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出发朝歌,白国五大氏
作者:君子以懿文德   从牧野之战开始的千年世家最新章节     
    第300章 出发朝歌,白国五大氏
    跨过高大的宫门,穿过长直的石板大道,踏上长长的宫阶,两旁站立着如同胡杨树似的宫廷守卫,他们终于见到了这次目的的关键人物,大汉皇帝刘庄。
    刘庄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中年汉人,因为距离的关系,他们对于他的面容看不真切,但是从声音可以听出来,这个人对自己和其他人十分苛刻。
    “臣光禄勋府郎中蔡愔,奉命出使天竺求取佛经和高僧,今,成功完成使命,请陛下审视。”
    蔡愔穿着代表自己身份的官服,佩戴着属于自己的六百石印绶,恭恭敬敬的将手上的节杖递给一旁的宦者。
    刘庄见蔡愔成功完成任务,和颜悦色道:“蔡郎中辛苦了,听说此行不下万里,走遍国家不下数十个,实乃博望侯第二啊!”
    蔡愔十分激动道:“谢陛下赞赏,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不敢言苦。”
    刘庄没有再问,因为有些东西不是适合在这里询问,等下了小朝会,他自会找来蔡愔将他此行一路上的所见所闻,问个明白。
    然后又看向下面一直站定不语的两位高僧,略带尊敬道:“想必两位就是从天竺来的佛教高僧了吧!”
    摄摩腾和法兰以佛礼行礼道:“南无阿弥陀佛,贫僧摄摩腾/法兰见过汉国皇帝陛下。”
    他们用的是略显生硬的汉语。
    刘庄身体微微前倾,脸色疑惑道:“两位大师来过大汉?”
    一旁的蔡愔连忙出来解释摄摩腾二人会汉语的原因。
    刘庄这才点点头道:“看来两位大师不仅佛学深厚,就连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是不菲啊”
    最后刘庄见佛经多是用的天竺的梵文,看得脑袋疼,而两位大师如今也少有能力将其中的内蕴翻译出来。
    于是为了留住这两位大师,也为了表达大汉对西域的重视,就下令让他们暂居接待外宾的鸿胪寺,就地在鸿胪寺翻译从贵霜带来的佛经,并派出博士弟子秦景招募二十个太学生,专门辅助他们。
    永平十一年
    两位高僧在鸿胪寺已经住了有将近一年了,这一年为了翻译经文,两位高僧已经能够很流畅的说汉语,也能够基本上认完汉字,并清楚的明白他们的含义。
    而刘庄也经常将他们召进宫里奏对,所问除了佛经的一些疑问外,还有诸如天竺和贵霜等国附近的情况。
    因此每次刘庄与两位高僧见面,一旁都会有一个专门记录的官员,将他们的对话一字不差的写下来。
    从他们的口中,刘庄清楚了天竺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文明的含义,就如同华夏的意义一样,而如今的天竺分为诸多国家,其数量比之西域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天竺诸国如今还用着,华夏,春秋时期的邦国制与游牧民族部落制的杂糅,即国与国之间有等级,但是却并没有一个天下共主。
    而贵霜再往西就是安息,再往西就是从商周秦时就流传下来的大夏。
    根据两位大师的口述,再加上蔡愔的理解以及历代藏书的发现,一个简易版的世界地图被刘庄绘成。
    刘庄看着这幅巨大的被他命名为“万国舆图”的地图,心中发出感叹:“天下何其大矣,大汉何其小矣。”
    然后命令将这幅万国舆图存入南宫的“东观”中封存,禁止任何人阅览,因为他明白这幅舆图的现世会激起多少野心家,又会让后世的帝王不顾民力,穷兵黩武。
    这日,刘庄有感两位大师久居鸿胪寺也不是个事,于是下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并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
    永平十二年
    摄摩腾和法兰正式入住白马寺,并将所有翻译好的和未翻译的经文搬入寺院,佛教正式在华夏有了第一个落脚点。
    自从两人入住白马寺,为了宣传佛教,两位大师也是愁白了头,因为此时的百姓多尊儒而摒弃其他学派,而佛教初来乍到,根本就没办法传教。
    就算是普通百姓,也少有人信佛,因为人一问,礼佛能做官吗?两位大师就没办法回答了,这是天然的劣势。
    于是他们决定先寻得当世名门,河北世族,天下亚氏的白氏的帮助。
    两位做出了明确的分工,摄摩腾留在白马寺翻译经文,而法兰则外出传法,这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位于朝歌的白氏。
    很快,他们取得了刘庄的许可,并派出安排了一位官员,让他可以随这位官员一起前往朝歌。
    这日,法兰来到了雒阳北门,准备随刘庄安排的官员一同前往朝歌,官员姓白,名叫白河,今年五十八岁,是致仕前往白国祭祖的原太傅府属官,太傅长史。
    法兰一到雒阳北门外,就看到一架马车停在不远处的一颗老槐树下,一位发迹斑白,脊椎挺拔,身穿青色儒袍的老者正端坐在马车一旁的坐垫上。
    身为僧侣,法兰还是很好辨认的,远远的,白河的随从就提醒他,可能是法兰大师到了。
    白河转头一瞧,只见太阳底下,一位身着天竺袈裟,顶着一颗明晃晃的脑袋,缓步向自己这里走来。
    他立即起身,随从将坐垫放回马车。
    等到法兰走近,白河上前一步,行礼道:“早就听说雒阳来了两位天竺大师,学问深厚,经常为百姓解惑,想必您就是其中一位吧!”
    法兰回礼:“南无阿弥陀佛!施主有礼了。”
    然后在白河的邀请下,登上了马车。
    白河对法兰如此尊敬,是因为法兰是一位佛学上的大师,相当于儒家的大儒,道家的高功,农家的大贤。
    白河虽然贵为秩千石的太傅长史,但是学问上没有多么深厚,比不得常年深迹其中的学者。
    在大汉,百姓最尊敬不是有权势的人,而是有学问的人,也就是说,相对于尊重程度来讲,当兵不如当官,当官不如做学,只要你是一个方向上的大家,就连当朝太傅见到你也会下车以礼相待。
    要是见到皇帝,他也会对你尊敬有加。
    不过在这个时候,做学问只有那些家资丰厚,传承有度的大族才有可能出现大师,因此天下出大儒大师最多的,就是白国,而白国里面最多的就是白氏与其他五大氏族。
    白国五大氏,秦汉以前为苏、原、全、孙、黑。只是汉初,孙氏叛国,孙氏至此衰落,从白国五大氏除名,转而王氏代替孙氏成为五大氏之一。
    因此,前汉以来,白国五大氏变为了苏、原、全、黑、王。
    王氏祖先是白国的白氏公族,因为战国时期,白国称王,一部分白氏子变为白姓的公族后,以王为氏,逐渐形成白国中的大氏。
    因为每代都会有白氏子降氏,而很多都以王为氏,为了紧紧依靠白氏宗室,他们以王氏抱团,成为白国人数最多的氏族,汉初的王彰就是白国王氏子弟。
    不过自从光武帝以来,白国国内的政局发生了变化,除了与白氏同休的苏原全三氏,王氏超过黑氏,稳居第四氏。
    而黑氏因为深耕墨家与黑山,逐渐隐退,新兴的张氏和公族白氏崛起,相互争夺白国第五氏之位
    张氏是从汉初开始兴起的,最先是河内张氏,一部分逐渐迁入白国,就是张良所在的家族。
    张氏弟子多信奉道教,是为白德山上,成为天师数量最多的氏族,他们以晚年信奉道教的张道良为始祖,与在长安的张良后人以及其他郡的张氏作区别,自称为白德山张氏,或白国张氏。
    白氏则是最近才兴起的,距今也不过几十年,而子弟多在雒阳显赫,多为官宦和武将,以修武白氏和雒阳白氏为主。
    他们是因为对白氏有大功,被白国宗室白氏,特批保留氏名的公族子弟,能够以白氏之名,传承下去。
    如今整个天下,就只有三个白氏,白国的宗亲白氏和白国之外的公族白氏(修武白氏、雒阳白氏)。
    修武白氏传承自汉初的修武侯白炜。他们一直在大汉军中深耕,在汉军中有大量的人脉,可以说是白国能够在大汉存在的隐形保障,这点连汉帝都不清楚。
    雒阳白氏传承自光武帝以来的白宣之后。他们的方向是大汉的政坛,因为自从白国被光武帝封王后,除非皇帝特命,白国的白氏子就不得在朝廷中担任官职。
    而在大汉的潜规则中,诸侯国国籍的官员,在朝廷内部的仕途发展会受到天然的限制,那些大汉直属郡县的官员会天然的排挤、远离他们。
    因为大汉有一条规定,凡是担任朝廷官职的官员不得与诸侯王等外臣有书信往来,违背者,死罪,诸侯王国除。
    于是当初白室为了方便在大汉朝堂施加影响和安插耳目,就将白宣一脉分成两部分,白宣嫡脉,也就是白麒一脉留在白国继承王位。
    白宣支脉,也就是白麟、白麣等白宣的次子脱离白国,进入雒阳,继承白宣宣国公爵位以及白麟的文成侯的爵位,白黎,白仓等人都是属于雒阳白氏。
    虽然明面上,这两支白氏与白国没有了联系,但是暗地里,他们与白国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两支都是从白国出来的,每年都会派人回白国祭祖。
    如果不是熟读史书的人,根本就想不到,这两支是白氏安插的后手。而他们也一贯继承了白氏的风格,不管是在军中,还是在朝堂上,都十分低调,尽量不惹人注目。
    因此,鉴于公族白氏的特殊性,这白国第五氏还是被张氏所得,只是张氏的当世家主十分明白,张氏在白国的影响力是不如白氏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