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天下演文
十一月
随着诏令的下发,各地郡县兵的加紧围剿,各地互相协同追捕,群贼被朝廷从内部解体。
刘秀将他们的头目迁移到别郡,给以耕地,并赐谷养老,使他们安居乐业。涉事的豪族全都迁徙到关中和边疆,以填补当地的空缺。
最后这场持续二个多月,延续数州之地,大范围的地方动乱被朝廷成功解决。
随着关东地区动荡的平息,度田清人也没有停下,两个月的反抗,并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不少豪族被朝廷借此迁移到其他少人的郡县。
各地豪族突然发现,反抗的成本好像比接受的成本更高,他们妥协了,无必顺从的接受朝廷对他们的清查,反正只是清查,并没有如图王莽一样直接将他们的土地收了去。
只是比起河北的清查,关东的清查稍微差了些,刘秀也理解,因为不是哪里都有白氏这种通情达理的氏族。
随着这场全国的大清查顺利落下帷幕,标志着中央的权势,在王莽之后又一次到达了地方,大汉逐渐变成了一个整体。
刘氏的天命重新升起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之上,如同前两百年一样。
建武十七年
刘秀与尚书令白黎、尚书仆射刘昂等尚书,正在尚书台商议国家大事。
自从刘秀登基以来,为了预防前朝王莽凭借大司马大将军这种三公职位,夺权乱政,防止外朝坐大,他仿照武帝的内朝,设立了尚书台。
在建武六年,刘秀下达了“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诏令。
明确在皇帝与三公(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之间设立尚书台,三公不能够擅自下达诏令,一切事物都需要递交尚书台,经过尚书台与皇帝同意,诏书才有效力,相当于归属尚书台。
刘秀在尚书台设置尚书令统领尚书台,其下设置尚书仆射一人,六曹尚书各一人。还有数量不等的丞、郎、令史等官。
为了防止尚书令权势过大,刘秀特意将这个职位的俸秩设置为千石,其余尚书仆射、尚书侍郎等也不过六百石。
因此尚书令是典型的权高而位低,使得尚书台牢牢的掌握在皇帝手中,不受外朝侵染,甚至于皇帝可以通过尚书台控制外朝。
经历了冀州的事,白黎的所作所为,老练的政治手段得到了刘秀的认可,在年初从冀州刺史提拔为尚书令。
刺史相比于州牧完全不同,刺史只有六百石,但是因为直属于皇帝,所以如果有皇帝的所受的符印,能够代替皇帝行一州大权,因此其与尚书令一样,因为皇帝而尊贵。
而州牧不一样,其为一州最高长官,其下的各郡太守受州牧统辖,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是真正的封疆大吏。
“白尚书,如今天下各州郡度田清人一事基本完成,接下来你认为该如何做?”刘秀看着手中各州郡县的统计。
度田清人之前,全国人口不过千万,度田清人之后,全国人口接近三千万,田地凭空多了三分之二,可见当地豪族隐匿了多少人口,逃避了多少税赋。
“陛下,接下里应该下令,以前各地欠缴的税赋一律免除,既往不咎,从今年起,严格按照田簿上的田亩数缴纳赋税,再有逃避税赋者,处罚从重。
这是为了安抚如今处于紧绷的各地豪族,以免他们精神绷得太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其二,为了防止这些豪族肆意的兼并,应该将度田清人确立为制度,每过三年,全国统一举行大清查,这样能够有效抑制他们的兼并。
其三,按照如今的统计来看,经过数十年的大乱,有些县城乡邑的人数的确过于少,已经不能称之为县,因此,臣以为应该将不满足立县标准的县裁撤,或两个县,或三个县合并为一个县。
天下郡县减少,也能够精简不少官吏,趁此机会展开对于官吏的大巡查,如此能够将那些不合格的官吏裁撤,节省国库的支出。
最后,废除一切前朝的各种杂七杂八的货币,重铸五铢钱,维护天下商业的稳定,同时轻徭减赋,如此过个几十年,大汉又能重回明宣盛世。”
针对接下来如何安定地方,重新兴盛大汉,白黎早有腹稿,滔滔不绝的将心中所想说了出来。
刘秀听着白黎的一系列方法政策,眼神愈加明亮,当下一拍身前的几案:“大善,就依白尚书所言。”
三月
朝廷下诏:“经过清查,全国各地有多个地方赋税与田簿不符,然当今天子考虑正逢乱世,田簿、账簿多有遗失,官道受阻,各地官吏良莠不齐,决议既往不咎,希望各地百姓安心生产。
从今年起,各地府衙要严格按照清查后的田簿、账簿收缴赋税,不可少收,也不可多收,但凡有查出巧立名目,多收赋税之官吏,有司要依法处置。
改天下税赋‘三十税一’,各州刺史,各郡监御史要履行职责,严格监督各地的官吏与政策的落实。”
五月
刘秀将度田清人确立为制度,规定,每过三年,天下举行一次大清查,主要负责清查各地田亩准确与否,有无隐匿人口。
主持的官员由皇帝亲自任命,大司空、大司徒以及有司必须全力配合。
六月
刘秀下令将全国不满足人口的县城合并,重新发布、命名、划定了大汉各州郡县的名字、界域。
不断派出勘察使者,前往各地州郡县划定界域。预计完成这项工作需要五年的时间,五年后,朝廷将正式下发“大汉州郡县界线舆图”。
同月
刘秀下令清查各地官吏的违法事物,由尚书台派出尚书主持,大司空全力配合,各州刺史、郡监御史要积极上书。
一股巡查官吏的大风由大汉的中心雒阳,开始向整个大汉拂去。
九月
朝廷下令废除伪新朝所发各种杂用的布币、帛币、金属币、粟币等,统一使用汉五铢钱。
同时为了保证五铢钱的规格,制式,严禁民间私自铸发五铢钱,统一由少府所属铸钱司铸造,置铸钱司长官为司钱,秩六百石,铜印黑绶,纳入官员俸禄体系。
建武二十年
刘秀开始巡游天下,意欲安抚各地郡县,而首先出巡的地方就是河北诸州郡。
五月
汉帝刘秀抵达邯郸,白王、中山王、广阳王、真定王等诸侯王奉令前来朝觐,刘秀设宴而待。
邯郸,皇帝行宫,宴会大殿。
整个大殿用数不清的烛火将其照亮,使得没有一丝阴暗的地方。
刘秀今年已经五十岁了,如今也已经双鬓斑白,梳得整整齐齐的头发也大多被银色所取代,脸上的皮肤也因为色衰而有下垂之状。
由于是宴请河北各地的诸侯王,其中大多是刘秀的儿子和兄弟,只有白王是非刘姓。
所以刘秀没有像在雒阳举行宴会一样,最后一个出场,而是早早的就在宴会大殿等待,也体现了刘秀的地主之谊,毕竟整个天下都是他的,不一定在雒阳举行宴会才是地主。
宴会大殿正北朝南,刘秀正襟危坐在大殿正中的高位,头戴十二流冕,一条红色的丝带,将繁重的流冕固定在头上,因为不甚稳当,所以要求刘秀没办法穿常服一样随意。
身上穿着祭祀和面见诸侯所用的玄服,其上日月星辰,飞禽走兽,山川河流都被用丝线缝绣在上面,好似将天下穿在了身上,其威严好比天高,让人不敢直视。
刘秀的旁边则是皇后阴丽华,也是一身皇后服装,端坐在刘秀一旁,尽显雍容华贵,两夫妻同坐在一张比寻常几案长一倍的几案后面,只不过上面的水果是两份。
因为这次宴会有着一部分家宴性质,所以刘秀将阴丽华带在了身边。至于太子刘庄则是被他留在了雒阳监国。
原来的皇后和太子,本来是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和其嫡子刘疆,而阴丽华母子因为没有真定王势力大,所以害怕被郭圣通妒忌,而放弃了皇后之位。
后来真定王刘扬伙同临邑侯刘让,在刘秀夺取陇西时谋反,被刘秀平定,而郭圣通也被牵连,不过只是被刘秀冷落,没有废除皇后之位。
等到建武十七年,刘秀废后,立阴丽华为皇后,又在建武十九年,废除太子刘疆,改立东海王刘庄为太子,至此阴丽华母子实现了弯道超车。
“中山王,中山王妃到!”
中山王刘钟是刘尚之子,继任父亲中山王的爵位。
“臣刘钟携王妃参见陛下,皇后。”
“中山王入席吧!”
“谢陛下!”
刘钟带着自己的王后落座自己的席位。
因为刘钟与刘秀不是一个世系的,所以刘秀对刘钟只是寻常的对待,刘钟也不指望刘秀对他多热情,要是太热情,刘钟甚至会想他要对自己动手。
“广阳王,广阳王妃到!”
“孩儿刘焉携王妃拜见父皇,母后!”
刘秀笑着道:“焉儿来了,快落座!”
“谢父皇!”
刘焉带着自己的妻子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因为刘焉是郭圣通所出,所以只有刘秀对他十分和蔼,阴丽华只是保持着表面的礼仪。
“真定王,真定王妃到!”
“孩儿刘荆携王妃拜见父皇,母后!”
刘秀笑着点点头,这次是阴皇后笑容满面的出言到:“荆儿快坐,宴会后不要马上走,母后还想和你说说体己话。”
刘荆是阴丽华的三子,听到阴丽华的话后,眼睛有些微红道:“都听母后的。”
说完和自己的妻子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与刘焉一样,正襟危坐,不敢逾礼。因为他十分清楚今天这场宴会的主角不是自己,而是刘秀为了笼络在大汉十分重要的那一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