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白国新政
在白国,最普遍的不是遍地的酒楼,而是学堂。
白国有一套极为成熟的学堂体系,白国少年,从六岁起,将会自动获得入学资格,进入当地官府开办的学堂学习,若是当地没有学堂,则可以进入离自己最近的任一学堂学习。
不过基本上,每个县都有五六个学堂,甚至有些大一点的亭里,都会设有一个学堂,而有些位置实在偏远,离县城太远,几个亭里会在距离所有亭里最近的亭或者里,设立一个简易学堂。
学堂分为上中下三个班,下班年龄在六至十二岁,中班年龄在十二至十五岁,上班年龄在十五至十八岁。
每次升班,学堂都会有一次考试,三次考试的综合平均成绩最高的前十人,将会自动获得进入白氏学府的入学资格,前三则可以获得学费全免的优惠。
进入白氏学府学习三年,第一年会举行新生测试,自己选择三个科目。每科成绩最高的三人进入太白书院学习两年,而只有通过了结业测试,才能获得学府和书院的认可。
白国的官吏大多从白学和白院中挑选,每年官府会在府院举行选仕,三个年限的学子都可以参加。
通过夫子推荐与官府测试的人,可以获得白国官身,成为白国官吏,而且保留在府院学习的资格,不过每年官府只挑选百人。
人们将这百人称之为官选生。
为了管理学堂和白学、白院,除了府院由白王亲自负责外,另设司学,靠挂在司徒府,司学府置司学卿一名,秩两千石,佩青绶银鱼印;司学长史一名,秩六百石,佩无绶铜鱼印;秩司学主事数名,秩百石,无绶铜鱼印。
而对于不同的户籍,白国的收税不一样。
对于农籍,只需要每年交足田亩产出的两成即可,没有其他的诸如人头税等税种;
对于民籍,需要每年到当地官府找官吏报备一年所收,提交账簿,报备家庭情况,只需要缴纳官府所规定的超出部分的税金,其余不需要缴纳;
对于军籍和匠籍,只需要完成每年官府规定的任务就好了,其他的不需要缴纳。
对于商籍,规定与民籍差不多,按时到官府报备和提交账簿,缴纳超出的税金,而且,只要足额缴纳每年的税金,就可以得到一张凭证,此凭证在白国范围内,可以免交过路商税,不过不许交给他人使用,违者重罚。
而因为如此,白国取消了徭役制度,每当有需要修缮的建筑和道路或什么工程,官府会付出足够的雇金,不会像大汉一样,去其他地方服役,还要自备干粮。
为了管理白国繁杂的户籍和税赋、税金,白国专门设置了两个部门:司籍、司税,其与司学府秩俸相同,等级相等。
他们都属于白国司徒府所属,白国以大汉官制为基础,又加入商周旧制,建立了专属白国的三公制度,也称之为小三公,即司徒、司空、司马。
为了不超过大汉官制,白国设司徒府,置小司徒一人,秩五千石,佩红绶金蟒印;司徒长史一人,秩千石,佩无绶银蛇印。
司马府,司空府与司徒府规制相同,小司马和小司空都是秩五千石,佩红绶金蟒印的白府大员;其下的副手长史都是秩千石,佩无绶银蛇印。
是不是部门主官,就看官印上有没有绶带。白国绶带有三种颜色,红、青、黑,分别配合三种官印,金蟒、银蛇、铜鱼。
秩俸百石以上的才能称之为官,以下称之为吏。百石至千石授予黑绶铜鱼印,是为小官;真千石至两千石,授予青绶银鱼印,是为高官;真两千石至五千石及以上,授予红绶金蟒印,是为大员。
除了白国中央外,还有几个县,白国北囊太行,东抵白郡,南临黄河,西到修武。
包含了河内郡半个郡,有国籍的国民数十万人,没国籍的流动人口也有二三十万,总人数常年超百万。
各县县令黑绶铜鱼印,秩俸六百石至千石不等。
管理朝歌及其周围的朝歌尹,则是比各县县令高一点,青绶银蛇印,秩俸真两千石。
司徒府主白国大小政事,管理白国诸县亭里,之下有九卿,司学、司税、司籍、司农、司工、司库、司安、鸿胪寺。各部门主官皆是青授银蛇印,秩俸两千石。
而各县县令,朝歌尹都属于司徒府管理,只不过任免权在白王手上。
司空府则是主监察,之下有司法、司狱、司御史,与司徒九卿同级同俸。司法主要负责审理各地违法案件,司狱负责管理犯人及嫌疑犯的安全和监禁,司御史负责巡查全国各部门不法官吏,包括司法和司狱。
在每个县,司空府都设有法曹、牢狱、监御史;受当地长官和司空府双管辖。而在每个亭都额外设有一名法吏,负责为百姓解释法律条文,法吏可以由当地百姓报名后,兼职。
司马府主军事,其下设置有司兵、司粮、军法司、军籍司、军医司等部门,司马府只有统兵和练兵之权,调集五百人以上兵马,需要白王授予的特制虎印。
除了三公外,还有许多接受白王直接管辖的部门,他们统一挂靠在白府下,白王可以随意插手,其职位俸禄虽低,但是却没有一人敢小瞧。
比如白学和白院都是挂靠在白府,还有宗室府、公族府、氏族府这些管理白国大族的府衙,以及医师府、匠人府、专研院等等特殊府衙。
从光武帝以来,白国虽然在天下名声不显,没有什么太显耀的成绩,但是在国内,却不断掀起改制,从推行新政,赎买田地开始,每过几年,十几年,白国都会掀起一场小改制,正所谓慢工出细活。
经历了白贯、白室以及如今的白麒三代白王几十年的努力,这才有如今政令通达,百姓安居乐业,兵精粮足,城市繁荣的景象。
而白国不断推出的改制,使得许多周围的郡县百姓,想要得到白国的国籍,彻底告别以往忍饥受饿的日子。
但是为了不引起朝廷的关注,加上白国人口已经很多了,为了未来的发展,白国只好忍痛下达了拒绝了外来人口落籍白国的法令,不过若是对白国做出特大贡献,可以由白王特批入籍。
这才挡住了周围诸如河内郡、白郡以及黄河对岸的东郡百姓向白国蜂拥的风潮,不过还是有许多活不下去,丢失了土地的人,前往白国打工求活,寄希望于白氏的怜悯,让他们成为白国人。
虽然光武帝和当今皇帝,勤政爱民,不断抑制豪强兼并,体恤黎民百姓,但是与白国先进的体制比起来,还是差了不止一筹。
再加上大汉国土广袤,还需要处理周边异族的关系,再加上内部的权利斗争,使得汉帝很少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国家的发展建设上来。
而作为执掌国政,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三公,却受限于皇帝,有些政策根本不能绕过皇帝发行,这使得皇帝有力无心,大臣有心无力。
上层贵族大员,有眼界,明道理,却被牵制在繁杂的权利斗争和对外事务中。下层豪强管理,受限于眼界,目光短浅,只知道兼并土地,图谋更高的权势和富贵。
这就陷入了一个怪圈,要发展国力,必要专心治政,必要从上到下,齐心协力。但是不管哪个阶层,或是没有足够的能力,或是没有足够的眼界,使得大汉这辆战车只是惯性的向前。
但是白国不同,因为有着神印的存在,白氏天生就是白国最高的管理者,有着白国至高无上的权利。
再加上白氏在当地显耀了上千年,这漫长的时间,足以让一些野心家却而止步,使得权利斗争并不突出。
又有大汉在前方充当挡灾牌,使得白国少受其他的风险和危害。
而白氏身为上天的眷族,掌握着权势,却是少有的没有被权势蒙蔽了双眼,反而小心谨慎,如履薄冰。
为了保持家族的活力,从最开始的时候,白氏的历代先祖就确定了嫡脉到支脉,支脉到宗亲,宗亲到公族,公族到普通百姓的递减制度。
这使得白氏的最高层,常年只保持在几十人左右,其余的都被分散出去了。
再者说,虽然白国多次被外界的危机所打扰,但是最后都被白氏家主,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历代积攒的经验成功的渡了过去。
这让白国的众人,越加的信服白氏的统治和一切决定。
另一方面,虽然白国身处大汉腹地,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用很大的力量,对周围的一切施加影响力,保持白国的特殊地位和消除皇帝的戒心。
但是就算是,剩下少之又少的精力,但是凭借逐渐完善的制度,低内耗的官吏体系,也能够比大汉这辆臃肿的战车,走得更快一些。
白氏历代家主和子弟,留给外人的印象是不争名,不夺利,喜静而不喜动。
但是不为外人所知道的是,在家主传承中,历代家主始终都是志在天下,白国,只是历代家主的试验田,若是成功了,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白氏就会如同翻身的地龙,让这天下彻底颠覆。
不争,在道家的思想中,是为了更好的争夺,因为当下所争时机不对,所争太大,所以不争一时,不争小利,争的是永恒,天道。
而白氏的不争,不仅是因为能力不足,时机未到,还有则是所争太大了。
他们争的是天下,万世永恒的天下,人人为龙的天下,而不是这残破的,风雨飘摇的天下。
这就是白氏与其他氏族的区别,白国与其他国家的区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