他也明白了自己的佛与他们的道都是殊途同归的,只是方法不同,包括其他学派比如儒家、法家、农家等等。
    因此他很是喜欢道门对于同道之人的称呼,道兄。他所修之佛,可称之为佛道,以区别于道门的天道。
    因为道门的最高果位是天,如同三清,就是天道的代表,而他们最为推崇三清之一的太清道德天尊,认为太清才是道的最终,而将其尊称为道祖。
    而其余的二清解释为道祖的二身,是道祖所修持的分身。而三清分别代表道祖的三个时期,青年、中年、老年。
    这与佛门的最高果位佛祖是一样的,佛门也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划分。只不过他们十分推崇现在佛,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他们称之为三世。因此又将释迦牟尼佛尊称为世尊,也叫佛祖。
    宋真显起先发起攻势:
    “听说佛门以十戒众人,入佛门者需要持有戒律,是为出家之人,要求弟子遁入空门,舍弃亲人,专心侍佛。且还禁止成家立业,不得杀生,是为修佛?”
    法兰略微沉默,思考有没有陷阱,因为宋真显与张常守不一样,他与自己都是沉浸经书数十载,已经能够深刻的理解经书中的深层含义,也能够将经书中的道理应对现实,不然何以成为高功。
    不过这段问话,显然是阳谋,他说的这些戒律确实是佛门的规定。
    “看来道兄对我佛门也有些了解,的确,这确是我佛门所持之戒。不过我们并不是要让弟子舍弃亲人。而是认为在凡俗有顾虑是没办法深入的研究佛经的。
    因此我佛门收弟子,要让弟子断去凡俗之根,只有六根清净,才能更好地理解佛经。而且我佛门也有俗僧,即在家修行佛法,只要潜心礼佛,不必专求于寺庙,只需要一尊佛像而已。
    不杀生,佛说:众生平等。在佛的眼里没有好人坏人之分,有的只有对佛的敬意与否。
    敬佛者,自然行善事,成善果,得到佛的庇佑,往生后,得以进入清净佛国;恶佛者,自然行恶事,结恶果,遭到佛的鄙弃,甚至于怒目,降下惩罚,往生后,进入阿鼻地狱。”
    “正如道兄所言,断舍离,以清静六根,六根既尽,是为成佛,佛者,无情无义,无悲无喜,那又如何维护天下苍生?
    正是因为有这七情六欲,这人才是人,这也是我们说的人道,此区别于天道,天道无情,人道多清,天常清,人常浊。常清,故而眼高;常浊,故而位低。
    贫道观道兄之佛经,其佛之道,与天道有异曲同工之妙,可称之为佛道。若是道兄一心成佛,岂不是要舍弃人身?
    此法,是以佛道统治人道,是贫道万万不敢苟同之道,贫道称之为邪道。
    而贫僧之道,是取天道而补人道之不足,推动人道的发展。故贫道并不是要成仙成神,而是修天道,即究极天道,以天道之法,可以救苍生,解万民之苦。
    然天道高而深,凡人无法解除,贸然行至,必遭天谴。
    为此,贫道之祖师,以一己之力,敕封诸神,以人道之力,辖神道之威,解天道之惑,故而称之为天师。
    此为天师府之所立,世人因此而受惠。这是天师府的意义与必要之处。
    道兄认为然否。”
    法兰沉默片刻,宋真显不仅是在警告他们,不要将西域、贵霜、天竺,以佛国之名,行天子之事的那一套拿到大汉来。
    不要干扰大汉的正常发展,不要妄图让佛来代替天,不然天师府第一个不同意,而且会将佛门打为邪道,倾天下之力必会阻挡佛教的传播。
    很显然,宋真显是有关于西域诸国以及天竺等国的社会状况的了解的,他甚至在一些使者的手札中了解到,西域有些国家被佛教窃据了国王权力,将全国变成佛国,这也与他在雒阳任过职过,阅读过长安大量藏书有关。
    “道兄所言颇具佛理,但是也对我佛门似乎有些误会。贫僧所修无非来世,即往生,佛说:世人多苦,是因为世间苦难多。
    今生已经不可改变,为官员的,一直都会成为官员,做百姓的一生都会作为百姓,耕种的一辈子多停止于田间。
    但是可以以今生修来生,晓佛经,行善事,此为修行。若是踏上了修行的道路,即可有机会来生入清净佛国,甚至于有大功德者,可于来世成阿罗汉、菩萨,甚至于佛。
    故而修佛的人多了,这世间必定会少戾气,少争端,少苦难。贫僧无意于立地上佛国,只愿让世人知道佛陀之意。
    至于道兄所言天人神佛之道别,岂不是以道门之法,来规定佛门之戒律。
    贫僧闻大汉有古谚,即使是厨子不做饭,掌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过自己的职守,放下祭器去代替厨子做饭。
    佛门自有戒律,道门也有清规,以清规批判戒律,岂不是太过可笑了些。难道道兄是想要欺负贫僧与师兄远道而来,没有同道之人帮助,以大势压我,那么道兄成功了。”
    说完,法兰眼睛一闭。
    宋真显没想到这僧人还是个滚刀肉,嘴角微微一抽,只好告罪:“道兄说的哪里的话,贫道只是在与道兄争辩一些你我之教义,区别而已。”
    法兰似笑非笑。
    终究宋真显还是要点面子,没有再在这个问题上追问。而之后只要宋真显提起佛门的不好,法兰就装弱小,没办法,只好与他辩论一些其他方向的学问。
    这一场辩论持续的时间格外的长,从上午一直到金乌堪堪落地。
    到最后两人谁也没有奈何得了谁,因为法兰的无赖之举,两人最后打了个平手。
    又过了两日,到了最后一场辩论。
    法兰以为宋真显已经代表了天师府的最高水平,故而今日十分轻松。
    可是等到看上去老态龙钟,但是步伐稳健的何玄寿上台,法兰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因为在有个不成俗的规则,越老,就代表学问越深厚,毕竟人老自然成精。
    而何玄寿一开口,便惹得法兰脸色大变,大汗淋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