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数量的营养物质堆放在海床上,必然会引起其他深海生物的窥伺,而防御,便成了一个重要任务。
传统的母巢群等组织处都由兵虿群巡逻守卫。但由于此处位于深海,兵虿也相对受限,想要拱卫这片重要的,储存着巢群东山再起希望的结构群,林易需要些全新的手段。
以现在母巢储存的基因序列,整出一套全新的防御系统倒并非难事。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达到效率与成本的完美平衡,以尽可能少的营养物质完成需求。
首先需要的是一套索敌系统。由于位于深海,复眼的视力受限,哪怕安装了来自奇虾巢群的夜视复眼,也只能满足近距离内的需求,长距离索敌必须要靠其它的手段。
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林易安装在二代侦查母虿身上的那一套回声定位系统。
发声器官被安装在一个类母巢固着式生物模板上,与母巢相连以获取营养物质。
不过并非是开拓母虿那样的长距离定向脉冲,而是如原始母巢的发声器官一般向四周无死角发射声波,探查附近的敌人。
而接收系统则与发射系统分开,分布在储存结构的四周,方便更好的定位目标。
这些接收信号的结构半球形的本体上拥有多条类似魁首古颚侧线的结构,以更好的接收反射的回波信号。
这一圈接收结构与最中央的发射结构共同组成了深海母巢群的雷达系统,监视靠近的一切生物。而解决了索敌问题,接下来,就是攻击或驱离了。
本来,林易打算设计一套次声波驱离系统,利用特定频率的次声波引起内脏共振,来驱离闯入附近区域的生物。
但考虑到这年头的深海可能什么奇奇怪怪的生物都有,从各种泛节肢类前朝遗老到当代霸主角石类,再到未来新秀鱼类,对它们有效的声波频率各不相同。
次声波驱离系统就需要同时具备多种声波频率以用来驱离各种不同的生物,有些麻烦,倒不如直接用简单粗暴些的手段直接用物理攻击或者毒素攻击解决问题。
此前,林易为应对宽角螺对海林檎簇群的威胁,为海林檎株体安装了类似水母的刺细胞结构,以驱赶或直接杀死试图从海林檎株体口部获取食物的宽角螺。
而现在,全新的驱离结构就将以其为原型,利用毒针将试图靠近的生物驱离或直接杀死。
新的母巢延伸结构依然以海林檎株体为模板,其中却掺杂了大量其他生物的基因序列。
其全新的肌肉组织来自海星-不知为何,棘皮动物的基因序列与母巢的契合度意外的高。让其尾柄变得粗长有力,以支撑起更为复杂的主体结构。
主体结构依然呈现花萼状,但却更为发达,且内部并不具有海林檎那一套滤食结构,而是被一个硕大的,基因片段来自等刺虫的毒腺填满。
萼状结构末端的触腕结构则被几根呈现弯钩状,末端拥有锋利倒钩的节肢取代,中空的末端与毒腺相连,能刺入柔软的猎物体内,再通过毒腺向其身体内部注射毒素。
同时,原本海林檎簇群结构的口部处,也被一根可伸缩的,与毒腺连接的针刺取代,在外侧的钩状节肢刺入猎物体内后,也伸出并刺入,注射更多毒液。
新的结构被林易简单的称为脊针。而这些脊针就将以一定间隔排列在海林檎簇群间,作为巢群的最后一道防线。
脊针的固着特性让其只适合作为最后一道防线,防备那些漏网之鱼。而更前方的防线,与其被动防守,到不如主动出击,以类似后世主动防御系统的理念,派出体型较小的品级拦截前来者。
而这些截击用小型品级,林易也并没有专门设计,而是直接选择在现有品级基础上改进。
选用的模版自然是微化鱼雷虿,而改动倒也并不多,只是简单的改造,让其能适应深海的水压。
因为其较小的体型,林易没有为其安装耐压壳体,而是采用直接改变体内压力的方法,让其成为仅能在深海生存的微化鱼雷虿亚种。
由于微化鱼雷虿无法自主获取食物的特性,林易同样参考开拓母虿与无畏兵虿体内与格纳仓相连的胎盘状核心补给囊结构,将其安装在了类母巢固着结构上。
此前林易防备直螺角石巢群采用游击战术时就曾考虑过在类母巢结构上安装格纳仓与核心补给囊,让其能放出大量微化鱼雷虿迎击敌人。
不过由于随后双方战术的改变,直螺角石巢群并没有想到利用其单兵战斗力与机动性优势进行游击战术,这个计划也就并未实施。
如今,深海母巢群的防御需求让林易再次捡起了这一计划。
微化鱼雷虿没有任何感知器官,全部依靠其它品级的中继制导来攻击。
在光照充足的浅海,它们主要依靠复眼的视野来引导,但在深海,即使是奇虾巢群的夜视复眼,其视野范围也并不算多大。
而最要命的则是,夜视复眼的视神经结构发生了变化,让它们失去了节肢动物复眼的高刷新率。对于引导微化鱼雷虿这种速度较快的品级,确实有些勉强。
因此,林易采用全新的声呐系统作为深海微化鱼雷虿的引导结构,正好,以母巢为蓝本,接收系统与发射系统分开的固定式声呐结构群比起侦查母虿身上的拥有更高的精度,足以担此重任。
当然,为了弥补少量误差,尽可能减少漏网之鱼,林易还是在母巢群区域安排了少量适应深海活动的改进版2普通兵虿,作为整套防御系统的补充。
因为声呐系统的存在,林易可以在相当远的距离感知到生物的接近,并派出兵虿以及微化鱼雷虿驱赶或击杀,而不再需要长时间大范围的巡逻,消耗宝贵的食物资源。
一切设计完毕,接下来,就是最终的生产与填充营养物质的环节了。